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泌阳凹陷斜坡带断层发育、断裂系统复杂。通过对斜坡带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控油规律研究,指出主控断层的育规模、连续性及与砂体、鼻状构造走向的交切关系控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和油气藏类型及丰度。以此指导该二次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运用构造解析、断层封闭性分析方法,通过剖析断裂系统特征、断裂带结构及其封闭性、断裂上下盘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浅层滑脱断裂下盘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发育深层基底断裂和浅层滑脱断裂两大断裂系统,目前所发现的6个浅层油气藏均位于滑脱断裂下盘;浅层滑脱断裂带垂向渗透性的分带特征是导致断裂上下盘油气运聚成藏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滑脱断裂中致密带阻止了深层油源向滑脱断裂上盘圈闭的运移,而滑脱断裂下渗透带为深层油源至下盘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存在南八仙-冷湖五号型、冷湖七号-葫芦山型、鄂博梁-鸭湖型和可能存在型4种滑脱断裂下盘聚油成藏模式;有油源断裂沟通的滑脱断裂下盘圈闭是柴达木盆地北缘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镰刀湾地区长2油藏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镰刀湾地区分析沉积、成岩、构造等圈闭形成条件,结合该区砂体分布和油气分布规律,分析各层段油藏控制因素、分布规律及成岩矿物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研究镰刀湾地区油气藏类型与沉积相带、成岩环境的关系,确定油藏成藏模式及规律,预测油气富集有利区。分析研究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上倾致密遮挡油气藏及砂岩尖灭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成因。不同相带上油气藏类型有差异,岩性油气藏主要与成岩作用、砂体分布及岩相变化等地质因素有关;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受构造、岩性两个因素控制,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相似文献   

4.
利用精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分析肇源南地区断裂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期次断裂对扶余油层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水分布特点研究肇源南地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由中期和长期发育断裂组成,受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呈8条密集带分布。在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期东部断裂密集带北北西向断层复活开启,而西部断裂密集带仅边界断层复活开启。受基底断裂和长期同生断裂共同控制,西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高角度相交、或河道砂体在边界断层上升盘长距离延伸2种关系;而东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低角度相交。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河道砂体沟通的断裂密集带长距离侧向运移至肇源南地区,在断裂密集带附近的断块、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断裂密集带上油输导方式及聚集部位受断层活动性质、及密集带与河道砂体组合关系控制:东部断裂密集带上开启性断层与河道砂体形成"输导断层-岩性"输导体系,密集带内断块、及两侧断层岩性圈闭均有油聚集;西部断裂密集带上边界断层上升盘一侧形成"边界断层-岩性"高效输导脊,由密集带2侧断层岩性圈闭向内部断块含油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5.
彭光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0):5772-5780
西江南半地堑一直以上构造层渐新统的珠海组和中新统下段的珠江组为主要勘探目的层,已获重大油气储量发现。近年来在"复式油气藏、立体勘探"思维指导下,加大了珠江组之上的浅层(中新统中段的韩江组、中新统上段的粤海组)的油气勘探,并探明有规模性的商业油藏,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2051万m3。浅层油藏具有以边水油藏为主、油藏数量多、储量规模大、充满度高和储层物性好等特征。通过对浅层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的研究,建立了西江南半地堑三类浅层油气运聚模式:源内断裂带—垂向运移模式、源外陡坡带—二次调整运移模式和源外边缘带—侧向运移模式。源内断裂带—垂向运移模式的浅层油藏分布在活动性强的油源断裂附近,断裂在主成藏期时活动的强弱与时间长短决定了浅层油气的富集程度及富集层系。源外陡坡带—二次调整运移模式的浅层油藏远离供烃半地堑,为控圈断裂在主成藏期后的再次活动对早期油藏进行再次调整和分配的结果。源外边缘带—侧向运移模式明显受成藏期时优势构造脊控制,油气靠断面、不整合面和横向疏导的砂体空间有效配置进行阶梯式侧向运移。  相似文献   

