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西湖凹陷的古地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西湖凹陷HY14-1-1井的岩心和岩屑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测定,并对该井所代表的西湖凹陷地热史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深度为2000-3900m,相应的古地温为70-125℃,古地温梯度为2.8℃/(100m)。西湖凹陷主要生油岩是下第三系暗色泥页岩,其大量生成油气的温度约为90℃,生油门限是2800m左右。西湖凹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单峰分布,说明此地区自第三纪以来仅经历了一次热事件作用,且与该地区大地构造活动一致。这说明此方法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博南 1井和焉参 1井侏罗系碎屑岩 6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 ,得出北部凹陷中生界埋深普遍 >2 0 0 0 m ,属新生代补偿型地温场分区 ,最大古地温发生在新生代以来的挽近时期 ,中下侏罗统经历的最大古地温约为 70~ 1 1 0℃ ;南部凹陷中生界埋深普遍<1 5 0 0 m,属新生代欠补偿型地温场分区 ,最大古地温发生在侏罗系沉积末 ,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部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大约为 80~ 1 1 0℃ ,中侏罗统上部经历的最大古地温低于 70℃。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特征表明 ,焉耆盆地最显著的抬升降温事件主要发生在白垩纪 ,因此盆地的主构造活动期为中、晚燕山期。南部凹陷和北部凹陷两区侏罗系裂变径迹年龄对比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 ,燕山期抬升变形南部 (早白垩世为主 )略早于北部 (晚白垩世为主 ) ,说明抬升变形的序次是由南向北扩展的。  相似文献   

3.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的热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灰石裂变径迹是研究沉积盆地地热史的强有力工具。胜利油区东营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表明该盆地的古热作用比现今热作用强。盆地形成初期经历的热事件使其具有较高的热流,随后热流缓慢衰减;3号样品径迹长度的混和型分布说明东营组(Ed)和馆陶组(Ng)之间的沉积间断曾引起了盆地古地温的降低。东营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位置在2000~3400m左右,和生油窗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分析在石油勘探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的三口探井取得的13块岩芯,系统地做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试。确定文留地区的磷灰石径迹衰退带的上限为2,000m,下限为3,500m。其温度范围为70℃~125℃。通过换算得到该区的古地温梯度,并取得区域的平均古大地热流值。根据测试资料,编制了径迹长度频谱图、绝对年龄与深度关系图。这些基础图对区域的古地温场的解释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质热历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塔里木盆地以及塔中地区构造演化史 ,对塔中地区古地温梯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与镜质体反射率反演计算了塔中地区 3口井的地质热历史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认为塔中地区自古生代以来古地温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间存在两个相对较高的古地温期 ,一个是寒武纪—早奥陶世 ,另一个是二叠纪 ;早古生代塔中地区古地温梯度较高 ,寒武纪—早奥陶世地温梯度为 3 .2~ 3 .5℃ / 1 0 0m ,此后地温梯度显著下降 ;石炭纪古地温略有上升 ,二叠纪时地温梯度可能达到 3℃ / 1 0 0m ;中生代古地温梯度平缓下降 ,中生代末地温梯度 2 5℃ / 1 0 0m左右 ;新生代地温梯度变化不大 ,现今地温梯度 2 2℃ / 1 0 0m左右  相似文献   

6.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古地温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音查干凹陷的热史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补测数据进行了古地温恢复、剥蚀厚度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现今凹陷地温梯度为3.06℃/100 m,低于二连盆地平均水平3.50℃/100 m,且地温梯度随构造部位的不同而各异。②洼陷镜质体反射率最大,热演化程度最高,具备了大规模生烃的条件,其中阿二段是凹陷生烃的主力层位。③古地温恢复的结果是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为5.21℃/100 m,明显高于现今地温梯度。④赛汉塔拉组沉积以后,凹陷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剥蚀厚度从850 m到3 970 m不等,生油门限变浅。新生代以来地温梯度减小,生油过程中断。⑤凹陷地质背景决定了白音查干凹陷生油层大部分处于低成熟阶段,断裂带处于凹陷油气运移的指向处,大套地层遭受剥蚀,盖层及油气封堵条件遭受破坏,使低成熟—高成熟原油遭受降解氧化,形成次生降解稠油。  相似文献   

7.
山东济阳坳陷盆地是受太平洋板块构造俯冲运动的影响,形成于古近系的古新世-始新世(Ek—Es).本文通过对济阳坳陷盆地中Esd—Ek地层自生伊/蒙混层矿物的研究,探讨了其经历的古地温和古地温梯度,在此基础上,对Es4-Ek地层的剥蚀深度进行了估算.研究发现,东营凹陷郝科l井处自生伊/蒙混层矿物反映的Es4~Ek古地温梯度为3.90℃/100m,剥蚀厚度为360m左右;惠民凹陷盘深3井中Ek古地温梯度为3.92℃/100m,剥蚀厚度为135m左右;沾化凹陷桩深1井中Es4~Ek古地温梯度为3.82℃/100m,而该处Es4-Ek地层基本没有剥蚀.但从沾化凹陷中自生伊/蒙混层矿物的分布特征看,在义170井处的Es4地层剥蚀厚度达390m,可见沾化凹陷中Es4-Ek地层剥蚀厚度变化较大.另外,济阳坳陷盆地的古地温梯度普遍高于现今地温梯度,该盆地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降温状态.研究结果说明利用伊/蒙混层矿物特征来探讨古地温,获取古地温梯度,并恢复剥蚀厚度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剥蚀量恢复中的综合分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地震层速度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地质外推法等 ,确定渤海湾盆地中生界的剥蚀量 ,并建立起初步的埋藏史曲线 ,然后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析技术 ,选定澳大利亚扇形模型 ,沿可能性最大的几种不同地质概念热史路径 ,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Q 5井等的白垩统地层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与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的比较 ,确定了该井合理的、精确的地质演化历史 .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Q 5井在距今 70Ma时 ,白垩系地层达到其演化历史上的最大埋深 (35 0 0m) ;之后发生构造抬升并遭受剥蚀 ,下白垩系地层的最大剥蚀量为 95 0m ,上白垩系地层的最大剥蚀量为 15 70m .研究过程证明 ,多种方法结合 ,比单纯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可靠 .  相似文献   

