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吕合矿第三纪煤中含大量煤核、朽木和矿化木。煤核多分布在顶板下附近,在煤核内矿化部位各异,朽木和矿化木则分居在距顶板较远的煤内和煤层上部。根据它们分布规律和各自特点,朽木是这里形成大量煤核和矿化木的先决条件。各种真菌对不同造煤植物或对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进行选择性破坏形成不同的朽木,朽化处再不能参与凝胶化成煤而在一定条件下被矿化成形态各异的煤核或矿化木。矿化成煤核是煤层内大部分朽木的最终归宿,少量被解体为矿物和类惰屑体参与成煤作用。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煤核煤核(旧名煤结核)是一种珍贵的泥炭化石,出现于北半球古生代晚期的煤层和石灰岩盖层中.形状如球,因而英文称它"煤球"(coal ball).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作扁球形的块状体,形状很不规则.小的作豌豆状或卵形,最大的直径可达一米.质坚如石,有时内含大量黄铁矿.但在许多煤核内含大量的碳酸钙和碳酸镁.核内包埋着许多植物残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壁都未变质,微  相似文献   

3.
一五二煤田地质队在广州北郊龙归附近老第三纪“红层”进行钻探,从岩心的深灰色页岩中发现一批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动物化石的鱼类已由我校地质专业有关同志鉴定,除在《中山大学学报》(1974年第一期)初步报导外,其后又在有关的会议上提出讨论。其他动物化石(腹足类)和植物化石,也已由有关同志鉴定。腹足类化石有海相黑线螺Amaurellina和锥螺Turritella(?) 两属,以及陆相淡水豆螺Bithynia和陆生蜗牛;植物化石有窄叶杨梅Myrica angustifolia、潜江扁球轮藻Gyrogona qianjiungia,和可能属山毛榉Fogus、罗汉松Podocarpus等碎片。“红层”在我国南方有广泛的分布,一般只有陆相化石。近年仅在江汉老第三纪“红层”的荆河镇组发现有孔虫和陆相淡水介形虫混杂共生。这一地层虽然不是正常海相沉积,但从化石组合的特征看来,当时这地区的沉积条件应与海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广东英德滑水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发现了第四纪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植物化石 ,这些化石对深入研究本区人类早期生活的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动物群演变的影响以及更好地保护现有的动植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2017,(6)
正目前发现的化石中,寒武纪(距今5.41亿年)以前的多为微小的细菌、藻类和疑源类。由于长期以来未发现确切的动物化石,寒武纪以前长达30多亿年的时期被称为"隐生宙"。那么寒武纪之前真的没有动物存在吗?1946—1949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山的庞德砂岩上发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化石,其特征不同于细菌、藻类和疑源类(指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之前,地球上的动物化石很少,仅有3~5个门类,而且大部分为软躯体,所以它们形成化石多为印痕,也称遗迹化本文作者体,所以它们形成化石多为印痕,也称遗迹化石。由于很难保存,所以世界上发现的地点较少。尽管在化石群中也发现具骨针的海绵等带骨骼的动物化石,但数量极少,而且对它们的归属也颇有争议。但到了寒武纪,最早期动物化石门类、属种骤然大增,带骨骼、带壳的化石数量也急剧增多,而且由于化石易于保存,在世界上的分布也迅速扩大,与寒武纪前的化石群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故称其为“寒武纪生物大爆…  相似文献   

7.
国内新闻     
杭州发现深水壳相动物化石群近日在浙江余杭镇安乐山"现身"的直径只有3~5mm的化石,经鉴定被确认为是距今5.1亿~4.38亿年的奥陶纪向距今4.38亿~4.1亿年的志留纪演化时期的腕足动物化石,这是当时活跃在地球上的深水壳相动物的主要种群,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深水壳相动物化石群。该化石由浙江地质调查院  相似文献   

8.
黄篙沟是嫩江的一条二级小支流,暴雨常引发山洪,一些原处于沟底深处的古动物化石被冲刷出来。经专家鉴定和合作研究,这些化石背后的远古信息逐渐被"破译",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古人类狩猎场的画面……在大兴安岭东侧、松嫩平原西缘的黑龙江省甘南县查哈阳农场内,有一条名为黄蒿沟的嫩江二级支流。在这里,暴雨常引发山洪,一些原本深埋于沟底的古动物化石被冲刷出来。黄蒿沟,这条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水沟便因此变得不同寻常了。  相似文献   

9.
茨康类植物是全球中生代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植物界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疆准噶尔盆地白杨河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发现茨康类植物化石,通过对其外部形态和表皮构造研究,依据表皮构造下气孔式,脉络区普通表皮细胞5~8列,普通表皮细胞未见中央乳突等特征认定为贝加尔茨康叶—Czekanowskia(Vachrameevia)baikalica。虽然该类植物在中国北方地区含煤地层中分布较多,但茨康叶属(瓦赫拉梅耶夫亚属)过去仅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石拐盆地中侏罗统有所报道,在新疆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当前材料的研究对了解该属的分类、地理分布及古气候研究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元古代研究组在贵州江口县翁会村一山坡上,发现了大约58亿年前的伊迪卡拉纪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螺旋辐射动物宾体化石。科学家将这一新属、新种定名为“八臂仙母虫”,由于具有辐射对称的属性,科学家认为其可能为腔肠动物和螺旋动物的共同祖先。八辐射螺旋动物实雄化石在相当于“庙河生物群”的层位首次发现,不仅重新确认了“庙河生物群”中的八旋痕迹化石为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的真宾属性,  相似文献   

