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认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经济地位的变化,不能不涉及雇佣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问题。蒋学模同志在《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几点看法》一文认为,近百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呈上升趋势。我在《复旦学报》1983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劳动力价值变动趋势的几个问题》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针对我的看法,蒋学模同志又在《复旦学报》1983年第5期发表了《关于劳动力值价变动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以下引用此文,不另注明),继前一篇文章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对我是有启发的。但是,对于他在后一篇文章中所作的理论分析,我仍然持有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动趋势,国内外学术界都存在争论,主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呈上升趋势(“上升说”),一种观点认为是呈下降趋势(“下降说”).我认为,要正确认识战后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动趋势,首先必须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的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因素出发,看看这些因素在战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马克思的概括毕竟是根据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条件作出的,而现代资本主义给劳动力价值的构成注入了新的因素.因此,仅仅局限在劳动力价值的传统构成内考察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动趋势是很不够的,必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探讨劳动力价值的传统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有综合这两方面的变化及其对劳动力价  相似文献   

3.
《复旦学报》1981年第三期和第五期分别发表了陈伟恕和尹伯成两同志的文章,对帝国主义腐朽性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对深入理解帝国主义性质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对帝国主义腐朽性问题的认识集中在:为什么说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就得解决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陈伟恕和尹伯成两同志文章争论的焦点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4.
陈伟恕同志在1981年第三期《复旦学报》上发表的《对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几点看法》一文,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文章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特点的分析是富有启发性的。但文章的结论,即关于帝国主义腐朽性的基本观点,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5.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5期刊登的程恩富、李存荣两同志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归属关系》(以下简称《关系》)一文,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4章、第21章、第22章中的有关论述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实质上属于资本家所有的结论。我感到这个结论违背马克思的原意。在《资本论》中,有关雇佣工人劳动力所有权的论述是大量的,它们都明确地肯定了雇佣工人是自己劳动的所有者的看法。如“劳动力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所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作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工人作为劳动力出卖者和资本家进行交易时,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他只能出卖他所占有的东西,出卖他个人的,单个的劳动力。”(《资本论》第1卷第190、370页)“G——A,从资本家方面看,是购买劳动力,从工人即劳动力的所有者方面看,是出卖劳动力。”“工人作为他个人的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出售者,在工资名义下得到一部分产品。”(《资本论》第3卷第928页)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这些论述一般都是在分析劳动力的买卖时进行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商品的买卖必然涉及所有权。  相似文献   

6.
拙作《<三月的租界>有关问题浅见》在《山东师院学报》发表后(见一九七七年《山东师院学报》第五期),对“低能儿”的问题,有的提出补充,有的提出质疑,还有的提出相反的意见。看了后,觉得这些意见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讨论,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研究,特向这些同志致谢意。借此机会,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仍希同志们批评指教。我同意有的同志的意见,为了对“低能儿”做出正确的理解,要结合鲁迅文章上下句的意思来领会。那么,我们就结合原文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复旦学报》相继发表了陈伟恕同志《对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几点看法》和《再论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主要表现为寄生性》两篇文章(《以下简称《看法》和《再论》)。文章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有助于进行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但文章的基本论点,如“现代垄断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本质上是刺激技术进步的,它将在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走向自身的灭亡”,“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具有促进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两种趋势,但总的看来,迄今尚以促进为优势;与此相联系,对腐朽性的理解也  相似文献   

8.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后的第一期刊登了邱明正同志的《试论"共同美"》一文,我虽对文章中的论点持有不同意见,但我不能不认为这是促进美学研究的良好的开端.作为美学爱好者,我感到欣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美的观念的阶级性邱明正同志认为,各个阶级有各阶级的美,此外还存在一种"共同美".不同阶级的人对某一事物都发出"美"的赞许,便形成了"共同美".我认为这是把人的审美活动看  相似文献   

