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边莉娟 《科技信息》2007,(22):117-40
作为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杰出的传播人,林语堂先生在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并且切实把这一观点应用于其翻译实践中。本文依据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浮生六记》,从翻译的性质、对译者的要求和翻译的标准三个方面解读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蔡月 《科技信息》2009,(27):I0165-I016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第一部英文小说,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林语堂创作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向西方读者译介中国的文化,并加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这部小说无论是取材、人物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因此书中涉及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通过对张振玉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研究译者在处理不同文化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韦努蒂因其异化翻译策略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其异化翻译理论人们的认识还是有所局限的,甚至是有某种程度的误读。从文化方向分析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林语堂的作品个人风格较明显,在文化上将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以翻译的形式引入西方文化之中,必然会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有着某种呼应与吻合,因此选取林语堂的译作《凤姐说茄子鲞》予以印证。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术界长期忽视林语堂"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重要贡献。林语堂的中文译著活动是其汉译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林语堂主要通过编译、独译、辑集翻译、合译以及英汉对译等方式完成包括回忆性散文、书信、散论、小说、文艺批评理论、戏剧等5部中文译著。概述林语堂5部中文译著的初版发行情况,并结合林语堂在进行中文译著活动时的社会状况、国内外政治形势、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详细分析林语堂从事中文译著活动的翻译动机,有助于深入了解林语堂向中国介绍欧美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影响林语堂英文创作、翻译策略的选择因素和林语堂作品大受美国人欢迎的原因,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了林语堂在海外30多年里的翻译、编译、用英文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发现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受个人喜好、赞助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性活动。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关注译品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文本和适当的翻译策略是译作能得以被接受和文化能得到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林语堂先生英译的《浮生六记》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元素,采取哪种翻译策略,很大程度取决于文本的翻译目的.该文从实例分析林语堂先生在翻译目的的引导下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并用,在不影响可读性的情况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孙振亮 《科技信息》2013,(14):186-187
林语堂翻译了大量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讨论了他在处理文化信息时所遵循的原则,希望借鉴翻译大家的经验,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1935至1936年问,林语堂在英文《天下月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英文作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连载的英译《浮生六记》。作为英文期刊作家,林语堂并不停留于单纯的文学译介,更热衷于通过文化译介、借助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独特思考、对海外学者汉学成果的积极关注和以比较文学的眼光对当时中国文学发展的审视,向西方世界解释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一个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与传播者,将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娓娓道来。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林语堂在对中国古代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翻译,来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翻译的技巧与意义进行初步的了解与欣赏。  相似文献   

11.
大凡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常常触及《红楼梦》对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以及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对林语堂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影响却鲜有提及。《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译作,而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对女性的尊重。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问的“女性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12.
林译是世界翻译史上罕有的现象,也是我国近代翻译史所特有的现象。翻译行为理论认为:译者,目的语读者,目的语的历史文化语境等文本外因素都会对文本的生产过程发生影响。从翻译语境中的“时”与“势”的角度探讨林译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思潮洗礼的林语堂,在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和用英文编撰的《孔子的智慧》中,通过对孔子言行及孔子思想的伦理审评,消解了被汉宋儒家神圣化了的孔子形象,让孔子形象向人性化回归,把他还原成具有再接再厉的可贵精神、顺乎人性的道德修养和近乎人情的、集智慧和喜怒哀乐于一身的活生生的“真人”形象。  相似文献   

14.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译者从译前准备到翻译活动结束一直受到源语以及译语文化规范的制约。文章从预规范、元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针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文本选择、文化取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其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译界之王"的林纾,具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创办人。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将林纾文化作为特色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6.
林冲在妻子受到侮辱时虽然手拿尖刀然而只是吓唬人而已,并不真正想去复仇,表现其忍;而林冲休妻只是想逼死妻子为其守节而又能摆脱困难,表现其狠。所有“忍”与“狠”其实质内容就是贪恋富贵。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林语堂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努力实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视域"融合,将古代经典介绍给西方读者。指出: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在注重原著作者的同时也应关照读者,以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8.
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对林纾进行了大肆的贬损,后来林纾发表小说对新文化派给予回击。林纾的双重角色导致了他在新旧之争中的认同危机:小说翻译和创作显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文化身份上的“重合”,但他的观点一开始就与新文化派相背离,而新文化派又拒绝从文化身份上认同他。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清末民初多数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身份:既是传统士人又是现代文人;二是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调和或激进态度。民初的新旧之争是关于文化话语霸权的论争,“新”和“旧”的问题导向的是“现代”与“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层珍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0):133-136
翻译是涉及多种语言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要达意传神,同时还必须兼顾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译作。其翻译策略和方法至今仍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