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稠油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微观驱油机理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稠油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的微观驱油机理,利用微观仿真玻璃刻蚀模型进行了驱油实验,通过图像采集系统将驱替过程的图像转化为计算机的数值信号,然后采用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泡沫驱对稠油的微观驱油机理有乳化作用、贾敏效应和泡沫的挤压剪切作用,而三元复合驱主要还是通过聚合物对管壁剩余油、盲端剩余油的拉、拽作用达到剥离稠油的目的.泡沫驱和三元复合驱相比,泡沫驱具有贾敏效应,能够对水流大通道进行有效封堵,从而提高了驱替剂的波及系数.三元复合驱虽然对稠油也具有较强的乳化作用,但是未观察到乳化捕集作用从而引起波及系数的提高.由于波及系数的提高对于开发稠油油藏极为有利,因此泡沫驱对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注CO_2提高普通稠油油藏驱油效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展注CO2提高普通稠油油藏驱油效率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采用物理模拟试验的方法,通过对比模拟岩芯的驱油效率,评价了CO2的不同注入方式,改善不同储层特征的普通稠油油藏驱油效率的影响幅度。试验结果表明:注CO2能够提高普通稠油油藏的驱油效率;不同的CO2注入方式,对改善油藏的驱油效率影响幅度不同;采用CO2与水交替注入的驱替方式,驱油效果最好,同比水驱,能够提高普通稠油油藏的驱油效率10%~15%左右。该项研究可以为现场生产工艺设计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普通稠油热采转化学驱,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降粘剂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驱替机理。首先通过实验评价了降粘剂的性能参数,然后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开展了降粘剂驱注入特征和驱油效果研究,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了降粘剂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最后对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历史拟合。研究结果表明,稠油降粘剂驱过程中能够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状液,稠油驱替过程可划分三个阶段:启动压力突破阶段,压力快速下降阶段,压力低位运行阶段;降粘剂驱可以降低稠油启动压力梯度,减小驱替压力,实施降粘剂驱后采收率提高了12.4%,总采收率达到46.6%;降粘剂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是降低原油粘度,减少残余油饱和度;采用非线性混合规则拟合实验结果,表征了原油粘度随降粘剂浓度的变化规律,可以应用于数值模拟计算,模拟结果和实验值拟合得较好;先导试验表明该技术能够降低水井注入压力,降水增油效果显著,试验区内油井全面见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海相砂岩强边底水稠油油藏,采用水平井、大液量和天然能量开发。由于水驱倍数高,储层经过强烈冲刷,储层润湿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驱渗流特征。目前关于高倍数水驱储层润湿性变化的研究集中于陆上稀油油藏,对于海相沉积的稠油油藏研究偏少,且微观机理解释不多。本文改进了常规润湿角实验规范和流程,首先利用不同黏度油样和地下岩样进行高倍数水驱实验,然后测定高倍数水驱后岩心润湿性,研究原油黏度和驱替速度对岩心润湿性变化影响。结合X-衍射定量分析、扫描电镜、稠油四组分含量测定实验结果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矿物成分变化和极性物质含量方面,分析了润湿性变化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原油黏度越大,高倍数水驱前油湿性越强,高倍数水驱后接触角变化的绝对值越大;当原油黏度为150 mPa·s时润湿性改变的潜力最大;水驱过程岩心黏土矿物含量的变化和岩心表面油膜的破坏是润湿性转变的重要因素。该成果对海相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田郑364块稠油油藏由于层薄、油稠的特点,部分油藏进行蒸汽驱具有较大风险性。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不断降低,开发效果变差。研究在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以及转热水驱开发机理分析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研究了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转不同温度热水驱的驱油效率。通过对郑364块稠油油藏储层物性的分析,建立反映该稠油油藏特征的数值模拟模型。对其注蒸汽转热水驱的可行性进行了筛选研究。建立了考虑油藏渗透率、有效厚度和剩余油可动储量丰度的蒸汽吞吐后转热水驱筛选区块的新方法。该方法可针对薄层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是否能够转热水驱进行筛选分析。  相似文献   

6.
层间非均质砾岩油藏水驱油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砾岩油藏层间非均质性强,开采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剖面动用差异大,油藏整体采收率低的特点,以新
疆油田七区克上组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不同非均质程度模型恒压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组并联水驱油实验
中,渗透率越高的岩芯越先启动,含水率上升越快,无水采收率越低,驱油效率越高;层间渗透率级差越大模型驱油效
率越低,与高渗岩芯相对渗透率级差大于8 的岩芯并联驱替不能启动;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等单模态或双模态孔隙结
构岩芯驱油效率较高,砂砾岩和砾岩等复模态孔隙结构岩芯驱油效率较低;增大并联模型驱替压差后中低渗岩芯驱油
效率增大,含水率上升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驱油合理溶液粘度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合物驱油机理为基础,分析了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水驱及聚合物驱油过程中流度的变化,利用油藏介质基本特性的分布规律研究聚合物驱油改善油藏垂向驱替效果及程度,对驱替效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和分析,为聚合物驱油合理粘度的选择和效果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蒙古林稠油油藏粘度高,注水开发后含水上升快,产量迅速递减的实际,提出了应用可动凝胶调驱技术。介绍了蒙古林普通稠油油藏高含水开发条件下开展的从实验室到矿场实施、到效果评价的可动凝胶调驱先导试验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概况,说明了可动凝胶调驱技术同时具有剖面调整、储层深部液流转向以及驱替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驱替方式有效解决非均质性较强的普通稠油油藏后期水驱开发问题。矿场先导试验实施5年来已累积增油5.88×104t,获得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9.
