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微生物采油机理、微生物采油区块筛选标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研究表明 :微生物采油是应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强化采油的技术 .微生物在油藏中繁衍生长、代谢发酵及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使原油裂解、体积膨胀和乳化等 ,从而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其流度比、改变流动方向 ,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给出了微生物采油区块筛选标准 .在华北油田现场试验情况分析表明 :微生物采油有效率达 76.7%,增产降水效果明显 ;并找出了微生物无效的原因与所选用的微生物的质量和活性等因素有关 ,所选用井的含水高等因素也有影响 .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华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微生物采油机理,微生物采油区块筛选标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微生物采油是应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强化采油的技术。微生物在油藏中繁衍生长,代谢发酵及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使原油裂解,体积膨胀和乳化等,从而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其流度比,改变流动方向,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给出了微生物采油区块筛选标准,在华北油田现场试验情况分析表明:微生物采油有效率达76.7%,增产降水效果明显,并找出了微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储层倾角、注入速率和原油黏度等因素对重力稳定注气提高驱油效率的影响,根据注采数据和管内残余油砂分布,分析其提高采收率原理。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简易量化的顶部注气重力稳定判别模型NGAGI,综合考虑储层倾角、渗透率、驱替液与被驱替液密度差异、原油黏度和注气速率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地层倾角、减小注气速率和降低原油黏度,可延长重力稳定高效驱油时间,提高采收率,气驱后管内残余油砂分布显示,排除端部效应导致模型两端效果不好,模型中部重力稳定气驱后残余油饱和度低于10%;当NGAGI1时,可实现重力稳定气驱模式,并通过室内和矿场试验验证,可有效评价重力稳定气驱前缘稳定性,为油田矿场应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庆安塞油田王窑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油藏综合含水率达到70%以上,日产油量持续下降.为寻求更有效的三次采油方法,开展了复合本源微生物驱油在低渗透油藏的应用研究.通过采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性能评价、复合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对微生物采油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王窑区块12个注采井组现场试验年累计增油超过5 070 t,累计降水超过9000 m3,投入产出比达到1:5.9.现场试验证明,利用复合本源微生物采油能够增加低渗透油藏原油产量、提高采收率,是一种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上组油藏的地质及开发现状,有选择性的开展了两个井组的本源微生物驱矿场试验,对该油藏开展矿场试验的方案设计、实施及效果跟踪评价进行了详细介绍.矿场试验表明,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能够激活油层中的有益菌群,抑制有害菌群,有效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油水流度比,不仅增油效果显著,自然递减有所减缓,而且能够达到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油藏水驱控制储量,因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
井下低频振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井下低频振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机理。方法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达西定律、流体动力学等基本原理研究了低频振动波作用下油层流体的数学模型,将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定量地研究了低频振动对原油黏度、界面张力、毛管压力、产水率及产水率上升速度的影响。结果低频振动采油技术能够提高原油产量10%~25%,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降低界面张力1~2 mN/m;振动可以降低油井产水率10%左右,且明显降低产水率上升速度。结论低频振动提高采收率技术机理在于低频波对油层流体物理性质的改善和储层储渗性能的提高,在油田增产技术中具有较明显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从花土沟油田原油中筛选的4株菌能降低原油粘度及凝固点,有利于采油.对其进行了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与华岩山油层环境相适应,可用于进一步室内模拟采油实验及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8.
应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高通量测序分析新疆油田氯化钙水型油藏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应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确定了激活内源微生物的基础及目标。确立以原油乳化效果、激活后烃氧化菌浓度为筛选激活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在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碳源、氮源和磷源后,采用均匀设计优化了激活剂组分含量,并进行了激活效果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的激活剂激活地层水中内源微生物后,原油乳化效果明显,提高功能菌群烃氧化菌等菌浓5~6数量级,而硫酸盐还原菌被明显抑制;同时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细菌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实现了对Pseudomonas、Bacillus、Stenotrophomonas、Pusillimonas和Acinetobacter等常见采油功能菌的高效激活。  相似文献   

