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多级溶剂萃取法分离出克拉玛依二中区原油中的活性组分,并测出了油中活性组分的含量为4.81mg/g,用红外光谱法和元素分析法初步鉴定了活性组分的结构,活性组分的红外光谱图在2500-3600cm^-1处有一较宽的吸收峰,在1707cm^-1处有一很强的羰基伸缩振动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油/碱(O/A)、油/碱-表面活性剂(O/AS)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发现加入碱降低油水界面张力(DIFT_(min)),而高碱浓度下,界面张力反而升高;加入表面活性剂后,低碱浓度时界面张力升高,而高碱浓度下体系的界面张力显著降低.通过对比相同离子浓度下NaOH与NaOH-NaCl溶液与重油的界面张力发现,OH-也对高碱浓度下界面张力的升高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测定油碱作用后从油相扩散至水相的总碳含量(TOC)的变化,发现油相扩散至水相的组分的量增加.综合考虑上述实验结果,认为NaOH和外加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协同作用为:NaOH与重油潜在的界面活性物质作用生成原位表面活性剂,外加表面活性剂取代原位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发生吸附,促进原位界面活性物质离开油水界面,从而使得原油中潜在的界面活性物质得以与原油反应,进而生成更多的原位界面活性物质从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3.
用沉淀法和色谱分离法将大庆原油分离成沥青质、极性物和抽余油3部分。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沥青质组分和极性物中存在羧酸类或酚类以及含氮化合物,抽余油主要为烃类物质,可能还存在很少量的非极性基团较大的酯类物质。测定结果表明,在大庆原油中,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其次为极性物,抽余油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沥青质、极性物和抽余油都具有一定的界面活性。原油乳化实验表明,沥青质具有较弱的W/O乳化能力,抽余油具有较强的W/O乳化能力,是造成大庆原油W/O乳化的主要组分,极性物是造成大庆原油O/W乳化的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三次采油配方的本质,寻找原油中对配方起主要作用的组分及其含量,以孤东原油为对象,首先得到其最佳三采配方,然后通过测量其与原油各个组分之间的界面张力,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①以价格低廉的天然混合羧酸盐为表面活性剂的孤东原油的ASP(碱、表面活性荆及聚合物组成的三元复合体系)配方(质量分数):0、5%SDC-C(S) 0.7%复碱(m(Na2CO3):m(NaHCO3=I)=1:1)(A) 0.1%HAPM(P);②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以沥青质最大,胶质次之;③单独沥青质、胶质或者油分的模拟油,与ASP最佳配方体系的界面张力都比原油高,说明原油中各个组分存在协同效应;④胶质可作为原油的等效烷烃用于三次采油配方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过界面张力测定,研究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结果表明,C12BE与SDS复配,其界面尖性产生较强烈的增效作用,C12BE/SDS=6:4(摩尔比)时增效作用最显著,比此配比的C12BE/SSDS作为复配表面活性剂FS,采用旋离法探讨了FS/碱/聚乙二醇PEG20000与弧乐原油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IFT),并考察了离子强度和烷醇酰胺对体系IFT的影响,发现了碱与外加表面活性剂FS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使界面张力达到超低的条件:适宜的离子强度及烷醇酰胺加量,而聚乙二醇PEG2000的加入既改善了体系的流度,又可延长低界面张力状态稳定存在的时间,但对体系界面张力所能达到的最低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以石油中间产品为原料合成了烃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AS-4,AS-5,AS-6。实验表明,AS水溶液/碱/原油体系具有10^-2mN/m以下的最小界面张力,讨论了异构体组分相对含量,合成的超始原料,平均分子量对AS产物水溶液与原油的界面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考察了离子强度和碱浓度对萘磺酸盐与原油中活性组分间协同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佳协同效应需要最佳物化条件(碳酸钠浓度为0.005%,氢氧化钠浓度为2.5×10-3 mol/L,离子强度为0.3 mol/kg);另外,还考察了钙镁离子对原油、萘磺酸盐及碱水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钙镁离子对石油萘磺酸盐与胜利原油活性组分协同效应影响与碱型、碱浓度和离子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重烷基苯磺酸盐溶液与大庆原油间的动态界面张力 ,考察了NaOH、Na2 CO3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 )和重烷基苯磺酸盐对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大庆采油四厂原油ASP驱中 ,选用NaOH作碱剂容易产生低界面张力 ;当NaOH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时 ,大庆采油四厂原油与重烷基苯磺酸盐体系间的界面张力能够达到超低值 ((10 -2 mN/m) ;NaOH对产生低界面张力的作用比HPAM和重烷基苯磺酸盐更显著。