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取台湾海峡南部近岸上升流区表层海水,开展现场船基围隔实验.按照上升流区底层无机形态氮、磷和硅的浓度及比例,设置围隔袋中营养盐浓度,研究上升流输入的营养盐可能对海区表层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合群体方法与单细胞酶标记荧光技术,检测浮游植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指示海区浮游植物的磷营养生理状态.结果表明,营养盐的补充导致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hcia pungens)等硅藻成为优势种,并形成藻华.随环境中营养盐的耗尽,硅藻藻华迅速消退.上升流的形成及其减弱、消失,造成表层海水营养盐水平的改变,是导致此次硅藻藻华生消的主因.通过上升流补充的磷源不足以满足浮游植物的生长需求,海区浮游植物的生长遭受磷胁迫,磷成为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盐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
典型微量营养元素P、Fe、Mn、Zn对蓝藻藻华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4种典型微量营养元素P、Fe、Mn、Zn对常见藻华生物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P表现为提高藻类生长速率和最终生物量,对藻生长周期和蓝藻种群地位无显著影响;Fe、Zn分别在质量浓度为0.05mg/L、0.01 mg/L以内促进藻类生长,在质量浓度分别高于0.1 mg/L和0.01 mg/L后抑制藻类生...  相似文献   

3.
氮磷与"藻华"生物量预测的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在广东大沙河水库的绿藻、硅藻水华现象中初始总氮和总磷、Nt/Pt与“藻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一系列试验考察了不同初始营养条件下藻类的生长规律.从定性方面,随着Nt、Pt的增加,藻生物量也增加.从定量方面,根据Nt/Pt的不同,藻类生长的限制条件不同,生物量的增长模型也不一样.提出Nt/Pt以10、40为临界值界定的3个区间,对应有不同的藻生物量模型.模型可对绿藻或硅藻“水华”的生物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际监测了再生水处理单元中营养物质及藻生物量的沿程变化,探讨了其相关性,并以满足景观水体水质要求的再生水进行了静态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氮、磷在水华形成过程中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再生水制取过程中,絮凝-沉淀对进水中的无机氮磷、藻密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中对进水中藻密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72.29%和77.68%,出水中二者均值分别为4.44×10~3 cells/mL和5.97μg/L;沿程的藻密度和叶绿素a与NH_4~+-N、PO_4~(3-)-P和TP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80).模拟试验证明,在炎热的夏季,再生水静置4d时,藻华爆发,优势藻主要为小球藻,藻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分别可达8.08×10~5 cells/mL和81.73μg/L,为原水的27.76倍和5.10倍,因此,为有效降低景观水体藻类暴发增长的风险,景观回用的再生水静止停留时间不宜超过3d.所得结论对城镇污水厂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水质目标控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西安市某再生水厂出水为水源,通过模拟景观水体中藻生物膜的生长,探索水体固相介质接触面藻生物膜的滋生、时空变化及组成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和不同位置藻生物膜中的藻数量、藻种分布及物质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单位面积藻生物膜中的碳氮磷含量、藻数量、EPS含量及铁锰含量随时间逐渐增加,在试验运行第65天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脱落降低;试验过程中,中层藻生物膜中的TCOD、TN和TP的平均含量、藻数量、EPS含量均明显高于上层和下层的对应值,藻生物膜的这种层间差异可能主要与光照有关.总之,粘附于固相介质表面的藻生物膜,可吸收利用再生水中的营养物、吸附富集再生水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再生水补给的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但需通过主动控制的方式以避免其引起水体景观效应降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厂出现藻污染和嗅味问题,通过二氧化氯预氧化进行去除藻污染和嗅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预氧化的投加量为1.0mg/L时,就可基本完全去除藻污染,并有效控制藻毒索的释放;能够显著增加浊度、色度、藻类和有机物的去除率;能够抑制藻类在平流沉淀池中的再生长;游离二氧化氯稳定持续地氧化积累在滤池中的藻类及胞内物质,有效地解决了滤后藻毒素及致嗅物质升高问题.二氧化氯预氧化可以作为应急除藻、解决嗅味问题的有效措施,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玄武湖实施清淤引水、藻华治理、种群恢复等措施前后的水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淤引水工程可短时间内降低沉积物中污染物浓度,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但从长期效果分析,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并未显著改善.藻华治理能在短期内有效抑制水体中的蓝藻水华,治理后水体各项指标均有提升,水生植物种群得以恢复,是短期改善水体水质的有效方式.在种群恢复阶段与往年相比,水体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持续时间更长,是一种理想的湖泊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高锰酸盐、氯化铝、氯化钠及酸溶氯化亚铜制取复合除藻剂,研究了其对藻类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影响,通过高倍光学显微镜拍摄图片观察其对藻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除藻剂除藻效果显著,对浊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9.81%和97.87%;能有效控制富营养盐,总氮和总磷最低残余量为1.010 mg/L和0.021 mg/L;光学显微摄影图片表明,细胞壁没有破裂,内部细胞质聚集,细胞出现收缩、干瘪情况;藻体细胞黏结吸附在一起,下沉到底部形成密实的沉淀层.该复合除藻剂具有良好的增效杀藻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源水藻类(优势藻为硅藻中的针杆藻)爆发问题,通过对比PAFS、PAC、PFC3种混凝剂的除藻除浊效果,选取PAFS为最佳混凝剂;通过添加预氧化剂和助凝剂强化混凝除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助凝剂PDMDAAC对PAFS的助凝效果最好,其余药剂结合PAFS的除藻效果为PPC〉C102〉PAM〉H202〉HCA-1。用Box-BehnkenDesign(BBD)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研究pH值、搅拌速度、搅拌时间3因素对PAFS+PDMDAAC除藻效果的影响及最优除藻条件。结果表明:3因素对除藻的影响显著,且其显著程度为pH值〉搅拌速度〉搅拌时间,而3因素的交互影响对除藻的影响不太显著;强化混凝的最优条件为PH值为7.5、搅拌速度为75r/min、搅拌时间为15min,其除藻率为98.75%。  相似文献   

