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洪艳  马广瑞 《新中医》2015,47(7):299-300
<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提及的六经辨证体系对于现代临床始终具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笔者仅就《伤寒论》的厥阴病加以分析如下。1探究厥阴之本源1.1厥阴的本义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故从《伤寒论》六经排列次第来看,厥阴位列太阴和少阴之后,为六经最后一经。"两阴交尽故曰幽。"厥阴为幽也,"幽"为何意?《正韵》曰:"幽囚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  相似文献   

2.
《内经》中关于五味之功能,归属脏腑及治疗宜忌等论述甚丰。散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味》等篇章。由于言简意奥,每致阅者困惑。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  相似文献   

3.
一、《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有何不同? 六经是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完整起来的。但两者不尽相同. (一) 《素问·热论》的六经,只作为分证纲领,而《伤寒论》所述的六经,既作辨证纲领,又为论治准则。 (二) 《素问·热论》的六经,是以经络言,详论经络受邪所生的热性病。而《伤寒论》的六经,  相似文献   

4.
一、肺通天气固寿命《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体的构成离不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又指出“天食人以五气”,是说人一但生命形成之后,则需要天地之气采维持生命活动,说明气与肺关系密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六节脏象论》又说“肺者气之本”,二者表明肺不仅能主呼吸之气,还能主一身之气,因此凡人体所需之气离不开肺的作用。如果肺  相似文献   

5.
咳喘论治     
咳喘论治李今庸(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咳喘,又称“喘咳”。其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调经论》说:“气有徐,则喘咳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从革之纪……其发咳喘”等等均是。咳和喘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证候,《释名·释疾病》说:“咳,...  相似文献   

6.
中医各型肝炎病人骨髓细胞HBV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指出,肝与血有密切关系。肝藏血”(《素问·调经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素问·六节藏象论》)。同时还指出肝藏与血与骨髓的关系,“肾生髓,髓生肝”(《素问·上古天真论》)。“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六气通天  相似文献   

7.
1 血瘀致病的各类血瘀致病最早源于《内经》,有血瘀腰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血瘀痹证(《素问·痹论)》)、血瘀成痈(《素问·痈疽》)、血瘀(《素问·举痛论)》)、血瘀腹痛(《素问·举痛论》)等;气血病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擎之。”《素问·针解》则针对经脉中的血瘀明确提出:“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汉·张仲景,创立了“瘀血”病名,创制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度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初步奠定了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五气一词出现在很多篇章中 ,但名同义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  《素问·天元纪》说 :“五气运行 ,各终期日 ,非独主时也。”《素问·至真要》说 :“五气交合 ,盈虚更作。”《素问·六节脏象》说 :“五令更立 ,各有所胜。”《素问·五运行》说 :“正五气之各主岁尔 ,首甲定运。”以上诸篇所言五气是指五运之气。五运之气是《内经》中运气学说的一个概念 ,除了上述篇章中直称五气外 ,另外关于五运之气的内容还见于《素问》之《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等 7篇大论中 ,…  相似文献   

9.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有何区别? 《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素问·热论》的六经,只可作为分证的纲领,没有具体论述其辨证施治,只论述了六经的热证和实证,没有论及六经的虚证和寒证;治疗方法,仅提出了汗、下二法,未及其它。而《伤寒论》的六经,不仅可作为辨证的纲领,又可作为论治的准则;不仅论述了六经的热证和实证,还论述了六经的虚证  相似文献   

11.
“六气”是寒、暑、风、湿、燥、火的简称 ,三阴三阳六经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二者相互贯串 ,关系密切。现就其内在联系作一探析。吴锡潢说 :“伤寒一书 ,乃治六气之书。四时推移 ,寒暑变更 ,六气由此产生。”六气是寒暑燥湿风火的简称 ,在正常情况下 ,称为六气 ,不会使人致病。在异常情况下 ,称为六淫 ,多易使人感伤。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 :“非其时则邪 ,当其位则正。”这就说明了了六气的正常和异常情况不同 ,致病和不致病的因素有异。欲知研求《伤寒论》如何治理六气 ,首先应该了解《素问》的三阴三阳与六气相关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正> 《素问·六节腔象论》指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对本段经文中,肝“为阳中之少阳”的论述,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该根据《灵枢·阴阳系日月》作“肝为阴中之少阳”为是,如《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明代的张景岳则主张按《素问·六节脏象论》原文,从肝“为阳中之少阳”来理解。笔者认为,《素问·  相似文献   

