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缓释型ClO2消毒灭菌剂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lO_2是目前国外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消毒灭菌剂,而缓释型ClO_2消毒灭菌剂却是众多剂型中的一技独秀。本文报导了缓释型ClO_2消毒灭菌剂的制备和药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一种新型消毒灭菌剂“碘伏”的研制试验及应用,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碘伏具有高效、无毒、广谱、安全的特点,是一种用途极广的消毒灭菌剂。  相似文献   

3.
以TH-903为分散剂,刚玉粉体为基体材料,以碳粉为造孔剂,采用凝胶注模成型方法制备了多孔氧化铝陶瓷.研究了分散剂、球磨时间和固相含量对浆料粘度的影响以及造孔剂含量对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分散剂可制得低粘度、高固相含量的陶瓷浆料.成型后的坯体经1360℃烧结1h,可获得孔径分布均匀、高显气孔率及强度较高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用防霉剂富马酸二甲酯和富马酸二丁酯与其它防菌剂及促生剂复配制成促生灭菌剂(以下简称促灭剂).用不同剂量的促灭剂在生料栽培中对平菇的抗杂菌污染力、菌丝生长速度和品质、鲜菇的产量及商品性状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中促灭剂MBX3、MBX7、MB1、MB2、MB3试样感染率为零,而且它们可使生料栽培的平菇的生物学效率比对照组多菌灵提高4248%,并使生产周期分别缩短5d和9d.研制并筛选出的促灭剂为平菇生料栽培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载银活性碳纤维对大肠杆菌的灭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真空浸渍加热分解的方法制备了载银活性碳纤维(ACF(Ag))。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用抑菌环试验研究了ACF(Ag)的灭菌性能以及银含量、银颗粒大小及原始活性碳纤维(ACF)的比表面积等因素对其灭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CF(Ag)的灭菌性能随银含量和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加强,在银含量相同时,其灭菌性能随银颗粒的减小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蜂花粉的微波灭菌和辐照灭菌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波灭菌和辐照灭菌两种物理方法对蜂花粉中微生物灭菌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大肠杆菌的灭菌有效率大于90%,并且可以大幅度降低花粉中细菌总数和霉菌数。两种灭菌方法对蜂花粉中主要营养素和有效成分的影响,辐照灭菌对维生素C与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胡英华 《遵义科技》2004,32(3):28-28,46
对微生物实验来说,实验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实验仪器和培养基的灭菌情况。现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气灭菌法,它具有加热迅速,操作简便,灭菌彻底等优点。经过长期的实验工作,发现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在排放冷气时,时间磅数不易把握。冷空气排放不全、灭菌不彻底、磅数偏高时排放冷气容易使培养基液体冲出,管塞冲掉,培养基量不准等,  相似文献   

8.
炭粉作造孔剂制备工艺对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炭粉作造孔剂,制备了孔径在50 nm~1mm的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运用TG-DTA、SEM等测试手段对产品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烧结温度、炭粉加入量等这些影响陶瓷性能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平板型多孔Al2O3陶瓷载体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力  李崇嘉 《应用科技》2001,28(11):51-53
通过用固态粒子烧结法制备多孔氧化铝陶瓷,研究了玻璃相物质、有机成孔剂等对多孔陶瓷的孔隙率、孔径、透水率及硬度的影响,制得了具有较高孔隙率(44%-60%),一定孔径分布及强度的多孔氧化铝陶瓷。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加热灭菌。加热灭菌的热源有:火焰、水蒸气、热水、热风、微波、红外线等,但在食品热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热臭,同时又会造成营养成分损失以及食品的天然色、香、味的变化。为了保持食品的营养品质及感官特性,人们不断探求更为有效地灭菌方法,改进加热处理方式,在探索发展非加热灭菌(冷杀菌)技术方面,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下面介绍食品发酵工业的几种灭菌新技术。1电阻加热灭菌技术电阻加热是对粘性食品和块状食品连续灭菌处理的一种新方法。其加热作用是在导电食品液流中进行,可…  相似文献   

11.
新型季磷盐的合成及其杀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季磷盐杀菌剂十二烷基三苯基溴化磷,优化了其合成条件,并采用红外光谱法对产品进行了鉴定。通过APIRP-38杀菌实验表明:新型季磷盐对SRB细菌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最低杀菌浓度为30mg/L。  相似文献   