10.
菌藻系统对废水中氮磷去除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水中氮、磷浓度过高引起了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菌藻系统能有效降解废水中的氮、磷、有机质等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生物质,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文章分别选用活性污泥、混合藻及两者混合物处理二级出水,观察不同处理阶段的群落组成,研究活性污泥、混合藻及菌藻系统对氮、磷的去除效率以及转化的生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二级出水的组成中,混合藻中主要为小球藻和栅藻,活性污泥中主要为菌类,菌藻系统是由菌类和微藻共同组成;菌藻系统对氨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4.16%、83.30%,优于混合藻和活性污泥的;菌藻系统具有更高的生物质产出量,其蛋白质、多糖、总脂的含量分别为53.20、16.69、21.16 mg/100 mg。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叠加改造作用强烈,断裂关系极为复杂。利用最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中拐凸起发育的断裂进行了精细解析,识别出逆断裂、正断裂、走滑断裂等多种性质的断裂,它们发育具有明显差异性。剖面上,以三叠系底和白垩系底为界,将中拐凸起断裂划分为深层石炭系—二叠系挤压逆冲断裂体系、中层三叠系—侏罗系压扭走滑断裂体系和浅层白垩系—新近系伸展正断裂体系,并分析了不同断裂体系的叠加关系。平面上,将中拐凸起发育的断裂划分为红3井东逆冲-走滑断裂系统、598井东逆冲-走滑断裂系统、红山嘴东逆冲-走滑断裂系统、五区南逆冲断裂系统、克拉玛依逆冲-弱走滑断裂系统和拐6井走滑断裂系统,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构造与组合特征。根据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背景,结合平衡剖面恢复,将中拐凸起断裂体系划分为二叠纪挤压逆冲阶段、三叠纪—侏罗纪压扭走滑阶段和白垩纪—新近纪掀斜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根据砂岩岩石薄片、石英阴极发光和重矿物组合分析,结合沉积构造及地震解释成果,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物源体系及其演化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了物源方向及母岩性质。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南天山造山带物源区,以岩浆岩和变质岩母岩为主,兼有少量沉积岩物源的影响。其中,塔里奇克组砂岩中陆源碎屑岩岩屑含量较高,阴极发光条件下不发光石英含量较高,重矿物组合具有高锆石、白钛矿和磁铁矿含量以及低石榴子石含量的特征,母岩可能为上奥陶统—上三叠统早期沉积; 阿合组及阳霞组砂岩中岩浆岩岩屑含量升高,重矿物组合以较高的石榴子石含量为特征,阴极发光条件下石英主要为蓝紫色及棕褐色发光,其母岩主要来自二叠系及其下伏地层; 克孜勒努尔组及恰克马克组砂岩中变质岩岩屑含量明显升高,石榴子石含量极高,阴极发光条件下棕褐色发光石英含量增多,表明变质岩母岩的影响增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研究区物源区母岩演化具有明显规律性,即晚三叠世受较多沉积岩母岩影响,早侏罗世岩浆岩母岩供给增多,中侏罗世以变质岩母岩为主。晚三叠世,库车坳陷东部南天山造山带大幅抬升,导致大量变质岩母岩卷入造山带遭受剥蚀; 早—中侏罗世,南天山造山带中段构造活动具有东西分段的特点,吐格尔明30团剖面以东早侏罗世砂岩率先具有高石榴子石含量的特点,而西部地区中侏罗世砂岩才大量出现石榴子石,表明南天山造山带中段的虎拉山及额尔宾山在早侏罗世隆升-剥蚀强烈,而哈尔克山在中侏罗世才进入强烈抬升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含有不同糖源的液体培养基对酵母进行培养,模拟面团中3种不同的糖源,研究其对酵母生长及糖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在含有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培养基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延滞期、对数期和稳定期,在葡萄糖培养基中的酵母较早进入对数期,且对数期生长速率高于在麦芽糖培养基中,但酵母在淀粉和无糖环境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长阶段;葡萄糖培养基与麦芽糖培养基中的酵母细胞在对数期呈椭圆形,细胞体积显著增大,细胞呈聚集状态,且大量出芽;酵母培养过程中,葡萄糖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浓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最后趋于平稳,麦芽糖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浓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葡萄糖和麦芽糖培养基pH值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无糖和淀粉培养基pH值变化不显著。葡萄糖和麦芽糖显著影响酵母的生长速率、细胞形态、糖的利用和培养基的pH值,为酵母利用面团中不同糖源发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格尔木混合原油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定了混合原油的密度、粘度、含水量以及金属元素含量等基本物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溶剂萃取及抽提等手段,重点研究了混合原油中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格尔木混合原油中的钠主要以水溶性盐形式存在,而铁、钙、铜和镍四种金属元素大部分为油溶性金属化合物;其中,主要以水溶性无机盐形式存在的钠占到93%;以水溶性无机盐形式存在的钙占总钙量的33.3%,37.1%的钙以石油酸盐形式存在;33.4%的铁以无机盐及石油酸盐形式存在,66.6%的铁以卟啉与非卟啉化合物形式存在;铜主要以卟啉及非卟啉形式存在;镍主要以卟啉及非卟啉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中卟啉类镍占52.6%,非卟啉类镍占36.0%.  相似文献   