11.
1923年,谭锡畴在莱阳进行地质考察过程中,在将军顶—赵疃一带发现大量的恐龙骨骼化石,并在北泊子等地点采集了鱼类、昆虫和植物等化石。葛利普研究了其中的甲壳类、昆虫类等无脊椎动物和狼鳍鱼、中华弓鳍鱼等,周赞衡研究的植物化石有松柏类、银杏和苏铁等。1929年,维曼对谭锡畴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命名了中国谭氏龙。这批标本现保存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1985年,笔者在陕西洛南地区进行野外工作时,先后在长城系高山河群下部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一种古老的动物化石和遗迹化石。目前正在陈景维、翦万筹两位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室内整理和研究。经初步观察,这种化石应归属蠕虫动物。蠕虫化石产出于肉红色石英岩状砂岩岩层顶面以上的灰绿色砂质板岩中,平行层面分布,可能是一种食泥的蠕虫动物。化石体为圆柱形,表面具清晰的环纹;大多数呈婉蜒弯曲状,也有直的;化石一般长5—15cm,最长达20cm以上,直径在0.4—0.6cm之间,为肉红色石英岩状砂岩充填。与蠕虫动物化石共生的还有大量平行层面的遗迹化石,无疑是蠕虫动物当时活动所留下的爬迹。此外,在高山河群下部还发现了两种分别为爬迹和潜穴的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中元古代海相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食肉的低等无脊椎动物石质宏观实体化石.通过观察化石中动物的形态和显微结构,发现这些动物具有捕食习性并具备口、消化道、消化腔等消化系统器官,以此确定了化石中动物的食肉属性,同时探讨了化石的形成机理.该种化石的发现可以充分证明中元古代低等动物已经进化到一定的水平,对华北中新元古代"动物化石"的重新认识和研究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对人们认识中元古代动物的化石形态和解释达尔文因没有发现寒武纪以前的化石而困惑提供了充分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4.
广州西北郊上泥盆统植物化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所描述的植物化石是分别在广州西北郊龙尾岗、大沙村、沙水岗和牛岗等处发现的。早在1930年哈安姆曾对这一地区的地质进行初步调查,并认为这一地区的地层的地质时代为二叠纪。笔者在1958年把这些地层改属于中石炭世。其后,各部门的地质队亦继续在这一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分别提出泥盆纪、泥盆石炭纪和早石炭世等地质时代。由于均未发现化石,上述的各种地质时代仅是推论而已。直到1962年,这一地区的地层所含的化石才被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学生发现。这一地区所产的植物化石相当丰富。但动物化石则较少,而且保存不完全,在地层时代的鉴定上不起什么作用。本文描述的植物化石有下列属种: 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 Cyclostigma kiltorkense Haughton 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Nathorst) ef. 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Nathorst) Lepidodendron sp. nov. Lepidostrobus sp. nov. Lepidophyllum sp. Sphenopteris sp. 在这些植物化石中,Leptophloeum rhombicum和Cyclostigma kiltorkense是晚泥盆世的标准化石。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的时代由早泥盆世到晚石炭世。它们是我国晚泥盆世陆相地层最常见的植物化石。因此含这些植物化石的地层可以和中国其他地区含同样化石的地层相比较。现在成问题的是沙水岗和牛岗等地质剖面。这些剖面含Lepidodendron, Lepidostrobus,Lepidophyllum和Sphenopteris。如果单从植物化石来考虑,这些剖面的地质时代应属于早石炭世。但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1)和龙尾岗和大沙村的剖面一样,它们的岩性亦以红色岩层为主;(2)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的层位和产Leptophloeum rhombicum的龙尾岗的孰高孰低不易判断。因此现将沙水岗和牛岗等剖面暂定为泥盆石炭纪。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的侏罗纪地层,蕴藏有重要的煤、粘土等矿产,并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早已为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所重视。由于主要含煤地层中所产的大量植物化石,与华北地区一致,属锥叶蕨——风尾银杏(Coniopteris——Pboenicopsis)植物群系(下面简称Co.-Ph.系),时代为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6.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西大山组蠕虫状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早寒武世西大山组发现大量蠕虫状化石和少量海绵动物化石.蠕虫状化石一般长为50 mm以上,宽为0.3-1.4 mm,皱节微细,每毫米长度内有3-10条不等,被认为是Sabellidites cambriensis Yanichevsky,1926化石,是目前报道的Sabellidites化石产出最高层位.  相似文献   

17.
发现新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库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1:50000区调项目组在罗平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中,首次在中三叠统关岭组中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落,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罗平生物群可望成为继关岭动物群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8.
勉县群为陕南勉县至紫阳一带早中侏罗世陆相含煤沉积;自下而上分为三个组,即洪水沟组、沔水组、堰河组.该群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该植物群是典型的南方型Ptilophyllum—Coniopteris植物群。根据沉积特征及植物化石分布规律分析,勉县群三个组的形成时代依次为:早侏罗世、早中侏罗世、中侏罗世。有趣的是,在沔水组中下部发现了有花植物中华木兰(Magnoliamiocenila),为研究被子植物早期起源历史提供了一份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区中泥盆世金宝石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系统地记述了四川西北龙门山区中泥盆世金宝石组植物化石,共计10属19种,其中包括3新种和1新比较种,它们分属于Psilophytopsida,Primofilices,Protolepido—dendrales,Lepidodendrales和Progymnospermopsida。根据植物化石的总体面貌以及紧邻其上覆和下伏地层中所产腕足类和牙形石类化石论证了金宝石植物群的时代,将其确定为中泥盆世吉维持早期(Early Givetian)。并讨论了金宝石植物群的发现在研究古地理、古植物地理分区、植物界的演化发展以及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乌当古生代五组腕足动物化石壳和围岩的光谱半定量及红外光谱测试扫描,发现化石壳的化学成份、矿物成份和围岩关系密切,说明石化过程中,置换、交代作用进行得比较完全,这种研究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