12.
TiO2光催化杀菌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照TiO2表面产生强氧化性的活性氧基团,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细菌细胞结合,对环境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与传统有机、无机抗菌剂相比,TiO2光催化杀菌具有持久、耐热、安全、不易产生耐药性、杀菌彻底等优点.另外,理论上光催化剂TiO2不消耗,可重复使用.主要介绍TiO2光催化剂的杀菌机理,及其在陶瓷、涂料、塑料、织物、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并对TiO2抗菌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戊二醛杀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戊二醛作为一种水处理杀菌剂在不同浓度PH值,各种阳离子存在下对大肠杆菌和混合异氧菌作用时的杀菌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并考查了戊二醛的腐蚀性和配伍性。同时,对戊二醛的杀菌机理作了更深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戊二醛是一种广谱、高效、低腐蚀、配伍性好的杀菌剂,机理研究认为吉的肽聚糖反应是杀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三种新型表面活性杀菌剂,并研究了其对细菌、霉菌等几种蚕的主要病原体的抗菌活性,讨论了结构和抗菌活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产生臭氧和不产生臭氧两种紫外线杀菌灯为光源,以甲基橙染料为对象,染料脱色率为指标,研究了两种光源对甲基橙的脱色作用.结果表明:甲基橙在产生臭氧和不产生臭氧两种光源照射下脱色率不同,光照3h后甲基橙脱色率分别为79.1%和7.9%.造成高脱色率的因素不是紫外线杀菌灯产生的臭氧,可能是紫外线杀菌灯产生的真空紫外线对甲基橙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姜玉霞 《科技信息》2012,(25):68-69
由环氧氯丙烷和二甲胺先聚合成聚季铵盐,再加入助剂和异噻唑啉酮制备了复合高效无泡沫非氧化型杀菌灭藻剂。用该类杀菌灭藻剂与其他常用杀菌灭藻剂对循环水中的异养菌、硫酸还原菌、藻类进行了杀菌灭藻对比实验并对其与常规水处理药剂的相容性及阻垢性能、腐蚀率实验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无泡杀菌灭藻剂应用效果优良,基本无泡沫产生,144小时内杀菌灭藻率仍在60%以上,与其他缓蚀阻垢剂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17.
抗茵性海藻酸钠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抑制食品表面微生物的生长,以海藻酸钠为基材、吐温.80为乳化剂、甘油为增塑剂、CaCl2为交联剂、丁香油及肉桂油作为杀菌剂,制备具有杀菌性能的海藻酸钠膜.其中丁香油和肉桂油采用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测定方法确定其最佳剂量配比为8: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海藻酸钠膜的结构进行表征,以及对膜的力学性能、厚度、吸水率和杀茵性能的研究,得到了抗茵性海藻酸钠膜的最佳制备配方为海藻酸钠3.O%、CaCl25.O%、吐温一80为2.0%、甘油为1.0%、丁香油和肉桂油为2.0%(均为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以发光细菌作指示生物,以相对发光强度的变化为指标,测定人体血清样品总补体活性(CH_(50))的新方法。当把发光细菌和正常人体血清混和培养时,由于血清的杀菌作用而使细菌体内发光强度减弱,且光强度的减弱程度直接与活菌数的减少以及血清浓度相关联。用这一方法测定了199个人体血清样品,并与常规方法测定结果作比较,表明所有CH_(50)值正常的人血清样品抑制细菌发光能力明显大于CH_(50)值不正常的人血清样品,而且抑制细菌发光50%所得结果与常规CH_(50)试验结果一致。发光细菌测定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以发光细菌作指示生物,以相对发光强度的变化为指标,测定人体血清样品总补体活性(CH_(50))的新方法.当把发光细菌和正常人体血清混和培养时,由于血清的杀菌作用而使细菌体内发光强度减弱,且光强度的减弱程度直接与活菌数的减少以及血清浓度相关联.用这一方法测定了199个人体血清样品,并与常规方法测定结果作比较,表明所有CH_(50)值正常的人血清样品抑制细菌发光能力明显大于CH_(50)值不正常的人血清样品,而且抑制细菌发光50%所得结果与常规CH_(50)试验结果一致.发光细菌测定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从长岛松材线虫体表分离的3株携带菌株即中间肠杆菌(Esherichia intermedium)、鲁氏不动杆菌(Acinnetobacter lwoffi)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选用分属于6大类的8种抗生素进行了抗生素药敏定性试验,初选出5种有效抗生素,采用对倍稀释法进行进一步定量试验,确定了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阿奇霉素、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对单一菌种及混菌作用明显,有效浓度范围宽,这可为获得无菌松材线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