9.
乐建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4):9158-9162
为改善中高温油田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针对敖古拉油田塔3井区开展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依据微生物驱油的地质基础及筛选标准,敖古拉油田的地质参数和油水物性满足微生物驱油的基本条件。室内评价了2株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TY1和Bacillus subtilis TY2的乳化性能、驱油性能和配伍性。降蜡率在10%~25%,降胶率在15%~25%,降低原油黏度50%以上。天然岩心驱油实验提高采收率5-9个百分点,具备实施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CO2吞吐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CO2 与原油接触时要求的混相压力低 ,且CO2 能使原油的粘度降低和体积膨胀 ,因而成为注气采油中优先选用的气体。影响CO2 吞吐效果的因素很多 ,通过对CO2 吞吐机理的研究 ,结合室内实验和矿场分析 ,综合考察了油层孔隙介质和油层流体的性质、原油中胶质与沥青质的含量、自由气含量、实验压力、施工中流体的配伍性等因素对CO2 吞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原油中胶质、沥青质的含量越高 ,吞吐效果越差 ;压力降低导致的CO2 脱气可降低油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振动和微生物采油均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能有效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将这两项先进技术各自发挥优势综合应用于西区油田庄1井确定其增产效果,为该项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采用在油井注入微生物原液,然后由DSY地层多级水力震源对其进行推进,向油层纵深转移和扩散。结果注入微生物后,原油粘度下降,流动性能得到改善;振动作业后,地层渗滤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结论油井获得了增产,经济效益明显,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子长油田降沟区块的产量和采收率,从微生物采油机理和适用条件入手,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考察其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温度40℃、矿化度5×103mg/L的油藏条件下,注入菌液质量分数为2%~5%的M1系列、M2系列菌组后增油效果明显,可以提高采收率10%,投入产出比为1∶11.2.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在子长油田降沟区长2区块实施微生物驱油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人工振动采油技术是一种新的油藏增产处理措施。在试验室条件下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人工振动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分析了影响人工振动降粘的各种因素 ,并对人工振动降粘的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 ,人工振动可以降低原油粘度 ,降粘效果与振动参数有关。振动幅度越大 ,降粘效果越好。在辽河油田进行了人工振动采油现场试验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累积增产原油 6.5万t。  相似文献   

14.
利用DNA转化法将嗜胶质菌的功能基因转入嗜蜡菌中,成功构建一株嗜蜡、嗜胶质基因工程菌ZH20,分析此菌株的生物特性及高温下对原油的作用。结果表明:ZH20的生长特性与受体菌基本相同,最高耐受温度为75℃,对pH值的适应范围较广(4~10),对盐(NaCl)的最大耐受量为12.5%;基因工程菌ZH20不仅保留受体菌的嗜蜡性能,同时还获得供体菌的嗜胶质性能,能够有效降低原油凝固点和黏度。  相似文献   

15.
芽孢杆菌L-32发酵条件优化及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筛选得到了一株能以原油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的菌株 ,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 (L 32 ) ,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 ,确定出最佳的发酵条件 ,并确定了厌氧条件下以原油为碳源时的培养基成分。通过补加葡萄糖使其浓度保持在8g/L的方法可以提高菌体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 ,L 2 3可以以原油为碳源生长 ,并能在降低原油粘度的同时使原油培养基内水相的pH值下降。L 2 3能提高实验岩心的原油采收率 ,即在关井 96h后 ,L 2 3可使原油采收率提高 9.6 %左右。  相似文献   

16.
低频振动对原油粘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7):7061-7063,7067
低频振动降低原油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一种生态物理采油方法。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评价振动参数对原油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低频振动条件下,振动时间为30 min,振动频率为20 Hz左右,振动加速度为0.04 g时,降黏效率最佳,降黏率可达72.9%。并且实验结果表明,在影响降黏效果的诸因素中,振动加速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振动频率和振动时间。因而低频振动也可以通过降低油水流度比(原油黏度)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普通稠油热采转化学驱,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降粘剂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驱替机理。首先通过实验评价了降粘剂的性能参数,然后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开展了降粘剂驱注入特征和驱油效果研究,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了降粘剂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最后对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历史拟合。研究结果表明,稠油降粘剂驱过程中能够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状液,稠油驱替过程可划分三个阶段:启动压力突破阶段,压力快速下降阶段,压力低位运行阶段;降粘剂驱可以降低稠油启动压力梯度,减小驱替压力,实施降粘剂驱后采收率提高了12.4%,总采收率达到46.6%;降粘剂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是降低原油粘度,减少残余油饱和度;采用非线性混合规则拟合实验结果,表征了原油粘度随降粘剂浓度的变化规律,可以应用于数值模拟计算,模拟结果和实验值拟合得较好;先导试验表明该技术能够降低水井注入压力,降水增油效果显著,试验区内油井全面见效。  相似文献   

18.
海上常规稠油油田前期通常采用注水开发,由于原油粘度相对较高,并且目标储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存在较强的水敏现象等原因,稠油油田注水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为此,以新型改性烷基磺酸盐为主要降粘驱油剂,通过复配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渗透剂以及高效防膨剂,研制出了一种适合于目标稠油区块的新型复合降粘驱油体系。分析了复合降粘驱油作用机理,并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结果表明,新型复合降粘驱油体系能够有效降低稠油粘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对储层钻屑具有较好的防膨作用,并且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良好;该体系可以使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提高30%以上,具有良好的降粘驱油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经新型复合降粘驱油体系处理的三口井,平均日产油量提高48.6m3/d,平均含水率下降82.7%,达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储层地质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室内实验分析了塔河油田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稠油特性、温度、压力、含水、流动状态、溶解气、矿化度).讨论了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的原理及降黏规律,并采用2口井的稀油对3口井的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例的稠油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掺稀比例和稠、稀油黏度差等因素都会影响降黏的效果.当稠油与稀油以体积比1:1混合后,稠油黏度下降幅度较大,降黏率一般大于95%.现场试验表明,各种掺稀降黏工艺管柱及工艺均能适用于塔河油田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含水情况下油井的正常生产,工艺的普适性较好.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油藏掺稀降黏效果明显,投入产出比为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