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状态可伸缩性问题一直是阻碍IP组播服务大规模实施的重要障碍.将利用分支节点方法减少组播转发状态的思想引入源特定组播SSM,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支节点的源特定组播简化路由算法BPSSM. 算法在有效减少组播转发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数据类型检验器,消除了单播数据包的多余转发查找.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SSM的多源组播路由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参与方同时为收发方的组播通信模式,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特定源组播的多源组播路由协议SSM-MSM,该协议利用特定源组播形成的单向组播转发树维护一个与之并行的用于多方通信的双向转发树,其路由状态、树建立和控制消息开销和组播包转发时延较小,可综合几种已有的基于SSM多方通信方案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组播服务多采用静态分配组播地址的现状,从IPv6特定源组播(SSM)模型出发,提出适应快速组播服务发布需求的基于自身配置的SSM模型组播地址配置方案(HBMAA),使得组播源主机可以在申请到单播地址的同时动态获取到一组组播地址,从而简化了组播地址的分配工作。此外,通过对该配置方案应用基于DHCPv6的组播服务真实性验证体系(SSVA),为主机的组播地址建立对应的动态组播验证策略,使组播服务具备了更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相似文献   

4.
张京军  王立国 《计算机仿真》2006,23(12):129-132
组播是一个源节点将同一信息传送到多个目的节点的通信方式,IP组播技术减少了网络不必要的带宽开销、网络资源的消耗以及大大减轻了源主机的负担。网络仿真是网络研究者验证网络协议在各种情况下是否具有健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NS2是面向对象的大型离散事件仿真器,它不仅能实现复杂的网络数据传输和拓扑结构的仿真,还能近乎真实地模拟各种IP网络环境。用NS2实现了一个20个节点网络拓扑的组播路由协议PIM—SM仿真,并获取数据对PIM—SM组播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了组播网络性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特定源组播(SSM)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组播模型。随着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用户不断增加,移动环境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提供有限的、共享的带宽,这样的现实更加重了网络对组播服务的需要。然而,特定源组播(SSM)对组播源移动的支持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组播树修改协议(TM)进行分析和改进,进一步完善组播树修改协议过程。  相似文献   

6.
传统组播基于host-group的工作模式,在访问控制、地址分配以及协议复杂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在分析传统组播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如何利用源特定组播SSM技术,来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小勇  张卫 《计算机工程》2007,33(17):125-127
提出了一种可扩展性较好的基于MPLS的稀疏模式的IP组播算法,利用分枝节点和隧道相结合的原理,实现了共享树的组播。通过使用隧道技术,实现多点到多点的MPLS共享树组播,解决了MPLS组播中的关键问题:mp2mp的标签分配。基于网络仿真软件NS-2,实现了该算法的仿真模块。实验证明,该算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组播频道跳变的安全特定源组播通信方案。通过以不定长周期改变特定源组播频道的组地址,解决了阻止恶意主机跟踪、加入特定源组播频道接收组播流量、对组播路由基础设施实施DoS攻击等问题。仿真数据表明,该方案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易实施性。  相似文献   