9.
关于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科学地解决了的。可是,现在有的同志为了论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辟劳动力市场并不会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却连马、恩早已科学论证过的这个问题也加以否定。张宝通同志在《社会科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六期里,发表一篇文章,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并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10.
读了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期载吴涌汶同志的《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究竟是否存在的探索》一文,颇受启发。文中对拙稿《试论扩大再生产下两部类增长速度对比关系的三种趋势》(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试论》)提出了几点商榷意见,对此,我们思考再三,觉得吴涌汶同志的意见难以成立。现简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在《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载1964年7月19日《人民日报》)中,曾提出两种类型的矛盾观,即把矛盾划分为以斗争性为主和以同一性为主两种类型。拙作发表后,许多同志虽有过不同意见,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有正常的学术讨论的。去年第六期《复旦学报》发表了辛敬良同志的《同一性的本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一文,对两种类型的矛盾观重新表示了不同的意见。读了以后,觉得其中有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所以,我想借此机会重申旧说,期望得到更多同志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2.
<正> 李光远同志在《经济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制的否定意见。这里我试就《质疑》提出的部分问题,谈点不同意见,以求教于李光远同志。一、关于所有制关系的对象问题。《质疑》认为,在最初的所有制关系和生产一般中,所有制关系的对象仅仅是生产资料,“劳动力是劳动者占有自然的能力,是占有关系中主体方面的因素,不是占有的  相似文献   

1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二期刊登的赵莉莎同志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性质》(以下简称《性质》)一文,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力是一种不完全的商品.理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还以不完全的形态存在着.这就是: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完备性和由此决定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间接性.二、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我认为《性质》的论点和论据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存在着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是“略有提高,基本稳定,有时下降”,有的认为是“越来越缓慢”。这些看法不仅涉及到现实情况,而且涉及到对资本有机构成含义的理解和计算方法。对此,本文拟结合日本的具体情况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曹宠同志《马相伯和复旦》(下简作曹文,载于《复旦学报》1981年第2期)一文,有几处叙述明显的不合事实,值得商榷,现提出来,以就  相似文献   

16.
《复旦学报》今年第一期刊登了王声多同志写的《不应全盘否定马尔萨斯人口论》一文,读后很受启发,我又重新阅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也想就什么是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合理成分的问题谈点见意。我认为,马氏人口论从总体上来说是非科学的,政治上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但在这个反动的辩护中,却包含着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即他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出了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必须保持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和周烽同志的拙作《从‘斯’字看论语》一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六期后,该刊编辑部转来杨剑桥同志《关于‘斯’字词义的一点意见》(以下简称杨文)。杨文否定了我们所肯定的‘斯’字应当是动词,作分析之义解的论断,论据有四点,兹一一答复如下: 杨文第一个论据:“《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说文》确实探究的是字的本义,然而先秦的字义实际上就是词义。张世禄先生写的《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5页上说:“‘字’是和‘词’紧密联系的。我们阅读任何作品,必须坚持‘字不离词’的  相似文献   

18.
我的祝愿     
《复旦学报》已经出版发行20周年了,多年来我们有什么研究成果或者试图探讨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时,往往首先会想到《复旦学报》,因为《复旦学报》是我们自己的刊物,它一贯坚持的办刊方针和办刊风格,早已深入人心,并得到大多数复旦师生的认可与赞赏。《复旦学报})这20年欣欣向荣的发展历程,是与我们国家的繁荣、我们国家人文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旦学报》是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问世的,又是通过广大编者、作者、读者持久的共同努力,一步步走向成熟,正是在这一开拓奋进的历程中,《复旦学报》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物色。《复旦学…  相似文献   

19.
读了胡曲园、李定生二位同志《〈老子〉不是唯心论》、《〈老子〉唯物论》两篇文章(见《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我很受启发,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20.
严中平同志在《世界历史》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关于哥伦布其人答朱寰同志》一文,对于我在同年第二期上发表的文章提出反批评.笔者本着开展学术自由讨论的真诚愿望,仅就哥伦布的评价问题再谈几点意见,就教于严中平同志及史学界的同志们.一拙文曾经举出一些确凿事实,说明哥伦布出身于一个中世纪行会手工业者家庭,属于下层市民阶级.我认为中世纪下层市民是不应该看作"正在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的,没有资本主义关系是不会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严中平同志答复我的文章第一段里集中讨论了哥伦布家庭出身的阶级属性问题.归纳严文的意见,主要有两个论点:(一)在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封建行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