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龙是怎样从陆地重返海洋,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侏罗纪海洋中的霸主的呢? 大量鱼龙化石被完整地保存在海底软泥覆盖着的石灰岩层之中。由于沉积物质的及时覆盖,鱼龙某些软组织的大致轮廓在岩层中保存了下来,鱼龙胃里残存的食物也保存了下来,这些都有助于古生物学家更加深入地认识这种海洋古兽。  相似文献   

2.
正2.5亿年近日在安徽省,几名美国科学家挖掘出一块于2.5亿年前形成的正处在产仔状态的鱼龙化石。鱼龙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陆地爬行动物,侏罗纪时期广泛存在。鱼龙外形近似蜥蜴,长有脚蹼,尾鳍短而宽,进化中期转移至水中生活,在白垩纪被更高级的水生生物取代。在这次出土的鱼龙化石上能够清晰看到3只鱼龙幼仔,红色部分指  相似文献   

3.
侏罗纪,一个“巨人的时代”。体形庞大的恐龙在陆地上四处游荡;海洋中则游弋着鱼龙等海生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鱼龙     
辽阔浩瀚的特提斯海——三叠纪地球上唯一的海洋,菊石、海百合、海扇等各种海洋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而鱼龙也在这里开始了其漫漫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贵州三叠纪一新鱼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李淳 《科学通报》1999,44(12):1318-1321
产自黔西南法郎组瓦窑段-长鳍型鱼龙类新属种-周氏黔鱼龙,正型标本为一右侧观的完整个体,最主要的特征是特大的圆形眼眶,极短的颞部和异常明显的吻,以及密集排列的锥状牙齿,头后骨骼的描述主要根据副模标本。该标本清楚地显示了周氏黔鱼龙的背段脊有度隆起,而尾部的下弯程度介于三叠纪与株罗纪属种之间,荐前椎数目不少于42。椎体结构表明至少与茬前椎相连的肋骨为双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氏黔鱼龙后肢上的股骨,胫骨和  相似文献   

6.
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俊淳 《科学通报》1999,44(12):1235-1235
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研究在古脊椎动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鳍龙类和鱼龙类很早就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但直到今天对这两个类群的确切祖先及各自内部成员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论[1~3],它们最初被置于调孔亚纲,目前被认为是特化的双孔类.鳍龙类被大多数人视为鳞龙类的姐妹群[1],它主要包括肿肋龙类、齿龙类、幻龙类和蛇颈龙类,其中前三类仅生存于三叠纪,而蛇颈龙类则繁盛于侏罗纪及白垩纪.蛇颈龙类的祖先很可能是幻龙类,但幻龙类的肩带和头骨腭面特征和蛇颈龙类有较大区别.原来以为是幻龙类而现在归入蛇颈龙类的中三叠世的Pistos…  相似文献   

7.
进化的恐龙     
在适应了三叠纪干旱严酷的环境之后,恐龙迅速进化,并逐渐巩固其在陆地上的统治地位,最终在侏罗纪成为一统天下的霸主。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相似文献   

8.
在适应了三叠纪干旱严酷的环境之后,恐龙迅速进化,并逐渐巩固其在陆地上的统治地位,最终在侏罗纪成为一统天下的霸主。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相似文献   

9.
沙金庚 《科学通报》2001,46(21):1821-1824
通过对侏罗纪扩散能力较强的海扇类双壳类分布历史的追溯发现:双壳类Chlamys (Chlamys)valoniensis (Derfance),Camptonectes (Camptonectes) auritus (von Schlotheim)和(Chlamys (Chlamys)textoria (von Schlotheim)最早诞生于欧洲西部三叠纪末瑞替期或侏罗纪最早期赫塘期初,紧接着于赫塘期或稍晚时代通过西班牙通道扩散到了古太平洋东岸。这一研究结果,证明了西班牙陆表海海路早至赫塘期或更早期就已沿着泛大陆解体的破裂带形成,并从此沟通了西特提斯与古东太平洋,为特提斯和古太平洋生物群的互相迁移和交流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10.
<正>鱼龙虽然名叫鱼,但它可能并不是鱼,而且并不"冷血"。近日《,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鱼龙的皮肤化石,意味着鱼龙是温血爬行动物。鱼龙是已经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形似现代的齿鲸类。鱼龙一直被怀疑是温血动物,但是由于化石有限,这一点一直难以验证。瑞典隆德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了狭翼鱼龙属的一个具有1.8  相似文献   

11.
恐龙新探     
天下独尊 1.5亿年前,从三叠纪至白垩纪末,恐龙是世界的主宰。它们是当时最大、最发达的动物。除了南极大陆外,到处都有恐龙的踪迹。它们以三点——两腿和一尾行走。躯干短、嘴唇大。在陆地上是禽龙和雷龙称霸,浩翰的天空则是翼龙的天下,大海可就是鱼龙的宫殿了。 恐龙的种类很多。从个头来看,它们中间最小的一种不足4公斤,个头与鸡相差不远。大的可高  相似文献   