6.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 ,在对现今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 ,对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临南斜坡带的油气富集主要受二级断裂、构造背景、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断层的封闭开启性所控制 ,临南斜坡带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有其特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 ,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富集区的形成 ;纵向上 ,馆陶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边缘地层不整合面附近 ,沙河街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斜坡的断阶带内。在斜坡的边缘以稠油、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为主 ,斜坡中部以断块油气藏为主 ,斜坡近洼陷部位则以断鼻油气藏为主。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南斜坡带的两种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构造、层序和沉积研究为基础,从"层序控砂"和"微相控储"的角度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探讨松南长岭地区坳陷层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层序旋回控制油气富集部位,重点含油层位靠近成熟烃源岩;沉积相控制有利储层发育区带,主要含油区呈环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交互区域,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的油气显示较多,且含油气性较好,为有利储集相带;基底断裂带和有利油气聚集区紧密相联,含油气带主要受继承性发育的基底断裂控制与影响;油气富集与地层展布形态、圈闭类型密切相关,中部平缓区为低幅度构造圈闭发育带,东部构造反转区为反转上倾尖灭的岩性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发育带,而西部斜坡区于西掉断层上升盘,可形成低幅度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在对现今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对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斜坡带的油气富集主要受二级断裂,构造背景,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断层的封闭开启性所控制,临南斜坡带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有其特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富集区的形成;纵向上,馆陶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边缘地层不整合面附近,沙河街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斜坡的断阶带内,在斜坡的边缘以稠油,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为主,斜坡中部以断块油气藏为主,斜坡近洼陷部位则以断鼻油气藏为主,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南斜坡带的两种油气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东南部是一个断裂构造复杂、沉积体系类型多样、具典型箕状盆地结构的油气富集区,油气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和岩相类型的控制.根据研究区油气藏形成的主导因素,可确定出反向屋脊断块油气藏、逆牵引油气藏等九种油气藏类型,它们具有各自的展布特征和含油气性.特别是在中央隆起带,油气藏类型丰富、油气分布层系多、含油气面积大,从而构成了具有油气勘探和开发前景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0.
以区域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研究渤南低凸起北斜坡构造脊的成因模式,结合油气成藏要素分析构造脊与油气的内在联系,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渤南低凸起北斜坡区在古近纪早期,由于洼隆效应形成了盆地基底构造脊;之后在同沉积褶皱作用下形成了盆地盖层构造脊;最后在晚期反转作用下,龙口19-1N浅层构造脊的规模得到强化.渤南低凸起北斜坡区构造脊有利于形成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同沉积褶皱作用形成的构造脊,其上的砂体比反转作用形成的构造脊更发育;反转作用形成的构造脊比同沉积褶皱作用形成的构造脊油气运移更活跃.圈闭与油气运移的时空匹配关系影响圈闭的有效性.在较早形成的圈闭中寻找油气富集块;在凸起上寻找油气聚集的最终归宿;在构造脊上寻找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认识到断裂构造的成生、发展与演化是断裂构造发育区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歧南断阶带断裂体系宏观与微观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总结和归纳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降低了新区的勘探风险和确定优选目标的方向 .研究表明 :歧南断阶带整体具有油源充足、储层发育良好和圈闭发育等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 ,制约和影响油气藏最终形成的因素是断裂构造的时空展布、发展演化及形成机制 ,歧南断阶带断裂构造的演变规律是控制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是以深大断裂为沟通油源岩与储集层的通道 ,纵向和横向上油气的分布受断裂活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控制 .油气成藏取决于断裂的晚期适度活动、断裂活动期与源岩生烃、排烃期的良好配置以及深浅断裂组合形式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沙河街组发育大量顺向及反向断层组成的断块圈闭,处于有利构造背景下的断块圈闭仅部分成藏,因此,断层的地质属性制约了油气封闭的有效性。从断层的各项属性如活动性、断距、砂地比、断面应力、紧闭指数及SGR因子等入手,针对研究区的顺向断块、反向断块及倾向相反的顺反向组合断块等3种主要类型开展封闭性研究。研究表明,高含砂量层系(沙二段)反向断块更易成藏,顺向断块成藏概率较低;中、低含砂量层系(沙四下亚段-孔店组)顺向、反向断块均可成藏,且反向断块更为有利。此外,倾向相反的共轭组合断块研究表明,斜交式比共线式组合断块的封堵性更好,斜交式断块的主控断层及辅助断层满足经验断层封闭参数,该共轭组合断块亦是有利类型。  相似文献   

13.