重烷基苯磺酸盐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 ,有望成为较理想的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预接触时间对NaCl/碱/重烷基苯磺酸盐/大庆原油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接触时间的延长,体系界面张力最低值上升,当预接触时间由20min延长到1440min时,界面张力最低值由1.3×10-3mN/m上升为4.8×10-2mN/m,并且曲线具有一定规律性;界面张力平衡值随着预接触时间的延长缓慢上升,在120min前基本保持不变,在120min后上升为0.01mN/m以上,并平稳上升。同时,验证了原油中的活性物质对降低界面张力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聚氧丙烯壬基苯酚醚硫酸钠,研究了有机碱、无机碱以及所合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碱、无机碱复配体系与桩西普通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行为.结果表明:使用碳酸钠、三甲胺、三乙胺都可改变油水界面张力.碳酸钠/原油界面张力曲线呈"S"型变化,可分为缓慢上升、迅速上升和相对平衡3个阶段,而有机胺/原油界面张力曲线呈"U"型变化,出现动态界面张力最小值.碳酸钠加量不同时,其动态界面张力曲线变化不大;胺的质量分数升高时,动态界面张力则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存在最佳的胺加量.对于表面活性剂与Na2CO3复配体系,当Na2CO3加量高于一定临界值时,复配体系才有明显协同效应,此时仅需添加质量分数为0.0025%表面活性剂就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5mN/m数量级.对于表面活性剂与有机胺的复配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取决于体系中有机胺和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只有当复配体系中有机胺的质量分数高于0.05%、9AS-3-0的质量分数低于0.01%时,复配体系才具有协同效应.上述研究说明:由有机碱和原油组分在油水界面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其界面活性以及和聚氧丙烯壬基苯酚醚硫酸钠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行为与加无机碱的情况是不同的.另外,通过驱油试验证明,具有较低动态界面张力的9AS-3-0/Na2CO3复配体系有高的提高采收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壳寡糖为原料, 制备O 季铵化硫脲壳寡糖, 并用红外光谱、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热重 差热分析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表征. 以鲱鱼精DNA为靶点, 用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循环伏安法和黏度法研究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 实验结果表明: 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在213.5,280.0 nm处出现吸收峰, 其热稳定性较差, 在180 ℃开始氧化分解; 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的紫外 可见吸收峰在加入DNA后发生变化; 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使铁氰化钾 DNA体系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 式量电位发生正移, 并使DNA的黏度增大, 即O 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嵌插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菁型红外吸收染料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3,3,5—四甲基—2—亚甲基吲哚啉与2—氯—1—甲酰基—3—羟亚甲基环己烯为主要原料合成了1,3,3,5,1′,3′,3′,5′—八甲基—11—氯—10,12—亚丙基吲哚三碳菁红外吸收染料,经熔点测定、元素分析、IR分析验证了产品的结构,该染料的电子吸收光谱表明其最大吸收波长为780nm,由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纯度大于96.8%。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埕东油田东区西北部Ng23 层油、水的性质及油层温度等条件 ,采用绘制界面张力等值图的方法对两种国产石油磺酸盐KPS和APS的复配结果进行了优化 ,筛选出可与该区块原油产生最低平衡油水界面张力的驱油剂配方 (0 .2 0 %KPS +0 .0 7%APS) ,并通过室内驱油试验验证了该配方的洗油能力。在埕东油田东区西北部Ng23 层的调驱试验中 ,为对抗石油磺酸盐在地层的吸附损耗以及地层水的稀释作用 ,按比例增大了驱油剂配方中各种物质的浓度 ,矿场试验取得了成功。试验结果表明 ,将性质和结构互补的两种不同来源的石油磺酸盐进行复配 ,可与原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 (4.7× 10 -5mN/m)。