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离经而行,或从九窍而出,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病证。《内经》对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均有论述,并可散见于多篇之中,未成系统,笔者略加论述,以期对有较全面的认识。1 血证的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血证的形成与外感时邪、内伤情志及饮食劳倦相关。出血之因于外感时邪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唾血血泄鼽衄”,“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等等。出血之因于情志者,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内经》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内经》在汲取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经验相结合,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主要包括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症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应注重从肝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从肝论治的历史源流①源于《内经》《内经》最早认识到肝与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如《索问·痹论篇》云:“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灵枢·本脏篇》有“肝脉微小为消瘁”,“肝脆则善病消瘴易伤”的记载,在认识到饮食不节、劳倦律伤能导致糖尿病的同时,提出了情志郁怒、,思虑过度等情绪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如《灵枢·五变篇》云:“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故为消瘅”。②始于金元唐宋时期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多承《内经》的“肾虚内热”观点,金元时期,肝与糖尿病的关系受到诸医家的重视。在《内经》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中的以情胜情疗法,是用五行制胜规律,治疗五志太过所致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在祖国医学典籍中,论述丰富,见解精辟,疗效确切,值得深入探讨。一以情胜情疗法在典籍中早有记载,如《吕氏春秋》就有“宋文挚以怒而愈齐闵王之疮”的记述。但其形成系统的理论却始于《内经》。在《内经》中较系统地提出了情志活动的生理,异常情志活动的致病机理及其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5.
气虚致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上气不足、中气不足和下气不足三种证候。对上气不足证的认识,李东垣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他说:“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在总结《内经》有关上气不足的论述后他又指出:“皆由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  相似文献   

6.
结合《内经》对中医情志的认识、情志致病的规律及中医情志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结合历代医家对情志活动及情志致病的认识,加以现代科学验证,认为保持自身心神宁静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情志致病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景岳七情致病学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张景岳 ,博学多闻 ,精研《内经》,阐发经旨 ,结合临证 ,撰有《类经》、《景岳全书》等 ,其中对七情致病理论论述颇多 ,现撷其精华 ,浅述如下。1 心主情志 ,郁分 3类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惊、恐。张景岳认为“凡情志之属 ,惟心所统。”七情为病 ,发为郁证。郁者 ,滞而不通也 ,指的是气行不畅。“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郁 ,指的是在病变过程中存在气机郁滞的病理机制 ,即“因病而郁”。狭义之郁 ,主要指情志抑郁所引起的证候 ,多见于郁怒伤肝 ,肝气不舒所致的肝气郁结证 ,即所谓“因郁而病”。前人有六郁之说 ,即气郁…  相似文献   

8.
刘慧 《吉林中医药》2009,29(7):636-638
现代研究证明,疾病几乎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情志病成为医学界关注所在。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一类疾病,祖国医学对其认识源远流长,汪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石山医案》中对情志疾病的形成有着独特理解,以《内经》情志疾病的论述为基础,运用五行生克制化阐述情志致病规律,使情志相胜法得到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的情志学说总结了汉代以前祖国医学关于情志致病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后世对异常情志的产生及其致病机理已有一定阐发,而有关情志发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尚有待进一步整理研究。本文拟结合临床实际,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仲景方治疗情志病症浅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学早在《内经》就已经对情志致病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指出了七情失常对脏腑的损伤 ,记载了狂、惊、嗜睡、失眠、太息等情志疾病的发病情况和辨证 ,并以生铁落饮治疗狂证。至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仅记载了大量外感和内伤疾病中的情志变化 ,提出了“奔豚”、“百合病”、“脏躁”等具体情志病的名称 ,而且还根据辨证制定了方剂 ,为后世情志病症的治疗奠定了基础。仲景治疗情志病症的原则和方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以小柴胡汤类方治疗气机郁滞型情志病症气机不调 ,是导致情志疾病最根本的因素。外邪入里或七情过度 ,往…  相似文献   

