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设计的食分算法与食限的大小及定义方式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受到月亮视差的影响,因此,传统历法中日食食分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日食食限定义为日食视食甚时刻视月亮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使得他们所设计的日食食分算法具有明晰的天文意义。在论述中国历法家对日食食限的定义方法以及基于这种定义而给出的简明的日食食分算法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日食食限与食分算法的历史沿革划分为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数学公式将《明天历》的日食算法表达出来,并指出其天文学意义。方法文献分析与数学建模。结果《明天历》先求得合朔时交点离开冬至点的距离以及太阳到冬至点的距离,两者的差值就是"去交度分";常数中的"朔差"是一个朔望月中交点退行的距离;它以恒星年而不以回归年入算以及用太阳的去交分代替月亮的去交分都是其去交度分算法的不足之处。《明天历》的食甚时刻仅是对经朔时刻加入日月不均匀运动有关的修正,没有进行时差的修正。其他算法与主流算法基本相同。结论《明天历》的日食算法在宋代是比较特殊的,这些特殊之处大部分是正确的、合理的,但某些算法中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3.
 日食理论是传统数理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代各文明的日食理论中,视差算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算法。日食的食甚、食分、食限、起讫时刻以及持续时间的计算,都与视差算法密切相关。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在公元前2世纪即已发现视差现象,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在《至大论》中,详细论述了视差的成因和计算,以及视差对日食计算的影响。在中国,视差现象最早为公元6世纪天算学家张子信所发现,唐代徐昂在《宣明历》中设计日食三差,基本奠定了中国古代视差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苏利亚历》(以下简称《苏历》)中时差算法的科学性。方法 将《苏历》中时差算法与理论算法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原始献的系统解读,廓清了《苏历》中时差算法的造术方法,证明了《苏历》中时差算法与理论算法完全等价,并成功地将《苏历》中的时差算法化为以太阳的黄经和时角为自变量的二元函数。结论 《苏历》中时差算法模型与理论算法虽然完全等价,但由于所取常数和理论值不同,并数次使用了近似公式,使得其结果与理论结果之间有一定的误差。但从总体上来说,这种误差是比较小的。  相似文献   

5.
时差算法是中国传统历法中计算日食的关键算法之一.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宋代历法中的时差算法,并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讨论了历法中时差算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宋代的《应天》、《乾元》和《仪天》三历中,时差是关于黄经和时角的二元函数,《崇天历》以后的历法中,时差仅是时角的二次函数.通过化简时差算法的重建模型,得到历法中的时差算法是重建模型当黄经取90°和270°时的特殊情形.这表明,宋代的时差算法具有较为清楚的天文学意义,它是合理的和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日食起讫算法是为了计算日食的初亏和复满时刻而设计的,该算法为《皇极历》所首创,此后历法均有涉及.通过构造日食起讫算法的理论模型,证实日食起讫算法应与月亮视差有关,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只有《钦天历》设计的日食起讫算法成功地考虑了月亮视差,由此指出中国古代日食起讫算法的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研究和比较<至大论>和<苏利亚历>中的日食时差算法.方法 文献考证和比较研究.结果 <至大论>中的日食时差算法采用了一种相当漂亮的近似算法,而<苏利亚历>中的日食时差算法则采用的是和现代数值计算中单点迭代算法完全等价的一种算法.结论 从时差算法的合理性方面考虑,<苏利亚历>要明显优于<至大论>,但是在符号选择上,<至大论>远较<苏利亚历>科学.  相似文献   

8.
根据《开禧历》现存日食推算过程名称及天文常数,推断其日食计算方法与《纪元历》相同.给出了《开禧历》完整的日食推算公式以及使用《开禧历》计算淳祐五年七月朔日食的过程.将《开禧历》的日食算法编写为计算机程序,计算出1112至1303年间杭州的所有日食.与真实的天象作比较,得到《开禧历》日食计算精度为:日食食甚的平均误差0.46h,食分误差1.65分;有近20%的推算达不到当时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日食时差算法是日食计算中的核心算法,在日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授时历》和《回回历法》中的时差算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回回历法》中的时差算法在自变量的完备性、符号的选择以及精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授时历》,该结论对评价中国和阿拉伯传统日食算法优劣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正史31次日全(环)食记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日全(环)食记录一般表示为“日有食之,既”。本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正史31次日全(环)食记录,用现代4种不同计算日食的方法,给出了当时国都等地的见食情况-食甚时刻和食分;同时对这些全(环)食资料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评判,并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合理料,方可进一步用于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等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元明时期交食推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元,明两朝凡三百六十余年,历法唯《授时》、《大统》。本指出两历气朔和交食之推步差异以及根据历术术给出推步法与是时历官所用算法之差异;同时取历官实用算法就元“授时历议”和明“历法沿革”中的交食记录进行了得核;在此基础上对正史所载的31次古日全食记录的古今推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2.
“授时历议”见于《元史·历志》,是一篇用以阐述《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等编制,行用于AD1281—1644)博大精深的长篇论文.通过对其中“仲康日食”记录的研究得出:1)“仲康日食”是一个与古代天文家推步合验的事件;2)《授时历》能求解出大部分“仲康日食”的现有结果;3)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是僧一行(683—727)和郭守敬(1231—1316)推步“仲康日食”发生的日期,但尚未得到现代计算的认同;4)公元前2128年为仲康五年,只是古代的一个年代学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借鉴《大统历》的基础上,研析并较正了《授时历》“步交食”术文;同时根据《授时历》的平、定朔(望)推步,完整地给出其交食推步步骤和一般方法;用《授时历》推步和现代计算结果对部分交食记录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比较可得出古记录是观测实录还是预报结果,以及其中是否存在人为等因素,指出本文给出的《授时历》交食推步法确是其时天文官所用之法  相似文献   

14.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家很早就认识到月亮视差对日食的影响,并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系统解读,详细论述了古代印度 5~12 世纪的视差算法算法沿革,阐明了古代印度视差算法的造术方法,证明了古代印度视差算法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