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细芯是毛细泵环的关键部件,其结构直接影响毛细泵环的传热性能.采用铜纤维烧结毡作为CPL的毛细芯,设计与制造了一种小型CPL及其性能测试系统,通过改变工质灌注量和毛细芯孔隙率实验研究对CPL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乙醇为工质,在灌注量20mL条件下可使该CPL运行状态良好,工质灌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其传热性能;当烧结毡孔隙率在(70~95)%范围内时,CPL的系统热阻随孔隙率的增大先变小后变大,当孔隙率为80%时其系统热阻最小,该CPL传热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2.
实际闭式中冷回热燃气轮机循环功率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循环过程中的热阻损失、内不可逆性以及管路系统压力损失,研究了变温热源条件下中冷回热燃气轮机循环性能,借助数值计算,得到了输出功率最大时高低温侧换热器、回热器和中冷器的热导率最佳分配和最佳中间压比。对总压比进行优化后,得到了双重最大功率。进一步寻求工质与热源热容率最佳匹配,得到了循环的三重最大功率。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燃气轮机热电冷联产(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CCHP)循环模型,考虑了工质与热源之间的传热损失、压气机和透平的不可逆压缩和膨胀损失以及工质在高低压管路中的压力损失,以第一定律效率、可用能率、火用效率、火用输出率和利润率为目标对联产循环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计算优化了压比,分析了各个换热器热导率、压力损失系数、供热和制冷温度等设计参数对循环最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燃气轮机CCHP循环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种考虑外部有限速度传热的热离子电池模型,该系统以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热作为热源驱动装置的运行。基于系统的热量平衡和传热过程,导出了电池系统与外部热源之间传热服从辐射传热定律时输出功率和效率的一般表达式。通过数值计算详细分析了该同位素热离子电池装置的功率效率特性,讨论了有限速率传热及热源温度等参数对电池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运行过程中存在最优的输出电压和功函数可使同位素电池的输出功率与效率达到最大值。电池的功率与效率特性关系曲线呈回原点扭叶型,输出功率和效率随同位素热源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对比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传热时电池装置的性能,结果发现,如果考虑装置与外部热源之间的传热,热离子电极的工作温度不再与热源温度相等;由于存在有限速率传热的不可逆性,电池系统的输出功率、效率都会降低。所得结果对实际放射性同位素热离子核电池的设计和运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了在冷却工质通过热沉通道消耗的分别泵功为0.04W和0.4W时,扩展表面热沉的扩展表面面积对热沉加热面的过余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加热面面积一定,泵功为0.04W时,扩展表面面积的增大可以明显的降低热沉加热面的过余温度;在泵功为0.4W,扩展表面面积与加热面面积比值小于2.25时,扩展面积的增大可以降低热沉加热面的过余温度,当该面积比值大于2.25时,扩展面积的增大对热沉加热面的最高过余温度和最低温过余温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仇放  郭超 《压力容器》2023,(8):53-59
为解决高真空多层绝热超低温容器漏热的设计难点,通过对高真空多层绝热超低温容器支撑结构、容器接管、残余气体传热、辐射传热进行漏热分析,介绍了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计算过程,同时提出了以机械构件和多层绝热结构优化为主的降低漏热的措施,最后将超低温容器蒸发率转化为允许漏热量,并以此作为性能考核指标,建立高真空多层绝热超低温容器漏热设计流程图,分析结果可为工程中的漏热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热管废热回收蒸发器在浊水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污水的特性,为避免生活污水与热泵工质R22产生交叉污染,从而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可能性,提出在污水与热泵系统工质R22之间采用一个热管换热器,得出在系统增加了一个热管换热器的情况下,污水流量一定时,热泵制热量,性能系数COP值,热泵系统R22工质蒸发温度,污水废热回收热量随污水进口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热泵工质蒸发温度的增幅最大,达到65.79%,废热回收热量的增幅最小,为6.8%,污水入口温度一定时,热泵制热量,性能系数COP值,热泵工质蒸发温度,废水回收热量随着污水流量的升高而升高,但是热泵工质蒸发温度的和性能系数COP值的增幅减少,热泵制热量,热管工质蒸发温度以及废水回收热量的增幅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8.