针对渤海湾盆地庙西北洼陡坡带新近系明下段浅水三角洲差异沉积及油气差异成藏问题,从分析边界断裂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性及基准面升降变化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等方面入手,开展油气差异成藏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庙西北洼新近系油气成藏具备近源供烃、断裂输导、储层发育和晚期成藏的优越组合条件;洼陷边界断裂自南向北形成了“座椅式”、“马尾式”、“顺向断阶式”3种断裂组合样式;古地貌形态及断裂活动强度的差异决定了平面上北块储层更为发育,基准面升降变化决定了垂向上砂体叠置样式的差异;明下早期发育“孤立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期发育“拼合板状”展布砂体,晚期发育“席状化”展布砂体。综合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构造区北块油气最为富集、中块次之、南块最差。  相似文献   

14.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北西断层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的大型反向正断层的有效匹配,形成了邻凹侧具有有利富油的条件。分别通过对反向正断层形成的机制及背景、研究区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反向正断层聚油机理–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反向正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以下控制作用:控制油气聚集的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控制油气聚集的部位,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试油等资料,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油气富集规律。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以细砂岩为主,主要发育中高孔低渗特低渗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发育;压实作用中等,碳酸盐胶结为主,硅质胶结较发育,长石溶蚀最为常见。储层含油性与物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是受埋深、地层压力和储层物性的综合控制。平面上油层围绕生烃中心和油源断层呈环带式分布,地层压力高值区与油源断层发育区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油气富集受烃源岩与储层的空间配置和烃源岩热演化与储层物性演化时间上的配置决定,不同埋深浅部储层不含油,深部储层易含油;相同埋深低物性储层不含油,高物性储层易含油;断层和地层超压发育区储层易含油。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及其他成藏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基础上,采用叠合分析方法,对中浅层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南堡凹陷中浅层是由油源断裂沟通的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空间配置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①断层和油源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平面范围;②断层与盖层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深度范围;③断层与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层位;④断层与圈闭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旅大16油田油气差异富集原因,利用三维地震、断面曲率属性、三维热史模拟等方法,识别油源断裂断面汇聚脊,定量评价其输导油气能力,从而探讨断面汇聚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源断裂共发育10条断面汇聚脊,断面汇聚脊受断面脊弯曲程度、断层活动性与接触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匹配关系以及走滑压扭三因素耦合控制,输导油气能力差异明显。对比钻探结果,发现断面汇聚脊对于油气成藏具有明显控制作用:(1)断面汇聚脊控制浅层油气分布部位;(2)断面汇聚脊输导能力控制断块油气富集程度。该研究可为复杂断块区高丰度断块的优选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塔中西部Z15 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主要目的层埋藏较深(一般>5 000 m)、地震资料品质差、小断层识
别困难且多产状较陡的难题,总结出易于操作的小断裂解释判别原则:即寒武系盐层顶面有断距、灰岩顶部有挠曲、地
震剖面上断层轨迹有串珠、碳酸盐岩内幕地震同相轴有相变。相对较准确地刻画了研究区4 期断裂的平面和剖面分
布特征,其中第二期近东西向中晚加里东期逆冲推覆断裂和第三期近南北向的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扭张性走滑断裂
是研究区的主要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奥陶系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并通过多口井的钻探证实,断裂及其控制的裂缝发
育带是高产稳产井的分布区域,其富含油气主要得益于:优质的储层发育;断裂期次早于油气成藏且封盖条件好,油气
保存完整;良里塔格组水体能量弱。围绕断裂及其裂缝发育带的优质储层发育区的钻探为断裂控储控藏研究和寻找
新的油气富集区域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东辛浅层主要有平行状断块、环状一放射状断九、羽状断块、帚状断块四种断块模式。断层的输导性主要受断层级别、断层活动的周期性以及断层产状的控制。二、三级断层向下多断至沙三段烃源岩,向上可断至东营、馆陶组、明化镇组,为主要的控油断层;断层活动周期性控制油气垂向周期性运移;东辛浅层断面形态有同向断层、反向断层、地堑状、地垒状和“丫’型断层。断层的封闭性主要受断层性质、落差大小、断面形态及断层两盘地层接触关系、断面能否形成较大排替压力的低渗带等多种因素控制。可以根据断裂充填物、断移地层的砂泥比值、断层面倾角陡缓、是否存在孔隙流体超压、压力系数的垂向变化、断移地层内垂向地温梯度的变化以及泥岩涂抹分析来综合判断断层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300条地震剖面、672口测井曲线、6口井岩心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探井试油和试验区动态资料分析认为,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沉积微相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南部扶杨油层为西南保康沉积体系而非多物源交汇区,属于典型的河控浅水缓坡三角洲沉积体系,即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砂体,且主要含油目的层扶Ⅰ油层组为向上逐渐退积的演化序列.明水组末期青一段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油源断层下排,首先充注断层上升盘一侧河道砂体,即断层密集带两侧上升盘为油气运聚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有利圈闭,预测新增石油地质储量0.5亿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