9.
沉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低温热化学反应发生器,以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曹台基岩潜山油藏为例,以其烃源岩在埋藏、压实、热力等因素作用下,达到成熟、生烃的动力学思路和方法为指导,探讨了曹台潜山原油的成因、来源及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回剥反演了烃源岩的沉积埋藏史,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了古地温,得出该油藏的原油是未发生降解的成熟型原油,潜山烃来源于西侧深凹陷的沙四段暗色泥岩。目前烃源岩还处于生烃高峰期,油藏尚处于油气充  相似文献   

10.
拉萨地块南缘热液金铜矿床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娘古处、洞嘎和甲马3个矿区计11个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表明,全区主要有3个成矿期,具体年代约分别为30~40Ma,16~28Ma和11~14Ma,这与区域构造活动期相符.成矿温度均低于锆石裂变径迹退火带的底界温度(~320℃),亦说明陆-陆碰撞以来的构造热事件温度均未超过~320℃.  相似文献   

11.
The apatite(U-Th)/He thermochronometry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of mountains and sedimentary basins for over ten years.The closure temperature of helium is important for the apatite(U-Th)/He thermochronometry and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by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In this paper,the apatite He closure temperature was studied by establishing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 between apatite He ages and apatite burial depth based on examined apatite He ages of natural samples obtained from drillholes in the Tarim basin,China.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apatite He closure temperature of natural samples in the Tarim basin is approximately 88±5℃,higher than the result(~75℃) obtained from the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The high He closure temperature resulted from high effective uranium concentration,long-term radiation damage accumulation,and sufficient particle radii.This study is a reevalu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apatite He closure temperature and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the uplifting events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basin-mountain tectonic evolution,of which the uplifting time and rates can be determined accurately.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地层剥蚀厚度求取方法的讨论:以吐—哈盆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吐-哈油田为例,用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综合求取了地层剥蚀厚度。据此求得吐-哈盆地南部地区三叠系剥蚀厚度多小于500m;盆地北部的台北凹陷侏罗系剥蚀厚度介于600m到未剥蚀之间;台北凹陷北部山前带侏罗系剥蚀厚度多在1300~1800m之间。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区域磁异常研究东海陆架区基底构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相似文献   

14.
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中部。在该凹陷内发育了 10 0 0 0余米厚的新生代地层。从构造背景、层序地层格架、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和油气的运移及聚集等各个方面对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 ,特别是平湖组和花港组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的区域地质背景有利于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演化和保存。含油气系统的诸要素及诸地质作用具有非常理想的时空配置关系。在西湖凹陷内所识别出的四类含油气系统中 ,平湖组自生自储含油气系统和花港组古生新储含油气系统最为重要。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应坚持以平湖组含油气系统为主 ,其次是花港组含油气系统 ,兼探中新世、上新世含油气系统 ,准备深探古新统下始新统新生古储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5.
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裂变径迹定年与其他大多数放射性定年法不同,它测量的是放射性衰变对矿物晶体的物理损伤,而不是另一种同位素.外探测器裂变径迹定年分析中,可以获得每一个颗粒径迹年龄.样品裂变径迹年龄表述有组合年龄、平均年龄和中值年龄,不论哪种年龄都不具有简单的地质意义.封闭径迹长度及分布记录了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地温及热历史过程,是裂变径迹分析中最重要的参数.利用裂变径迹参数,可进行热史模拟,以重建样品的热历史.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23 Ma前左右)缓慢隆升剥蚀、新近纪(23 Ma前至今)快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至今盆地范围内隆升剥蚀总厚度普遍大于2.5 km,新近纪快速隆升剥蚀幅度普遍大于1 km.进一步结合31组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校正剥蚀量数据,编绘阶段性(晚白垩世以来和新近纪)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等厚图,综合表明晚白垩世以来四川盆地隆升剥蚀量等值线展布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即早期主要以NE向展布格局为主(具近NE向和E-W向特征),新近纪则主要以近E-W向展布格局、盆地南北分异(北部地区隆升剥蚀量普遍小于2 km,南部地区普遍大于2 km)为主.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空间分布与晚中生代-新生代低剥蚀量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70-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基本基准825站地面气温均一化数据集,采用改进后的三维风速轨迹倒推方法,追踪了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入侵中国东北的强冷空气路径.结果表明:有西北路径230次,偏西路径75次,偏北路径101次.临近爆发前的环流演变导致三类冷气团大幅增温,削弱了不同源地的位温差异.偏西路径年频次减少幅度为0.26次/10a,而其他两类年频次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相比之下,偏西路径强冷空气主要影响中国东北地区;西北路径强冷空气在东北地区能持续2.4d以上,并且对中国中东部以及南方地区的影响强于偏西路径;偏北路径强冷空气更易于在东北地区以及中国中东部地区造成异常低温事件,在南方地区可以形成持续2.8d以上的冷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