稠油油藏化学驱采收率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烷基聚氧丙烯醚硫酸盐和羧基甜菜碱两类两性表面活性剂与碱复配构建具有不同界面张力特点的驱油体系,通过驱油试验评价不同体系对桩西稠油采收率的影响,采用微观驱替试验研究不同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机制。结果表明:界面张力与采收率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碱通过维持油、水、固三相接触点亲油性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弱驱替介质沿油与岩石之间的渗入,增强驱替介质从原油中心的突进和分散,提高驱替压力和波及体积;相比于碱和原油反应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外加的表面活性剂亲水性较强,会增强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导致驱油剂沿孔隙壁面突进;表面活性剂-碱体系与原油形成的细分散水包油型乳状液加剧了驱油剂的窜进,不利于提高波及系数;对于稠油油藏,化学驱体系的波及系数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ASP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深入研究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利用平板夹砂模型和微观仿真模型,通过显微观察和录像的手段,直接观测流体在孔隙介质内的流动形态以及驱替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试验发现:三元复合驱具有很强的洗油能力,无论亲水介质还是亲油介质,三元复合驱均具有很强的使残余油变形的能力,使油藏流体流动性增强。从而提高水驱开发的波及系数。  相似文献   

11.
青东凹陷西部和西南部边缘部位沙河街组广泛存在稠油油藏,目前在这些稠油的成因机制方面未开展深入研究,没有取得明确的认识,影响了研究区资源量评价和油气勘探进程。根据原油物理性质和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研究区稠油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稠油中既存在有原生的低熟油,又分布有由次生作用(生物降解作用)产生的稠油,其中,低熟油主要分布在凹陷西南部的青东5井区;生物降解油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斜坡带及青东-青南过渡带,原油的降解等级为2~8级。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呈现出下轻上重、北轻南重的规律性变化。研究区稠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有机质早期生烃、古地形、构造背景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下油水渗流规律和水驱特征分析,结合矿场实践提出了确定油井各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层驱替特征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油层组、砂岩组等的剩余油分布.这种方法适用于中、高含水期的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的确定,并能够根据地层渗透率的变化修正相渗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油藏数值模拟中相渗数据对地层非均质性适应不足的缺点.经安口沈检1井密闭取心的含油饱和度分析和欢50块两口挖潜井生产实践检验、证明分层驱替特征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是正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石油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产物,分析探寻假单胞菌属的Pseudomonas sp.StrainSY2对石油的降解机理,为解决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色质谱分析手段测定假单胞菌属的Pseudomonas sp.Strain SY2对石油和正十四烷降解产物,对菌株SY2的降解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Y2对石油中的正烷烃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其中正十四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较高,分别为:73.4%、49.3%、48.9%;根据正十四烷降解产物推测:菌株SY2对正十四烷的降解有单末端氧化、双末端氧化、次末端氧化和直接脱氢等多种途径,产生酯类、烯烃类、烷烃类及羧酸类等物质,与文献报道的烷烃降解途径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油页岩的含油率是油页岩工业品质评价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炼油适宜性的有效确定。鉴于岩心测试成本较高、且不连续等因素,本文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和含油率室内化验分析资料,在含油率化验分析资料归位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优选了含油率的敏感性测井参数,采用BP非线性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研究区的含油率多测井参数预测模型。含油率预测结果表明,该法能够较好地对研究区内的油页岩含油率进行有效预测,可有效弥补实验室测样的不足,并为利用研究区测井资料进行油页岩工业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自1979年正式投入开发以来,经过3次层系细分和几次井网加密,截止到1996年6月,油田已开发了17年,注采井总数已达180余口,已形成了五套层系(Ⅰ、Ⅱ、Ⅲ、Ⅳ(Ⅴ)、Ⅵ)五套井网开发的局面,油田的综合含水已达73.2%,油田保持高产、稳产的难度愈来愈大.因此,本文应用黑油模型对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17年的开发历史进行了精细历史拟合,得到了22个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和影响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诸因素,为保持京11断块的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磁处理对植物油磷脂水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粗油中含有磷脂,蛋白质,悬浮物等胶体杂质,造成浑浊,影响油的品质,因而食用植物油一般都需经水化脱胶等精炼处理,本文研究了应用磁场处理技术对植物油的水化除磷脂过程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储油库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挥发的油气不仅浪费能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因此,进行油气控制是节能、环保、安全的综合体现。笔者就储油库的油气挥发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储油库油气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并对某千万吨级炼油厂储油库进行了油气挥发核算及经济效益估算。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上勘探评价阶段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通过对大量渤海地区已取样稠油流体数据统计,应用数据矩阵分析探寻影响地层原油黏度的主控因素及不同参数与地层原油黏度的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建立地层原油黏度与其他参数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同时建立不同参数条件的地层原油黏度与地面密度的取值图版。新经验公式计算的地层原油黏度与实测地层原油黏度平均误差5.6%,同时应用经验公式和原油黏度确定综合图版对某海上稠油流体性质进行分析,两种方法研究结果相当,说明新方法的可靠性。基于数据驱动建立的地层原油黏度公式和图版成果可解决海上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开发方式选择、采收率预测、平台设施设计及原油输送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入手,再通过现场取样进行室内模拟实验来优选微生物菌种,将优选菌种培育基液,对文南油田 8 口油井进行现场实验.通过加入微生物前后产状对比,来探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文南油田的可行性.经过8 口井加入微生物后.6 口井有不同程度的增产现象.从而证明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文南油田具有明显的增油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东辛油田断裂多、含油气规律、油气藏类型复杂,搞清其地质特征及含油气规律对后期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东辛油田的构造特征及储集层特征、油藏的类型及含油气特征,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东营组油层的建议,如,东一段以稠油开发为主的工艺技术攻关,解决防砂问题.突出东三段的开发.分析表明,东营组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