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谈到舆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认为舆情只牵涉到集体利益,与个人无关.对于舆情处置的主体,也往往会推给宣传部门.在此思维作用下,舆情处置单位、当事人、旁观者的界限十分明显.然而,随着传播环境的改变,舆情的演化特征及构成要素也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中的社会情绪对网络民意动向具有巨大的影响,是网络舆情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阐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网民社会情绪的演化机理,有利于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过程]基于社会心理学原理,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网民情绪的集中爆发进行分析,提出积极社会情绪、中性社会情绪、逆反社会情绪和异化社会情绪四种分类方式,并构建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社会情绪的形成机制。[结果/结论]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社会情绪在酝酿期、唤醒期、爆发期等阶段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后,提出应用社会情绪管控网络舆情的策略,即社会情绪酝酿期需要加强社会情绪知觉的监管力度、社会情绪唤醒期需要分化网民利益诉求并给予合理的宣泄渠道、社会情绪爆发期需要与网民及时沟通并进行情绪安抚。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网络舆情传播主体及社会网络分析在舆情主体挖掘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李刚门”事件为例,利用Netdraw软件呈现出事件发展各阶段主体关系网络图.然后,对网络图进行整体挖掘研究,以UCINET为工具重点对密度、中心性、聚类系数、直径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自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讨论。每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会给公众的情绪造成影响,所以在突发公共卫生类舆情中必定会导致公众情绪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在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还需要正确引导公众的情绪。对此,本文主要对突发公共卫生类舆情中公众情绪的传播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中的舆情事件逐渐被转移到网络这个新平台。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事件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对所发生的事件或热点问题进行评论,使某些问题变成短时期的焦点问题,从而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事件最重要的就是互动,其互动模式并不是简单地两两互动,而是涉及错综复杂的互动联系。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的互动机制,以期为今后的互动机制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分析发现,微博谣言呈现出7个相对清晰的主题,微博谣言普遍存在鼓动式叙事特征,谣言利用受众对社会的关怀,突出信息的急迫性并加以道德绑架从而促进受众转发谣言.在微博谣言情感传播特征层面,单一情绪归类与多维情绪分析结果均表明,微博谣言传播以消极情绪为主导.微博谣言与评论的文本情绪感染效应基本得到验证,即受众情绪会显著受到谣言...  相似文献   

7.
8.
以复杂网络为背景,研究在网络动态变化下的舆情传递博弈行为。构建基于复杂网络的互联网舆情传递进化博弈模型,对整个舆情传递的博弈进化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求出稳定进化策略。研究发现,初始博弈策略的选择个体比例,对舆情传递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个体"传递"策略博弈方比例的升高,网络连接数的增多,均衡状态实现得越快。并且,由于"非全连接"的网络结构和网络匿名性的特征,在舆情传递过程会存在停滞和游走现象,最终会因群体压力使舆情走向衰退。同时,也为舆情传递监督者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传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方建移 《新闻实践》2014,(12):46-48
任何政策或者项目实施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近年来,围绕PX项目、垃圾处理、城市管理等议题进行公共决策时所呈现的"沉默立项开始,聚众反对叫停",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要走出这一怪圈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沟通,寻求公众的支持,积极构建重大项目决策的舆情分析和舆情应对机制。近年来,许多地方围绕重大项目决策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但影响了一系列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政策的顺利推进,而且由此引发的社会对立情绪加剧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埋下了再次发生冲突的隐患。因此,认真研究和科学构建重大项目决策的舆情分析和舆情应对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者基于对理论的参照,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地铁内情绪传播的必然性,并尝试梳理地铁情绪传播的机制和特点,目的是为了阐释城市地铁建设运行过程中,在这一特殊环境组成的特殊群体内发生的情绪感染过程及其对城市文化氛围所带来的影响.分析过程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其重点在于地铁情绪传播机制研究,并希望为未来的城市交通建设管理思路分析以及相关社会学、传播学论题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毕翔  唐存琛 《图书馆》2020,(2):68-74
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从潜伏期到平静期造成了远超事件本身的衍生效应。在事件趋于消散后的一段周期内,舆情仍对社会产生影响、构成风险。文章基于风险社会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对后舆情时期的事件与公众态度趋向、社会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政务舆情事件例证政府行为变革的模式,论证了在后舆情时期应对社会风险做出的组织与管理改良、制度与决策调整等方面行为的必要性及其可引导并控制舆情反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意义]剖析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要素,阐释用户认知—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舆情风险治理和用户行为管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过程]基于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整合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和扩展平行过程模型(EPPM),厘清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影响要素联动关系和驱动路径,从需求触发、认知控制、情绪发酵、行为反馈4个阶段构建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针对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的非理性行为,应从需求引导、信息监管、情感重塑、技术赋能4个方面进行规制,引导用户理性辨识舆情风险并做出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4.
隋岩  李燕 《当代传播》2013,(2):49-51
钓鱼岛事件中,历史情绪积累与现实社会情绪的交融共同掀起中国大规模反日浪潮。现实集合行为中的反日情绪以偏激为主,并在群体传播的群体感染、匿名性和无主管理等特性催化下演变成暴力行为。而网络群体传播则是理性情绪居于上风。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网络群体传播核裂变式地传递理性情绪,曝光暴力行为并制造群体压力,影响了网络意见环境和大众传播议程,在抑制义和团式爱国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性情绪的胜利并不能否认群体传播的高风险性,也不能证明微博的万能性,但却为我们认识并管理群体传播、研究新媒介和新传播现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17.
熊萌之 《传媒》2018,(15):86-88
微博有着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参与门槛低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微博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更加迅速,信息量更加庞大,且对人们的影响程度也更加深入.因此,微博这一平台已然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着眼于微博环境,通过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舆情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BA无标度网络中引入社会福利博弈模型,建立动态舆论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传播率对舆论演化的影响,并仿真上述博弈模型,探讨政府进入舆情传播的时机的优劣。结果表明,政府介入舆情传播并不是越早越好,因为传播比例、政府介入的时机会共同作用影响舆情的传播趋势;并且小世界性更利于信息的共享而使舆情传播的态势趋于平稳和明朗,这值得政府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们生产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媒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集群行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如今,"理性吃瓜"一词的高频出现,反映了网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展现了新的社交媒体集群行为方式以及"后"集群行为过程中网民自我理性建设的尝试,对稳定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关系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随着信息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研究者逐渐摆脱了以单用户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开始重视信息行为中存在的协同信息行为。然而单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往往会在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时逐渐暴露出解释力的局限性,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及方法有助于对研究对象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方法/过程]文章通过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运筹学的视角,对协同信息行为的动机、产生的社会困境以及其中存在的博弈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协同信息行为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全面的理解。[结果/结论]跨学科视角可以为协同信息行为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全面的理解,帮助研究者全面审视协同信息行为从产生到结束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