界面张力等值图法是筛选驱油剂配方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团状雪灵芝提取过程中二十八烷醇的红外光谱跟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团状雪灵芝依次进行了石油醚、乙酸乙酯及乙醇提取,对雪灵芝原药材、各提取物及最终提取残渣进行红外光谱采集分析追踪二十八烷醇在提取分离过程中的去向.通过与二十八烷醇对照品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发现,仅石油醚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可能存在二十八烷醇,且前者含量明显更高.二十八烷醇的红外吸收特征在二阶导数红外光谱中得到放大,除石油醚提取物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外,雪灵芝原药材的二阶导数谱中也能明显看到二十八烷醇在723cm^-1处的特征吸收峰,而其他样品在此位置附近几乎无此吸收.本研究结果表明雪灵芝中二十八烷醇在提取过程中主要进入了石油醚提取物.红外光谱法是一种方便、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植物化学分离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临界萃取分离技术 ,将大庆减压渣油按相对分子质量分割为 17个馏分 ,并对各馏分进行了化学组成分析和紫外光谱测定。在此基础上 ,采用吊环法对各馏分在不同条件 (馏分质量分数、油相组成、盐的种类及质量分数、水相 pH值 )下的油水界面张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大庆减渣馏分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 ,氢碳原子比逐渐下降 ,芳香共轭结构逐渐增多 ;随着馏分在油相中质量分数的增大 ,界面张力下降 ,且下降趋势相似 ,总体降幅不大 ;随着油相中庚烷的增多 ,界面张力降低。水相中CaCl2 使得油水界面张力上升 ,而NaCl或KCl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较小。水相 pH值在酸性范围内变化时 ,基本不影响油水界面张力 ,pH值在碱性范围内增大时 ,界面张力降低。  相似文献   

16.
 用FTIR和DTA-TGA联用技术研究了桐油包膜尿素中使用的桐油、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的红外吸收特征和热行为,用800℃热分解残重率法测定了包膜材料中桐油聚合物的实际含量.结果表明,包膜中桐油的双键特征吸收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无机调理剂的引入使桐油聚合物在程序升温过程中的放热峰温向高温移动.在包膜率相近的情况下,由含有无机调理剂的桐油包膜材料制备的包膜尿素,包膜材料中桐油聚合物的含量越大,包膜尿素的缓释性就越好.  相似文献   

17.
以间苯二甲酸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了1种新型烷氧基偶氮苯-喹啉化合物(E)5-[8-(十六烷氧基)喹啉-5-偶氮]-1,3-苯二甲酸二乙酯,通过IR、UV-Vis和1 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了目标化合物的反-顺异构化和发光性能.目标化合物(2.0×10^-5 mol/L的DMF溶液)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398nm处的偶氮苯-喹啉结构K带π-π*跃迁吸收峰及267nm处芳香环的B带π-π*跃迁吸收峰逐渐减弱,光照7min后达到光稳态.目标化合物(2.0×10^-5 mol/L的DMF溶液)以312nm光激发下,在418nm处发射蓝紫色荧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环己烷为油相,油酸钾和正丁醇分别为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并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微乳液方法成功地制备了Fe3O4/PS磁性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粉末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Fe3O4/PS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产物的光学性能研究显示,和纯的PS相比,复合材料的紫外-可见吸收峰红移了约100nm,而荧光强度大大降低,并产生一个新的发光峰.同时,复合材料也具有较好的磁性能.  相似文献   

19.
对团状雪灵芝依次进行了石油醚、乙酸乙酯及乙醇提取,对雪灵芝原药材、各提取物及最终提取残渣进行红外光谱采集分析追踪二十八烷醇在提取分离过程中的去向.通过与二十八烷醇对照品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发现,仅石油醚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可能存在二十八烷醇,且前者含量明显更高.二十八烷醇的红外吸收特征在二阶导数红外光谱中得到放大,除石油醚提取物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外,雪灵芝原药材的二阶导数谱中也能明显看到二十八烷醇在723 cm-1处的特征吸收峰,而其他样品在此位置附近几乎无此吸收.本研究结果表明雪灵芝中二十八烷醇在提取过程中主要进入了石油醚提取物.红外光谱法是一种方便、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植物化学分离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阳离子型近红外花菁染料做为生色探针,研究了该染料与核酸的结合反应,在PH6.0的条件下,该染料在771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核酸存在下,其吸收峰显著下降,而在640nm处出现新的吸收峰。据此,以该近红外花菁染料为生色探针,在771nm处依其吸光度的下降可定量测定核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