15.
用平皿自然沉降法于2006年至2007年间分别对舟山市市区5个测定点作了12次空气微生物测定,调查了舟山市区主要功能区(居民区、沿海区、公园区、校园区、交通区)大气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类的数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全年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均远远高于真菌及放线菌的数量,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相一致,其中真菌数略高于放线菌数量。细菌总数在冬季达到最高值,春季下降,至夏季最低与秋季基本持平;真菌与放线菌数量在春季达到最高峰,夏季急剧下降,秋季达最低,显示出舟山市空气微生物含量变化不全同于我国一些内陆城市的海岛特征。  相似文献   

16.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母质岩石主要为仡岗岩.该区气候、土壤及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相对于生命物质,植物中主要元素富K,Ca,Mg,Fe,P而贫Na,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都超过了一个其相应的数量级别,这同本区花岗岩及其矿化的地质条件和土壤中多数元素的地球化学高背景密切相关.从山体往下植物中元素K,Na,Ca,Au,Co和Ni含量降低,而Fe,Mn,W,Sn,Bi,Sb和Ag含量增高,与不同土壤分带中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植物中元素之问的相关和聚类特征,表明其元素的共生关系同花岗岩及其有关矿床中的元素组合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按植物对元素积聚系数k值大小可将元素分为强积聚型、一般积聚型和弱积聚型.土壤中明显富集的元素其k值小;明显贫化的元素其k值反而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导出了冬季空调系统不加湿时房间内的含湿量计算式,综合考虑影响室内含湿量的主要因素,得出冬季空调可以不加湿时应满足的条件,考察了中国典型气候区代表性空调房间冬季空调不加湿时室内相对湿度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的商场,夏热冬冷地区的餐厅及三星级及以下酒店多功能厅,夏热冬暖地区的影剧院、办公室、酒店客房及多功能厅、餐厅,温和地区的办公室、三星级及以下酒店客房、酒店多功能厅及餐厅空调系统不加湿即可达到设计湿度要求;严寒地区及寒冷地区的影剧院、办公室、酒店客房、酒店多功能厅及餐厅,夏热冬冷地区的影剧院、办公室、酒店客房、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多功能厅以及温和地区的影剧院、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客房等房间的空调系统必须加湿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烧结机头除尘灰理化性能及磁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烧结厂烧结机头除尘灰为研究对象,采用SEM、XRD和化学分析等对其进行理化性能分析,并通过磁选实验对其磁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烧结机头除尘灰的理化性能随其所在电场不同而产生变化,除尘灰中Pb、Zn、Cu重金属与K、Na碱金属含量明显高于成品烧结矿,除尘灰中Fe主要以Fe2O3形态存在,Pb主要以PbCl2和Pb2 O2 Cl形态存在,K和Ca分别以KCl和CaCl2形态存在,干法磁选实现了除尘灰中部分铁元素回收。  相似文献   

19.
建筑砖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而且较普遍,轻者影响建筑美观,造成渗漏水,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甚至还会造成整体倒塌等重大质量事故。在分析砌体裂缝的性质和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砌体结构裂缝的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 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