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接受治疗者为1999年5月~2001年5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患者。入选标准:①年龄18~65岁女性。②复发性念珠菌外阴阴道炎RVVC为1年内反复发病4次或以上的病例。③临床表现常见月经前发病:主要为外阴瘙痒、灼痛,还可有尿频、尿急及性交痛。急性期白带增多,典型的白带是白色稠厚豆渣样。妇科检查时,可见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上附着白色膜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能见白色膜状物覆盖下有受损糜烂面及浅溃疡。④实验室检查:念珠菌镜检呈阳性。方法:随机分组及给药方法:随机分为两…  相似文献   

2.
<正>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妇科门诊常见病及多发病,多数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此种阴道炎具有反复发作,用药后易产生耐药性,不易治愈的特点,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就诊时主诉外阴瘙痒、灼痛、症状严重时坐卧不安,痛苦异常、夜不能寐、有的还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急性期白带增多、白带呈白色凝乳状或豆渣样,检查见外阴抓痕,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膜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我院2009年1月~2010年2月,采用300 ml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共观察病例 3 4 0例 ,全部为已婚育龄妇女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0 0例 ,年龄 2 2~ 51岁 ;病程 1周~ 1年。对照组 1 4 0例 ,年龄 2 1~ 53岁 ,病程 1周~1年。临床表现 :外阴痛痒、灼痛 ,症状严重时坐卧不宁 ,痛苦异常。还可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急性期白带增加 ,且呈白色豆渣样变。妇科检查时在小阴唇的内侧及阴道粘膜附有白色膜状物 ,擦除后露出红肿粘膜面 ,急性期还可见到受损的糜烂面及表浅的溃疡 ,但很快又为白色膜状物覆盖。诊断标准 :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及阴道粘液涂片镜检找到真菌 (芽孢和假菌丝 )。2 治疗方法与…  相似文献   

4.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常见阴道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此种阴道炎具有反复发作,用药后易产生耐药性,不易治愈的特点,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就诊时主诉外阴瘙痒、灼痛、症状严重时坐卧不安,痛苦异常、夜不能寐、有的还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急性期白带增多、白带呈白色凝乳状或豆渣样,检查见外阴抓痕,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膜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相似文献   

5.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5-03~2006-03在西安市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外阴阴道念珠菌患者。入选标准:(1)年龄为18~60岁,已婚,女性。(2)至少有下列阴道症状或体征之一:外阴阴道瘙痒,外阴阴道烧灼感或刺激感,外阴阴道充血明显,白带增多,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渣样,检查见外阴抓痕、小阴唇内侧及阴道粘膜附有白色膜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粘膜面。(3)念珠菌镜检阳性。排除标准:(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2)肝肾功  相似文献   

6.
增什吉 《青海医药杂志》2013,(7):F0004-F0004
念珠菌阴道炎又称霉菌性阴道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呈白色豆渣样,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上附着白色膜状物,擦拭后见黏膜红肿或溃烂等,对于症状不典型及久治不愈的顽固病例,应首先考虑糖尿病,进一步检查尿糖、血糖等以明确病因。我院自2000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治女生殖器炎症92例,其中4例就是以糖尿病引起的念珠菌阴道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微波与克霉唑联合应用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3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女性生殖道常见病 ,发病率高 ,药物治疗时间长、易复发。我站自 1999年6月至 2 0 0 2年 5月采用微波与克霉唑联合应用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 30 0例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1 资料及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 5月门诊诊治 30 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 ,排除混合性阴道炎 ,年龄在 2 4岁至 4 6岁 ,自愿接受微波治疗者。1 2 诊断依据[1]  外阴瘙痒、灼痛或尿频、尿痛等。妇科检查 :阴道分泌物呈豆渣样覆盖 ,小阴唇内侧、阴道粘膜上附着白色膜状物。急性期擦去白色膜状物可见受损糜烂面及表浅的溃疡。取分泌…  相似文献   

8.
2005年5月-2006年5月收治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60例,年龄20—30岁,平均28岁,妊娠12—33周,有外阴瘙痒、烧灼感、肿胀、白带增多、排尿时烧灼感等症状,妇科检查发现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被覆白色膜状物,白带黏稠,呈豆渣状或凝乳状,局部充血、湿疹、糜烂或浅表溃疡。阴道侧壁取分泌物涂片作生理盐水悬滴法镜检,见念珠菌芽生孢子及假菌丝,无咪唑类药过敏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收治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150例,年龄20~45岁,均有性生活史,病程5天~2年,所有患者表现为外阴瘙痒及白带增多,体检发现外阴潮红,伴白色稠厚豆渣样分泌物,可见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上附着白色膜状物,  相似文献   

