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为保护和传承苗族服饰文化及制作技艺,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的服饰进行田野考察,搜集该地区苗族盛装中胸兜的实物、图片及相关参数,对当地苗族妇女、服饰工匠进行访谈录音,了解胸兜的制作工艺。通过采用衣片拆解还原的方式,绘制出岜沙苗族女子盛装时所穿用的胸兜平面款式图、结构分解图,并结合服饰背景后的生活习俗、意识形态等信息,探求影响胸兜的形制结构之关键因素,使苗族服饰文化及技艺得以准确记载,供后人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凉山彝族服饰染织艺术作为一种地域物质文化,承载、反映了彝族先民特有的宇宙人生观与美学世界观。苏晓燕编著的《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一书不仅对凉山彝族服饰染织艺术的具体程序及蕴含的内在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还深入研究了其抽象美学特征。作者从凉山彝族服饰染织的形态抽象与元素关系抽象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中的凉山彝族服饰染织的抽象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也能将凉山彝族服饰设计特有的美学理念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雯  陈璐  杜佳灿 《丝绸》2022,59(2):77-86
四川凉山地区作为彝族最大的聚集地,因其经济、社会及环境多种因素,凉山彝族服饰保留了较多的古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关于凉山彝族服饰的研究概述居多而实证偏少,地域分类为主而时代特征区分不足。本文以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收藏的实物服装为样本,通过考据、测绘和结构分解,并结合文献和田野调查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凉山彝族女衫的形制与结构特征,对民族传统服装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中的披衣服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凉山三大方言区的田野调查及寻访记录,对西昌、昭觉、美姑、布拖、冕宁、越西等地彝族披衣服饰做了实物的采集。重点选取披衣服饰衣身结构进行研究,以披衣的形制与结构这两个部分作为切入点,并采用衣片拆解还原的方式,绘制出披毡(石都)、察尔瓦(瓦拉)、羊毛坎肩等彝族服饰的平面款式图、结构分解图。以此更好地了解凉山彝族披衣服饰所具有的形制特点、内在结构、功能性与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5.
广西南丹白裤瑶是民族传统传承较好的少数民族之一,至今还保留从种棉纺纱、织布印染到纹绣和服饰制作的技艺。白裤瑶盛装服饰的形制、印染、刺绣图案都彰显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以女子盛装为代表的服饰印染技艺,较全面地体现了白裤瑶服饰民间印染技艺。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服饰因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多种因素,保留了较多的古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实物研究法,对凉山彝族依诺方言区女装样本的形制、色彩、纹样等进行解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梳理凉山彝族女装演变过程,发掘彝族传统女装中蕴含的审美追求与文化交融。研究发现:凉山彝族女装在清代中期前受汉服影响明显,清代晚期“满化”迹象突出。  相似文献   

7.
《丝绸》2017,(9)
凉山州彝族服饰文化体系相比大部分少数民族保存完整,保留着传统民族服装的文化记忆,是研究中国传统服装结构的可靠样本之一。通过对凉山州彝族服装的田野考察,汇集了以诺、圣扎、所地三个方言区彝族服装的图片和相关参数,以及与当地居民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整理归纳了各类有价值的文献,绘制还原了凉山州地区彝族服装的结构图,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和形成因素。凉山彝族服装结构展示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丰厚的历史积淀,美学、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兼备。对其挖掘和研究,既是对其服饰文化和制作工艺的传承,也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8.
笔者试图通过对凉山彝族服饰的历史溯源探寻彝族服饰的发展过程及当下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凉山彝族服饰向复古风格的转变及装饰元素创新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蟳埔服饰是闽南民间传统服饰,具有珍贵的文化审美及传承价值。通过实地考察、观摩蟳埔女传统服饰制作过程、对大量各类服饰实物进行研究,得到蟳埔服饰更加准确的信息。文章对讨蚵装、大裾衫、宽腿裤形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蟳埔渔女服饰文化内涵。蟳埔渔女信奉妈祖文化,其服饰有着朴素的审美情趣,功能性特征显著,已成为区域族群文化的象征。研究表明,蟳埔服饰既是闽南民间传统服饰的重要分支,与其他传统服饰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同时更是独立的个体,具有本地区鲜明的服饰特色及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白裤瑶是一个长期居住在深山的山地民族,常年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但她却继承了中华民族渊源流长文化中的一脉——白裤瑶服饰[1]。为进一步传承白裤瑶服饰文化,文章对白裤瑶服饰进行资料收集及整理,通过三维虚拟展示技术进行三维着装模拟,并将三维服饰模型导入到Unity3D软件中形成模型数据库,借助脚本语言等方式搭建一个全方位观赏平台。实现白裤瑶服饰的数字信息化,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瑶族服饰文化,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裤由裤腿和腰头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原型结构是女裤造型变化的结构标准。以女裤原型结构为基础,通过对其构成部件裤腿和腰头的变化设计,再结合分割、施褶、育克等造型手法的运用,可设计出不同款式造型的女裤。  相似文献   

12.
陈希雅  赵颖  蔡晓裕  顾冰菲 《纺织学报》2020,41(11):136-142
为提高女性裤装的合体性与舒适性,采用三维测量法、图像测量法及手工测量法相结合的方式,对236名18~25岁的青年女性腿部形态进行测量,获取20个相关特征变量;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得到影响腿部形态的主要特征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得到青年女性腿部形态的分类结果;最后结合膝曲角的正负归纳出各类腿部形态的辨别规则并进行辨别验证。研究得出:影响腿部形态的主要特征因子有水平围度因子、长度因子、小腿围度差因子、腿部曲度因子、腿部轮廓因子和大腿围度差因子;人体腿部形态可分成圆体型、稍扁体型和扁体型3类;以大腿宽厚比、大腿根围膝围比、大小腿长比及膝曲角4个变量建立腿部形态分类规则。  相似文献   