9.
黄平川  陈越  程普  肖钢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5):3580-3581,3604
为了解决现有的特定源组播应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用户访问控制机制,易受来自恶意用户拒绝服务攻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安全机制,通过规定网络中允许存在的特定源频道地址集合和向用户颁发证书,有效地实现了对用户的访问控制,阻止了恶意用户在控制平面的拒绝服务攻击,保证了特定源组播数据传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组播协议在OPNET中的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珩  安建平  杨杰 《计算机仿真》2005,22(5):141-145
该文以IP组播技术为重点,结合网络仿真软件OPENT Modeler,分析该软件环境下IP组播网络的建模机制,包括参考标准、组的管理、支持的应用、组播路由协议的选择,节点加入组播组与发送源发送组播数据的流程。以校园网视频会议和FTP传输应用为例,构建网络仿真模型,一方面比较单播与组播方式下的网络性能,分析了视频流量的发送情况、视频会议分组的端到端延时,FTP传输的响应时间,骨干网络点到点链路吞吐量;另一方面比较了组播方式采用共享树机制和由共享树切换到最短路径树在网络性能上的改进,包括分组延迟的降低、汇合点路由器上拥塞发生的减少等。同时,也对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环境下的组播技术提出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组播技术能以高效、可扩展的方式发送点到多点、多点到多点数据.组播路由协议通过建立组播路由来转发组播数据包.本文分析了两种主要的域内组播路由协议PIM-DM和PIM-SM的原理,并利用NS-2分多种情况对两者进行仿真实验,分析组播路由协议、网络拓扑、组播组大小、组播组数量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应用层组播作为IP组播的一个可行替代方案日益成为Internet应用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何仿真大规模、动态的应用层组播覆盖网络已经成为应用层组播方案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几款主流的覆盖网络仿真软件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基于OMNet++网络仿真环境的Over-Sim覆盖网络仿真框架来模拟大规模、动态的应用层组播覆盖网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可扩展的应用层组播方案。最后我们采用OverSim实现了对应用层组播协议Scribe的仿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OverSim可以在有限的硬件环境下,稳定地仿真高达上万个节点的大规模动态覆盖网络,仿真过程中内存消耗较低,且与覆盖网络规模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新的层次化覆盖网络模型HMCON,它是建立在二层P2P覆盖网络上的分布式的可扩展的自组织模型。该模型通过在所有的参与节点上构造多棵“互补”结构的多播树来协同流媒体信号的传输,以平衡各个节点的负载,保证QoS。为了测试网络的延迟和丢包率对HMCON模型的影响,采用ITU-T E-Model对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HMCON模型在网络延迟较大时也能保证良好的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移动IP和IP组播技术是下一代网络中的热点研究问题。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为移动节点提供有效的组播支持,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但是,由于设计移动组播路由协议时遇到诸多的困难,比如处理组播源的切换问题,研究工作进展非常缓慢。详细讨论了各种在移动环境下源特定的组播实现机制,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并综合对比了它们的主要性能。希望通过这种系统的讨论,能够帮助大家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好地把握住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鲍丽红  王昱  韩双旺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20):4946-4948,4954
MPLS是下一代互连网的核心技术,基于MPLS的组播技术的研究是目前网络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IP组播技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主要的原因是组播路由缺乏可扩展性,任何组播协议的设计,可扩展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分析了组播可扩展的相关概念及其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Tunneling和Non-branching算法应用于MPLS域实现基于信源树的组播算法,该算法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有效提高传统IP组播中可扩展性、流量聚合等问题,基于NS-2的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孙勃  陈越  韩冰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0):2457-2460
由于应用层组播在部署和实现方面的优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应用层组播协议在不同的覆盖网络拓扑结构(如树、网、环)下具有不同的性能特征.因此,比较应用层组播覆盖网的性能是评估覆盖网络拓扑优缺点的关键.在NS-2下对基于树、环的覆盖网络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尽管环型覆盖网比树型覆盖网具有较高路径伸展度和较高链路强度,但在单个组播组成员失效或离开的情况下,它提供了恒定的、更低的节点度和较高数据传送率.  相似文献   

17.
指定信源域间组播SSM主要是为了解决域间组播地址变化问题而提出的,它有效地解决了ASM域间组播路由的复杂性,并具有更好的会话完整性和安全性,但仍然面临严重的状态可扩展性问题.分析了SSM中的可扩展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就SSM中转发状态的可扩展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分枝节点算法的改进的SSM协议,可以提高SSM协议的可扩展性,描述了工作原理,并基于NS-2进行了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18.
刘克俭  程忠庆 《计算机应用》2006,26(8):1779-1881
提出了一种基于逐段随机早期检测(RED)的网络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STSR,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数学推证,证明了STSR组播拥塞控制将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组播传输链路也将具有更高的吞吐量。利用NS 2对STSR拥塞控制进行了模拟,结果证明它能保证对TCP流的友好,并实现了较粗粒度下的分布式控制。STSR在提高网络层组播健壮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其服务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