13.
<正> “气立”一词,在《黄帝内经》所见有三。一是《素问 ·生气通天论》“……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二是《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三为《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对三篇中“气立”含义,古今医家见解不一。在《生气通天论》中,王冰释为“真气独立如常”;马莳云“营卫如常”;张志聪引《本经》根于外者命曰气立为释。在《六微旨大论》,王冰曰“假气  相似文献   

14.
仲景治发黄其要在疏通浅议王恒照解放军兰州高等医学专科学校(730020)审仲景于《伤寒杂病论》所述有关发黄之诸条,见其论证有阴阳寒热表里上下虚实之辨,其立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润利之异,其论病因则又以湿热为主流。然笔者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与《素问·...  相似文献   

15.
《内经》运气构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素问》七篇大论对此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论述 ,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物候、病候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该学说因多学科知识彼此渗透 ,义理深奥 ,学者不易全面理解和掌握运用 ,以致却步不前。《内经》重视运气学说 ,曾多方提示 :“谨候气宜 ,无失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 ,“必先岁气 ,勿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 ,“不知年之所加 ,气之盛衰 ,虚实之所起 ,不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藏象论》) ,说明了运气学说对于认识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因此 ,开展对运气学说的研究 ,对继承和发…  相似文献   

16.
我室导师江尔逊老中医精于六经气化学说,并娴熟地运用于临床实践,救治疑难重证,屡获良效。兹将江老运用阳明厥阴从化规律的经验整理简介如下: (一) 阳明从太阴注意醒脾渗湿阳明标本中气分配规律是:“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素问·六微旨大论》),即阳明以燥为本,以阳热为标,以湿为中见之气。阳明从化规律是:“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既不  相似文献   

17.
<正> 2.关于病机内容 (1) 从病因学、发病学看,外感六淫之气,内伤七情之气,均可导致气病。如《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说明六淫邪气、七情内气等不同病因可致不同病机。如“风客淫气……邪伤肝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等论  相似文献   

18.
咳嗽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庆江 《河北中医》2002,24(11):825-826
咳嗽为肺系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而中医学在对咳嗽的辨证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其论治提示了有益的思路。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肺为咳” ;《素问·咳论》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隋·《诸病源候论》及唐·孙思邈《千金方》则分十咳 ,即五脏咳及风、寒、支、胆、厥阴诸咳。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则以三因论咳 :外因即六气之咳 ,内因即五脏之咳 ,不内外因者乃房劳伤肾、饥饱伤脾、否极伤肝、叫呼伤肺、劳神伤心等。金·张子和《儒门事亲》谓 :“咳分六气 ,无拘以寒。”“故风、寒、暑、湿、燥、火皆令人咳。”元…  相似文献   

19.
<正> 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伤寒六经辨证治疗大法。以经络而言,当有手足之分。“伤寒论”里并未详言,故致使后世学者对此各持己说。如:河间《宣明论》日;“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陶节庵《伤寒琐言》日;“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者,俗医之谬论也,人身之气,自平旦会于膻中,朝行手太阴肺经,以次分布诸经,所以一脉愆和,则百脉皆病。”按:所谓六经,是指手足同名六经而言,并非单指足六经。根据经络学原理,人体是一  相似文献   

20.
陈震萍  牟重临 《新中医》2015,47(5):316-318
<正>人体气机的升与降是重要的生理活动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芬余氏《医源·阴阳升降论》言:"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是由气机的升降来完成。升清与降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论中又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