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生物制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应用型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应从专业发展模式、教学管理体系、"双师型"教学团队等方面加强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农科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该文介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农科应用型人才在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提高高校科研竞争力方面的意义,结合天津农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论述了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总结出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采取什么样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从这一定位出发,其产学研合作教育应当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项目化模式贯穿其中”的全方位、多模式、深层次产等职合作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高校在发达国家率先出现,是工业化过程的产物。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产学研一体化中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能够综合各种资源,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新奥尔良大学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国的产学研教学体系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新战略、新形势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将持续提升,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为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培养目标,分析了目前我院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产学研相结合研究等方面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思维、实验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表明:材料化学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培养主动性、创新性及适应性,也有利于企业的某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单单是理论型人才,而是更多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强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之下,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水平。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最具时代特征且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的一类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在面对社会迅速变革所带来的挑战时,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还应具有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和勇于创业的精神意志和能力。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中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经济正以飞快地速度发展,需要大量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而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不足成为目前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通过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大学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通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实现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深度校企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根据江苏和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共建课程、培养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国内外均有飞速发展.基于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现状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初探,本文诠释了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内涵、所遇的阻碍及解决途径,论述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改善和推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