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介绍了三维编织减纱技术及应用其实现变截面预制件编织的原理,比较了增减锭子数量和改变纤维束数量等不同减纱技术在实现变截面预制件编织时的优缺点,分析了基于通过改变纱线数来实现变截面编织的装置——新型携纱器的主要零部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指出新型携纱器能够利用减纱技术实现变截面预制件的编织,在编织过程中显示出其优越性、快捷性、方便性,具有较大的应用市场。  相似文献   

2.
目前,市场上编织出的变截面预制件都是在底盘运动过程中增加或减少携纱器的数量而形成的,而不是通过携纱器本身装置来实现。设计出一种自身装有增减纱装置的新型携纱器,该携纱器在运动的过程中可实现增纱或减纱,不需要改变携纱器的数量就能编织出变截面预制件。  相似文献   

3.
探讨三维编织自动增减纱携纱器的设计。分析了当前携纱器的现状,设计了一种无线控制、自动化的增减纱携纱器。介绍了增减纱装置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对携纱器的工程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利用塑性金属易于变形的性质,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将副纱线"附着"于主纱线上,或将其从主纱线上"切除",达到改变参与编织纱线束数量的效果。认为:该携纱器能够在不改变携纱器数量和编织规律的情况下实现变截面预制件的编织,大大减少人工参与,提高了编织机的自动化水平,适用范围广,增减纱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变截面三维编织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阐述了变截面三维编织原理,介绍了当前实现变截面三维编织成型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变截面三维编织技术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普适性不佳、工序复杂和纱线不均匀等问题,提出利用塑性金属选择性地添加纱线设计携纱器的思路。认为:变截面三维编织技术的优劣,需通过反复检验三维预制件的力学性能是否满足要求来评判。  相似文献   

5.
研究基于主动携纱器的三维编织减纱与加纱方法。介绍了主动携纱器的运行方式;分析了主动携纱器的减纱和加纱操作流程;总结了移纱过程中纱线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双圆台套体编织为例,介绍了编织工艺流程;对携纱器的工程可用性进行了分析,解决了行列式三维编织机在三维变截面预制件织造过程中的减纱和加纱难题,移纱过程更为方便。认为:该主动携纱器可提高生产效率,并可适用于程序化控制。  相似文献   

6.
总结三维整体编织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三维整体编织工艺原理及可实现整体编织的主动携纱器、增减纱携纱器和底盘设备;分析了现有三维整体编织技术存在自动化程度及编织效率低、预制件产品结构及品种单一、均匀性和可重复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GV小车模型的主动携纱器设计思路,介绍了其整体设计方案与工作方式。认为:该携纱器模型结合其编织工艺,可实现预制件的整体编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三维异型整体编织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进而提高编织效率,通过介绍编织底盘装置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底盘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利用DMC5400A型四轴轨迹卡控制4组步进电动机驱动整行(列)携纱器纵横步进循环运动,并结合STM32F103型微控制器控制直流电磁铁定位机构完成异型编织动作实现可控增减纱携纱器工作。选用IOC1280 10型扩展卡控制位置传感器实现底盘运动状态检测,利用MFC中基于对话框的应用程序开发的操作界面实现对多种异型预制件自动编织。对底盘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异型编织的工作过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这种底盘控制系统结合人机交互界面所进行的编织工艺,可实现异型预制件的自动编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三维编织机运动仿真分析及其轨道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旋转式三维编织机携纱器在对零部件编织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以便对携纱器的运动和接触进行分析,了解其对编织后的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建立携纱器运动的理论公式,利用MatLab软件绘制携纱器的理论运动曲线,并且在SolidWorks中建立三维编织机简化后的虚拟样机分析模型,应用ADAMS软件进行运动和动力学仿真。对比理论与仿真的曲线发现,携纱器在过渡阶段出现尖点,存在较大的加速度,产生接触冲击,对编织的效果造成不良影响,进而进行携纱器运动轨道的优化设计。通过导入虚拟样机软件仿真后发现,优化后的携纱器速度曲线过渡平缓,圆滑,无尖点,且过渡处加速度小,从而减小了冲击,降低了磨损率。  相似文献   

9.
十字形三维编织物是三维编织异形件中的一种。主要研究了一种四步法十字形三维编织物的编织工艺,该工艺不同于变截面的增减纱工艺,纱线贯穿织物始终,无断纱头存在织物中。  相似文献   

10.
在添纱编织工艺理论基础上,设计并应用一种新型的三向可调导纱器,从而使单面纬编添纱织物的外观得到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11.
纵横步进编织工艺是目前应用于制作多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预成形体的主要手段,而载纱装置的设计是实现纵横步进编织工艺的重要工作。本文叙述了纵横步进编织的工作原理及理论上对载纱装置的要求,并介绍了载纱装置及其改进。  相似文献   

12.
花式纱线织物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仙红  赵俐 《上海纺织科技》2005,33(3):17-19,32
介绍了花式纱线织物的组织结构及产品设计,阐述了花式纱在针织、机织和编结产品中的应用,强调了花式纱产品的设计技巧,论述了花式纱市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花式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静 《上海纺织科技》2005,33(7):34-35,51
为了解决三维机织热塑复合材料中三维机织预型件的织造和热塑基体浸入预型件这两大难题,开发了织造预型件的微编纱。此纱是将一种纤维采用编织绳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比例均匀包覆在另一种纤维外部而形成,外覆纤维用丙纶,内部纤维用玻璃纤维。通过摩擦实验,表明该微编纱能有效地保护增强纤维,能满足织物组织较复杂的三维机织预型件的织造条件。对微编纱的加工原理、工艺参数的选定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三维机织热塑复合材料的生产加工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超细羊毛及拉细羊毛混纺纱线强力低,断裂伸长差,细节偏多,后道加工难度大。对比了超细羊毛及拉细羊毛混纺纱线的性能,总结出了整经、织造工序加工要点。通过细化措施,优化工艺,尽可能减少对纤维的损伤,实现整经、织造张力的有效控制,从而大幅度减少了织疵,提高了织机效率,为生产实践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邹专勇 《纺织学报》2014,35(2):23-0
为进一步拓展喷气涡流纺织品种及提高传统色纺纱加工效率,利用Box-Behnken设计实验方案,借助软件Minitab 16,分析喷气涡流纺工艺参数对竹浆纤维色纺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纱工艺对色纺纱断裂强度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纺纱速度及纱线线密度对色纺纱断裂强度的影响受喷嘴气压不同取值影响;色纺纱条干不匀主要受纺纱速度和纱线密度影响,提高纺纱速度使纱线条干不匀先减后增,而减小纱线线密度将显著恶化色纺纱条干;色纺纱毛羽主要受喷嘴气压和纺纱速度影响,降低喷嘴气压及提高纺纱速度均会使纱线毛羽增加;色纺纱直径主要受喷嘴气压和纺纱线密度影响,增加喷嘴气压或减小纱线线密度,均会使色纺纱直径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6.
玻璃纤维制品广泛应用在增强塑料、印刷线路板及日常用品中,而且潜力巨大。但玻璃纤维单纱在加工过程中,特别是在织造过程中常出现散丝,影响织造效率和产品质量。采用不同浓度的浆液对玻璃纤维纱上浆,对上浆后的纱线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玻璃纤维纱经过上浆后其耐磨性和断裂强力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环锭紧密纺生产股线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绪森公司最近开发的在环锭细纱机上采用紧密纺技术生产股线的新技术,这种“EliTwist”紧密纺股线比赛络纺生产的股线质量高,是织造高档次织物的优良原料。EliTwist紧密纺股线技术还可用以生产双股线包芯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