12.
当菲列帕·尤温斯把扫描电镜对准一块从澳大利亚海床下几千米处采得的岩石,企图搜寻能毁坏岩体储油层的白云母粘土时,她看到的却是很像生长在三叠纪和侏罗纪砂岩上的细菌或真菌群落的微丝。 即使这样,尤温斯这位昆士兰大学的地质学家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这并非由于没听说过海床深处还有细菌,而是由于这些生物体竟能惊人地轻易适应陆上实验室等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而且,每个生物体都极小──有些直径不超过20纳米(纳米:亿分之一米)。这是个问题,因为这么小的生物体是不可能生存的──至少这不符合传统微生物学。病毒能够那么小,…  相似文献   

13.
<正>大约在2.02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事件,火山喷出的气体和尘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遮挡住了太阳,由此引发了漫长的寒冬。那次事件导致了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种灭绝了,其中包括许多大型爬行动物。然而,恐龙却幸运地存活了下来,它们战胜了寒冷,迎来了温暖的侏罗纪和白垩纪,一直存活到6500万年前。那么,恐龙经历了怎样寒冷的“火山冬天”,又是如何熬过那种严寒的呢?  相似文献   

14.
<正>为何在这块冰雪之地上有过恐龙的足迹?这些庞然大物是如何来到南极的?它们又是如何在这里生存的呢?恐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陆生爬行动物,它最早出现于三叠纪的后期,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灭绝于白垩纪末期。自从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造了"Dinosaur(恐龙)"这一名词以来,恐龙就一直是最引人瞩目的一类古生物,也是科学家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称霸海洋大约1.4亿年后,鱼龙最终走向了灭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鱼龙的灭亡呢?贵州关岭地区的重要发现讲述了一个关于鱼龙等海洋生物从疯狂繁衍直至集体灭亡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6.
山西宁武盆地三叠纪、侏罗纪古地磁结果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方大钧 《科学通报》1988,33(2):133-133
本文是华北地块山西宁武盆地东侧三叠纪,侏罗纪地层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根据有关古地磁数据,本文探讨了华北地块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规律,论证了华北地块自晚古生代以来由南往北的漂移过程,及印支运动的强烈影响和块体的逆时针旋转。本文还通过有关数据的分析,表明了中生代晚期华北地块已与欧亚板块拼合为统一块体,拼合以后并作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特提斯造山带的特征分析, 认为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二叠纪至晚三叠世的新特提斯洋的扩张与古特提斯洋的关闭、侏罗纪至老第三纪早期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与印藏碰撞、老第三纪晚期以来阿拉伯板块的碰撞与持续的印藏陆-陆俯冲作用3个演化阶段. 结合特提斯造山带演化和北缘盆地群的特征, 认为北缘盆地群的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及盆地类型都受到特提斯造山带形成和演化及特提斯洋海侵的控制; 北缘盆地群的演化可以分为晚二叠世至三叠纪的弧后前陆盆地发育阶段、侏罗纪至老第三纪早期的弧后伸展断陷和拗陷盆地阶段与老第三纪晚期以来的再生前陆盆地. 特提斯北缘盆地群是世界上重要的巨型天然气聚集区, 塔里木盆地是该聚集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信息动态     
《大自然探索》2011,(7):4-4
科学家最近说,恐龙时代的极地海洋一定很严酷,因为他们在一条12亿年前的巨型鱼龙化石上发现了累累的战斗伤痕。这一发现暗示,当时海洋中为争夺食物、配偶及地盘而发生的打斗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9.
英国古生物学家近期揭开了一种会飞的远古爬行生物的神秘面纱。这种生物距今已有2.35亿年。这种名为孔耐蜥的生物背上长有鳞状翅膀,可飞行超过9m的距离,它们通常生活在欧洲亚热带森林里。专家称,这种酷似蜥蜴的爬行生物体长可达0.6m。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布里斯托尔附近就首次发现这种早已灭绝的生物化石。经研究后认为它们出现在晚三叠纪时期,即2.35亿年到2亿年前,早于侏罗纪恐龙时期8千万年,同时还早于已知的最早鸟类——始祖鸟5千万年。  相似文献   

20.
正化石猎人摩尔和他的团队还原了一起2亿年前的远古"凶杀案"。今天的海洋中危机四伏,鲨鱼等凶猛的肉食动物随时可能出现,它们的利齿能轻易撕碎猎物的骨肉。不过,远古海洋中生活过一类更可怕的肉食动物:鱼龙。鱼龙是恐龙的远亲,是一类重新返回海洋生存的爬行动物。鱼龙的身长多为2~4米,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鱼龙是新西兰大鱼龙,其体长可达34米,哪怕是今天海洋中最大的鲨鱼——鲸鲨(最大体长20米),在新西兰大鱼龙面前也显得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