11.
薛芳芸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1998-2000
《内经》首次提出“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把情志内伤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对情志致病理论做了系统的论述.鉴于当今社会情志致病率逐年增高的现实,文章重点对情志致病的规律加以分析,探索其科学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现代人们的养生保健及延年益寿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内经》尚阳思想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内经》把阴阳置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同等地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但是《内经》在论述其相互为用关系的同时,又特别重视阳气在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中的主导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通篇专论阳气的重要生理功能及阳气失常致病情况。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种“尚阳”思想无疑是受先秦汉初人文社会及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深重之故,亦与当时中原地区气候寒冷有些许关联[1]。一、《内经》尚阳思想与自然环境的关…  相似文献   

13.
王广洁 《河南中医》2007,27(12):9-10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疾病受到情志变化的影响。据分析,当今人类疾病有50%~80%与情志因素有关[1]在诊察疾病时应更多地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早在《内经》就有情志致病的论述,如《素问·疏五过论》:“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七情对内脏的影响概括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本为人之常性,正常的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但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和持久,超过五脏生理承受限度时,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欣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32-3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而消渴是以多饮、多食、消瘦,尿浊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症。早在《内经》,即有“消渴”之名的记载,并对其病因病机有所认识,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如《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另外在《灵枢.五变》中记载有“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本病的研究又有进展,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立了证治方药,至今仍有较广泛的应用。唐代孔…  相似文献   

15.
无汗刍议     
无汗一症,病因很多,临床表现繁杂,表里、寒热、虚实之证均有。临床辨汗,首先辨其有无,再据其有汗与无汗之表现的不同,认真分析,对判别疾病的成因、性质和推测预后、转归,都有重要意义,能为辨证论治提供有力的依据。对无汗而致病或有病而致无汗者,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曰:“夺血者无汗”,《素问·金匮真言论》也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疾。”后世医家对无汗也颇有论述,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曰:“无汗之由,又有数种:如伤寒在表、及邪行于里,或水饮内蓄,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医学中,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祖国医学中,早已把七情作为致病因素而列入病因之内,认为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情志病的预防和治疗上,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祖国医学关于情志致病机理的论述分见于诸论之中,系统发掘、整理并提高这一理论,对于今天深入研究情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内经》以及后世医家的有关论述,对情志致病的机理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 祖国医学在医学心理学方面是有着杰出的贡献的。《内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心理学为医学服务的著作。它的情志致病之说,正是对疾病中心理现象的研究。《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肯定了“心”具有思维的作用,强调了“心”是人体各个脏器活动的最高调节者,通过它的调节,实现了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正因为《内经》把心理和生理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故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演变和结局中的重要作用。《素问·举痛论》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  相似文献   

18.
《内经》对对中风“偏枯”的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成贺  王衍海 《陕西中医》2001,22(2):124-125
对《内经》中风“偏枯”的认识进行了探讨。在发病机制上,《内经》对中风有中外风立论的一面,同时强调过食肥甘,心胃内虚,本气不足,及情志失调,也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论述对中风治疗“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中风危重证的“豁痰开窍启闭法”,“益气回阳固脱法”的意义及方药运用。  相似文献   

19.
“逆治”、“从治”法是《内经》提出的治疗原则之一,其作为“正治”、“反治”法指导临床选方择药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已为人熟知,如《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两版教材都较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中医临床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也无一不用,然这只是《内经》“逆治”、“从治”法中的一种意义,观《内经》论“逆治”与“从治”还有两种含义,试论述如下: 一、调理气机中的逆治与从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得者,治有疗效谓之得。《标本病传论》说:“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即谓之有治本、有治标而病愈者,可为证。《经》问曰:怎样使气机调畅而  相似文献   

20.
刘瑞芬  陈三才 《陕西中医》2002,23(5):477-478
祖国医学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也深刻地认识到。“女人多抑症”,特别是“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长期流毒 ,七情内伤 ,情志致病在妇科疾病中占有很大比重 ,如《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所云 :“妇人从人不转主 ,病多忧忿郁伤情”。因而心理治疗在妇科疾患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 ,谈谈其在中医妇科方面的临床应用。   1 以情治情古已有之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文献 ,其中对心理与生理 ,病因病理 ,诊断等方面 ,已有不少精辟论述。如 :“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等。《素问·举痛论》还专门阐述了七情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