量子斯特林热机工质为一维势阱中的粒子,其循环由两个等内能过程和两个等势宽过程组成,分别对应经典斯特林热机的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等容回热过程。建立二能级系统量子斯特林热机的量子力学模型,研究工质系统量子态的演化规律。通过求解Schr?dinger方程,分析量子斯特林热机循环的量子力学机理。考虑热漏的影响,得到热机的最大输出功和最大热效率。数值计算表明输出功与热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是回原点的柳叶形,与经典斯特林热机循环输出功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形状相同。在最大输出功和最大热效率之间的曲线,是量子斯特林热机的最佳运行区段。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量子斯特林热机的最优热力性能,为量子斯特林热机的最优设计和模型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有机工质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能回收工业余热产生高压蒸气,并由膨胀机输出机械功,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节能技术。工质泵和膨胀机作为ORC循环运行的两大核心机械,实现不同热源流量或温度条件下,工质泵频率和膨胀机转速的匹配,可有效提高ORC循环效率。基于ORC循环的热力学分析,选用R245fa作为循环工质,采用适用性广、可靠性高的螺杆膨胀机,设计并搭建了ORC系统试验台,根据试验结果,重点研究螺杆膨胀机转速、工质泵频率及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膨胀机转速的增加会使得系统中工质的循环流量上升,但对蒸发压力的影响较小;存在与工质泵频率相匹配的最佳膨胀机转速,使得系统的循环热效率达到最大;工质泵频率增加时,工质的循环流量和蒸发温度也随之增大,蒸发器换热量、膨胀机输出功率及系统循环热效率都有所上升;蒸发器出口过热度的变化基本不会影响系统热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有关热泵型房间空调器热冷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热泵型房间空调器室内外侧换热器面积和空气循环量对空调器热冷比以及制冷和制热性能系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要提高空调器的热冷比,应适当增加室内侧换热器面积和空气循环量,而减少室外侧换热器面积和空气循环量。  相似文献   

11.
火炮在射击(发射)过程中,身管在高温高压高速火药气体及弹带摩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使身管寿命大幅度下降(对高膛压火炮更为突出),从而严重限制了火炮作战性能的发挥。故在简述火炮身管各种热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火炮身管目前采取的各种热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传热理论,对端淬试样的连续冷却过程提出传热模型,并对从高温到低温不同温度下的速度变化进行了定量计算。可为钢的热处理提供一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智能热量测控仪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实施分户热收费的迫切需要,详细介绍一种预付费式智能热量仪表的工作原理。根据供暖系统的技术指标,给出了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能实现对温度、流量等各项参数进行分段自校正运算,提高了测量精度。从国外应用实例中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并指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两段煤气发生炉的煤耗分析@张三山$同煤集团煤气厂!山西大同037000~~~~~~  相似文献   

15.
换热器中的场协同原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叙述了对流换热中的场协同强化原则,对流换热中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能够提高换热系数,换热器中冷、热流体温度场间的协同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效率。此外,还从换热系数和换热器两个层次上讨论了场协同强化原则在提高换热器性能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齿轮减速器的热功率试验及提高热功率的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影响齿轮减速器热功率因素基础上,提出采用散热装置来提高热功率的方法,对不同散热装置的热效应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板块式和列管式冷油器比其他散热装置具有更好的散热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大功率齿轮减速器热功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A novel proposal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or reducing the thermal inaccuracy of turning on a lathe by removing the portion of the heat generated during the cutting process which is transferred to the carbide cutting insert by installing a heat pipe in the toolholder. The ability of the heat pipe to affec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arbide cutting insert and the elongation of the toolholder is inferred from the response of thermocouples and strain gauges mounted on the toolholder to the heat generated during various cutting condi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have prov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cept and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continuing the research and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8.
运用STAR—CD软件对一款轿车发动机舱内温度场进行数值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找到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向,从几种改进方案中优选出效果好的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试验方案,最后的试验方案效果良好,满足了温度场试验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热管式CPU散热器总传热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一种热管式CPU散热器的传热机理、传热路线和各传热阶段的热阻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了该热管散热器的传热模型,导出了其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式,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20.
根据流体动力学和计算传热学理论,建立了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计算模型,运用CFD技术对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与传热问题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壳程进口雷诺数Re条件下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场和温度场。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以总传热系数h.壳程总压降△p以及单位压力损失下的传热系数h/Ap作为换热器性能的衡量标准,分析了不同折流板间距和不同折流板圆缺高度时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总传热系数h、总压降△p以及h/Ap随壳程进口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壳程进口流速的增大,换热器壳程总传热系数和总压降增大、h/Ap减小:在壳程流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单位压力损失下的传热系数h/Ap,适当减小折流板间距或减小折流板圆缺高度。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