10.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累及阴道黏膜,以往称之为霉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等,该病以外阴瘙痒、灼痛、豆腐渣样分泌物为主要临床表现.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RVVC)是指念珠菌阴道炎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真菌学检查连续3个周期均为阴性后临床症状重现,真菌学检查又为阳性,属于复发,1年中如有4次复发,则称为RVVC.据估计有75%的育龄女性至少患过1次念珠菌性阴道炎,40%~50%的患者有再次发作的经历,而5%~10%的妇女则发展为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1,2].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率很高且治疗后极易复发,严重威胁着全球数以万计妇女的身心健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因复杂,揭示其发病机制,将对其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VC)是常见的妇科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不彻底是造成复发性和难治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原因之一[1]。本文对50例初发病例采用个人局部结合全身治疗 ,同时对性伴侣进行治疗 ,以探求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有效治疗方法。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与分组1 998年 2月~ 2 0 0 3年 1月本院门诊就诊可追踪随访VVC病人 1 0 0例 ,年龄 2 4~ 55岁已婚妇女。具有外阴阴道瘙痒伴烧灼感 ,外阴潮红伴水肿 ,水样或白色豆渣样白带 ,阴道充血水肿 ,多量白色凝乳状或豆渣状分泌物附着。念珠菌镜检及培养阳性。空腹血糖及肝肾功…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RVVC)指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经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真菌学检查为阴性后症状重现、真菌检查又阳性,1年中4次或4次以上的反复发作的VVC[1].大多数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患者为正常宿主,对咪唑类敏感,复发主要是宿主因素,而非新感染,因毒力较大,耐药的念珠菌引起,或患者阴道抵抗力,2008年5月~2010年5月采用两种方法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132例,其中阴道乳酸杆菌活菌制剂(定君生)68例,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霉菌性阴道炎是女性阴道严重的常见病。其中80 %~90 %系白色念珠菌所致[1]。目前治疗方法诸多 ,临床上均有一定的疗效。但该病初次治疗后极易复发 ,我院感染科门诊于2002年1月至2002年6月对妇科感染者前来门诊就诊的急性、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感染者 ,采用克霉唑阴道片 (凯妮汀德国拜耳公司生产 )治疗44例及克霉唑软膏治疗30例 ,共计74例 ,进行疗效观察比较 ,现将疗效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病例选择74例患者均为已婚妇女 ,年龄22~46岁 ,平均年龄34岁。其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烧灼感 ,伴白带增多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粘膜潮红 ,分泌物为典…  相似文献   

14.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念珠菌侵犯外阴和/或阴道黏膜细胞所导致的外阴、阴道炎症。它是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炎的常见阴道炎,以往称为霉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等,其病原为真菌中的酵母菌,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80%~90%,非白色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占少数。该病发病率高且治疗后极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球菌引起,妊娠妇女发生率为30%~40%.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可引起孕妇外阴阴道剧烈瘙痒,阴道、宫颈黏膜肿胀,散在糜烂和浅表溃疡.  相似文献   

16.
念珠性阴道炎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据报道约75 %的育龄妇女育龄期至少有一次发病 ,约 5 %可反复发作。近年来 ,本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我院门诊应用斯皮仁诺治疗顽固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症 5 6例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9年 12月— 2 0 0 2年 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顽固性反复发作的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 5 6例 ,年龄 2 1~ 4 2岁 ,平均 2 9岁 ,患者有外阴瘙痒烧灼感、肿胀、白带增多、排尿时烧灼感等症状 ,妇科检查发现小阴唇内侧及阴道粘膜被覆白色膜状物 ,白带粘稠 ,呈豆渣状 ,局部充血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聚焦超声治疗法对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5月妇科检查及活检确诊为外阴白色病变的43例患者,采用重庆海扶CZF型聚焦超声妇科治疗仪,进行外阴白色病变治疗,并作疗效分析.结果 治愈加显效为36例,占83.72%(36/43),有效率为97.67%(42/43).结论 聚焦超声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新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80%~90%的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治疗效果一般较好,但易复发。为了寻找一种治疗彻底,减少复发的好方法,我院妇科门诊采用伊曲康唑与达克宁栓联合治疗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患者选择:我院妇科门诊于2001年6月~2002年6月选择了90例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患者,年龄在22~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年龄22~49岁,初诊者32例,复发者18例。对照组:40例,年龄23~50岁,初诊者25例,复发者15例。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妇女。临床表现与诊断:90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外…  相似文献   

19.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80%~90%的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治疗效果一般较好,但易复发.为了寻找一种治疗彻底,减少复发的好方法,我院妇科门诊采用伊曲康唑与达克宁栓联合治疗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特点及观察其对真菌药物的药敏反应。方法我科对4年来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情况调查,总结此病发病特点并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共检出850例患者患有此病,其中310例为单纯型,540例为复杂型。各型患者的外阴瘙痒、外阴灼痛、阴道充血、白带增多评分后人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药敏实验发现,白色念珠菌对制霉菌素最敏感,对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也比较敏感。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此菌对制霉菌素、克霉唑等药物敏感,治疗时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