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7年Jervell及Lange-Nielsen首次报道了聋哑心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有:先天性耳聋、原发性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间歇性晕厥发作和猝死等共同特征。以后Romano等又报道五例与Lange-Niel-sen报道有相同临床表现然而无先天性耳聋,称为Romano-Word综合征。此病婴儿易发生突然意外的死亡,又称为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因此病具有家族性,故称为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简称LQTS)。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在严重斑块狭窄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引起完全闭塞导致心肌严重缺血。它易引起原发性心脏骤停及各种严重并发症。及早的康复治疗及有效的二级预防可防治一些并发症,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已逐渐成为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为了预测心脏骤停,应用小波变换和Adaboost算法建立心脏骤停预测模型。首先用小波变换方法对正常窦性心律心电数据和有心脏骤停症状患者的心电数据进行分析、提取特征值,再用Adaboost算法对两种数据进行分类来预测心脏骤停的发生。实验验证,本模型分类预测效果较好,在心脏骤停发生前5min,其预测精度高达97.56%,为心脏骤停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心脏传导系统部位肿瘤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心脏传导系统部位的肿瘤发病率及其与猝死关系。方法采用本组建立的心脏传导系统检查法,对无心外原因猝死者149例及死于非心脏疾病者737例作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12例心脏传导系统有肿瘤,占1.35%,加上会诊1例共13例。其中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累及心脏传导系统10例,转移性恶性肿瘤3例。10例良性肿瘤主要为纤维瘤、血管瘤、心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房室结间皮瘤和横纹肌瘤,其中8例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转移瘤全部累及窦房结。13例中3例引起猝死。结论心脏传导系统肿瘤是可致猝死的人体最小肿瘤。  相似文献   

5.
急诊科对心脏骤停获救者早期行介入性治疗是最有效的,但要早期预测心脏骤停存活却较困难。作者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简捷方案,用以识别出那些行早期介入治疗就可获得生存及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心脏骤停者。方法对象为127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存活者,采用病历回顾分析方...  相似文献   

6.
心脏黏液瘤(cardiac myxoma,CM)是心脏原发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易出现系统性栓塞、猝死,且可复发。该文现对近年来心脏黏液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包括对DNA、RNA和蛋白改变认识的进展,及其为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ICU工作中,心外科患者心脏骤停较为常见。心脏骤停是最严重、最危险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室停搏、心室颤动和机械电分离等。由于在心外科心脏骤停的诊断、抢救及处理具有特殊性,现将2004年1月-2006年1月遇到的心脏骤停病例12例加以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很多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的首发症状就是不可立逆的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自1991年西班牙学者Brugada P和Brugada J两兄弟首次从体表心电图上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右胸导联ST段抬高和T波倒置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明确的相关性以来[1]。各国临床医学家都在不遗余力的寻找和探索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高危因素和心电图标志。目前已被临床熟知的包括Brugada波、特发性J波、Epsilon波、Lambda波、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症、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T波电交替及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等。随着心室复极异常的心电图表现、电生理…  相似文献   

9.
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BrS)是指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发生的"特发性"心室颤动,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V1~3导联ST段呈穹窿型抬高和猝死的一组病征。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原发性心脏疾病,常因伴发心室颤动导致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爱丁堡和阿得雷德二地儿童医院常规尸检进行了染色体研究。尸检包括晚期自发流产、治疗性流产、死产、新生儿死亡以及婴儿猝死等。爱丁堡尸检总数1,193例,成功地进行染色体研究的780例,其中染色体异常51例,占6.5%;阿得雷德331例,染色体研究295例,异常16例,占5.4%。流产死亡原因为糜烂、病理性早熟、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严重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脏畸形、原发性缺氧、感染、婴儿猝死综合征等。不计治疗性流产和20周妊娠以下的流产,爱丁堡尸检中染色体分析754例,异常42例,  相似文献   

11.
王丽 《医学信息》2008,21(2):274-27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RP)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分为静脉溶栓A组与未溶栓组B组,并设AMI未发生心脏骤停的静脉溶栓患者为C组,三组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 A组较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C组血管再通率高.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确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危险程度目前还很困难 ,在此我们试图评估所有因素的预测价值 ,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猝死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指标。方法和结果 我们预先登记 1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均为窦性心律 ,平均年龄为 6 1± 12岁 ,心功能 NYHA分级 级者 10 9例 (5 7.4% ) 级或 级者 81例 (42 .6 % ) ,心胸比率平均为 5 7.6 %± 6 .4% ,左室射血分值平均为 2 8.2 %±8.8% ,缺血性心脏病 85例 (45 % )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0 5例 (5 5 % )。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指标根据 2 4h动态心电图测定 ,频谱值计算取平均值 ,其中…  相似文献   

13.
心脏骤停是妊娠、分娩及产后罕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低,却是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4.
心脏骤停指病人过去有或无心脏病史,意外地发生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导致脑血流中断,随之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心脏骤停为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如能及时而正确地抢救,不少病人可以获救;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力,常导致死亡.我科于2010年8月6日20∶10收治1例饮酒后出现胸痛半小时,心脏骤停5min的患者,现将此患者的抢救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湖南地区106例猝死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湖南地区猝死事件的临床病理研究与分析,探讨猝死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猝死的进一步研究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对湖南省湘雅司法鉴定中心(2004年~2008年)106例猝死的法医病理尸体解剖进行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和分析.结果 106例猝死事件中男性有86例,平均年龄42.73岁.发生的年龄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有诱因的占61.3%,心源性猝死占68%.结论 湖南省2004年~2008年的106例猝死事件以男性中壮年发生为多,且心源性猝死为主要死因,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干预防治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任玉娇 《医学信息》2010,23(17):3273-3273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为猝死,但多数作者主张在1小时内,但也有人将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也归人猝死之列。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因此正确判断病情,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抢救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据2017年8月2日Nature报道,在中国深圳国家基因库、美国Salk生物学研究所、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的国际合作组的通力协作下,科学家第一次成功地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人类早期胚胎中对导致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基因突变进行了安全修复。HCM是以心室肌肥厚为突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患病率约为1/500,是一种全球性疾病,也是青壮年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猝死最常见,其中以冠心病占首位,脂肪心引起猝死,国内文献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近年尸检中诊断的5例报告如下,并讨论其造成猝死的病理学基础。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生前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困难,均为呼吸急促,突然心悸口唇紫绀、抽搐、猝死。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4,(4):F0004-F0004
该机是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协作研制的一种新型的心肺脑复苏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该机电脑自动控制,当病人心脏骤停时,可自动进行按压抢救,并可呼救,亦可进行心电、呼吸、血压等监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肌细胞凋亡和c-jun基因蛋白在心源性猝死(SCD)中的表达及其法医学意义. 方法 50例法医尸检案例,其中冠心病猝死组16例,病毒性心肌炎猝死组14例,扩张型心肌病猝死组10例及对照组(非SCD猝死病例)10例.通过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c-jan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的吸光度进行半定量检测,并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冠心病猝死组、病毒性心肌炎猝死组、扩张型心肌病猝死组的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毒性心肌炎猝死组和扩张型心肌病猝死组的凋亡指数均高于冠心病猝死组(P<0.01),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猝死组、病毒性心肌炎猝死组、扩张型心肌病猝死组的c-jan基因蛋白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组之间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内c-jun基因蛋白的表达,可作为法医鉴定SCD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