13.
吴欣 《纺织学报》2009,30(11):106-109
在以裤长为长、前后横裆宽之和为宽的长方形里进行裤子原型制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撇量移位的结构设计手法进行裤子结构线的变化设计,将裤子侧缝、下裆撇量以等量或相似面积的位置移换进行裤子侧缝线、下裆线位置的变化设计。结果表明:以此方法进行的裤子结构线变化设计,在保证裤子横向围度尺寸不变的前提下,无论是改变裤子侧缝和下裆线的位置形态,还是单一改变其中一条线的位置形态,都不会影响裤子穿着的适体性。这种设计手法丰富了裤子结构造型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志文化解读和田野调研分析,从历史文化、结构和缝制技艺方面入手,对民间马尾绣背带进行研究。马尾绣背带是贵州水族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款式结构、刺绣技艺、缝制工艺彰显了本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特征。本文采用田野式研究方法,记录了一款经典民间马尾绣背带的缝制工艺流程。在进行主体制作和细部设计剖析时,深入分析孕育其中的缝纫技术和刺绣技艺,得出民间马尾绣在遵循传统技艺造物观的基础上体现的技术性、技巧性、艺术性和文化意蕴特征,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水族人热爱生活,祈福保平安的情感以及协调统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西夏服饰考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为主,图像与实物为辅的方法,从历史渊源、法律制度、形制类别、发展演变等角度,对西夏的发式、首服、衣服、足衣、饰物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认为,西夏服饰承袭古代党项先民服饰传统,取法中原汉族的服饰文化,同时接纳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服饰风俗。西夏王国独特的风貌可作为个案,反映出11世纪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何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制度和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近代齐鲁民间大襟服装的技艺及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亓延  崔荣荣  范雪荣 《纺织学报》2010,31(11):116-121
针对近代齐鲁民间大襟服装及其技艺“挖大襟”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通过实地考察和民艺采风,结合民俗文献及地方志资料,从民俗和技术角度对大襟单褂“挖大襟”技艺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进行了研究。对6大工艺流程铰衣身、开大襟、补底襟、挖拓肩、绱领子及后处理逐一进行分析,并部分做了详细图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相关联的民俗文化内涵:服装实用、简洁与保守的特点反映了齐鲁耕作文化和当地民族性格特征;着装行为和民间禁忌的传承表达了齐鲁人们趋吉避灾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民俗心理;技艺的高低不仅表达了齐鲁劳动妇女的思想情感,更决定了其在家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民间裙装中褶皱的效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惠娥  崔荣荣 《纺织学报》2006,27(9):118-120
中国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资源,是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研究了中国民间裙装中的造型和装饰细节———褶皱,探讨了其文化和艺术价值以及对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借鉴作用。重点分析了褶皱的形制和装饰特征,并且从形式美的角度探讨其对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影响;发现传统裙装中褶皱实用和审美价值的一体性是现代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内涵。二者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传统民间裙装中褶皱的效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晓丽  刘一萍 《纺织学报》2012,33(12):64-69
贵州省织金县歪梳苗蜡染是兼具实用与文化双重功能的服饰品。基于对当地多个代表性村寨的实地调研,从歪梳苗男子、女子服饰特征入手,阐述蜡染在歪梳苗民族文化中的地位,系统分析其主题纹饰、构图布局、色彩方面的艺术特征,总结归纳了蜡染图案浪花纹、方形、鸟纹、龙头鱼、石榴花、圈圈花凝聚的歪梳苗丰富的历史、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意涵。服饰上精美的蜡染纹样体现着其艺术审美价值和歪梳苗妇女的艺术创作才能,也记录着歪梳苗的祖先、承载着他们的崇拜与信仰。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years, wet (washing, bleaching, etc.) and dry (abrasive, laser shaping, rodeo, etc.) operations applied on fashion denim produc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ncrease the added value. However, these wet and dry processes applied to the denim products may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strength of the fabric and other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of denim products. For example, thread breakages affect the repair ratios and quality of products, which causes time and profitability losses in companie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se how the types of washing affect the strength of the sewing thread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denim trousers. In this study, 100% cotton denim fabric with a weight of 11.5 ounces and two different sewing threads were used. The fabrics are sewn as trouser legs with chain and lock stitch. Five different washes were applied to the trouser legs. The obtained data were evaluated in the R statistical program. As a result of the analyses made it is proven that the washing techniques used have an effect on the sewing threads’ tensil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at break. The tensile strengths of lock stitch and chain stitch decrease averagely 35% and elongation at break of lock stitch decreases %22 and chain stitch decreases 29.8%.  相似文献   

20.
服饰刺绣与民俗情感语言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荣荣  梁惠娥 《纺织学报》2008,29(12):78-82
 民间服饰既是人们生活的实用必需品,又是传达民间艺术和制作者丰富内在情感的精神载体,刺绣技艺则是表现实用性和传达民间朴素情感的艺术媒介。首先,立足于衡量我国古代女性必修的"女红"——刺绣技艺,诠释了民间制作者通过刺绣技艺所展现的出于内心自尊和确立自身地位的求美表爱情结;其次,以我国民间一贯追求的"福、禄、寿、喜、财"吉祥主题为基础,总结和归纳出形态各异的刺绣图案所表达的祈富求名情结、祈福益寿情结、趋吉避凶情结、生殖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