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Planning》2017,(21)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美术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当代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保障美术教学效果,该文作者对中国传统审美思想融入当代美术教学进行了分析,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了多元化阐释,并探讨了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融入当代美术教学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既是社会形态演变的外化,也是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从风景园林史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解读桂林山水园林的审美历程。研究发现,桂林山水园林审美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寻形赋情、重理塑神和意蕴相生3个阶段,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层累性,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园林审美特质表现为以自然为本源、整体的环境观和丰富的审美联想。研究为桂林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城市风景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对岭南风景园林史的完善具有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3.
口述史方法在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园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研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高校教育中,除了历史知识、文化内涵的传授、讲解外,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及当代"人"在历史与文化中的主动性亦是一个重要课题。"口述史"方法有别于传统历史建构及研究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解、认知、参与风景园林历史脉络的梳理及文化传承中的新可能。因此,以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2项实践"口述工艺"及"广州市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为例,探讨口述史在专业教学操作过程中的课程设计方法、应用范围以及与传统历史研习思路的差异。认为"口述史"的教学应用更多地以学生主导、以实践操作为主,推进学生多视角的历史认知、参与风景园林历史脉络的梳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推动风景园林历史教学改革与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4.
风景园林的意识、文化、价值观源于风景园林"活动",而风景园林最为基本的"活动"则是感受。中国山水诗、画、园作为中国风景园林感受的源泉与载体.形成了中国风景园林感受自身独具的艺术美学特征。陈从周先生将中国文化艺术与中国园林融会贯通,毕生为中国园林精髓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古典园林薪火赓续的守护者与复兴者,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启蒙的开拓者和鉴赏家.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推动者与代言人,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纪念陈从周先生诞辰100周年将鼓舞我们擦亮双眼,为重拾传统综合的.整体的世界观和规划设计观,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优秀的传统基因,创造中国风景园林21世纪的"有源之水"而坚持不懈.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5.
源于对城市快速扩张、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担忧,生态学和牛态主义思想成为环境、建筑及风景园林领域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先驱的思想、著作和实践作品的调查与研究,表明生态主义思想融合了风景园林的社会性、艺术性与生态性,也消解了审美与科学、设计与规划、艺术与生态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其发展和变化深深地影响了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自然观、价值观、研究范畴、设计思维、理论方法和实践技术.在牛态思想的引导下,风景园林从单纯的美学设计逐渐走向上了科学规划的途径,也将由科学走向伦理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风景园林史作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赓续本相、以启未来的重要价值,而在专业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的学科背景下,其教学体系有待不断优化。通过调研,分析归纳当前课程教学中大纲框架“揣小失大”、案例解析“情理两分”、授课方式“重讲轻践”等现实问题。基于协同论视角提出三系交织优化知识结构、情理相融深化认知模式、关联实践形成历史思维的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突破传统视角,关注整体环境,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通过递进式实践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培养学生的风景园林历史思维。  相似文献   

7.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和框架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新一轮课程体系调整背景下探讨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以"例释"为特色构建"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级目标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时空认知,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性的完整认识,探索园林历史学习对于当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意义,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知"与"行"的结合,"识"与"智"的共进。  相似文献   

8.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这些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审美为主调的园林环境体系。研究这种大尺度、开放、公共的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有助于促进国内风景园林学理论研究打开更大的专业视界,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以及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复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4)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是承担美育的重任,影响人的道德观念。美术能够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近年来,美学思想逐渐被引入小学美术教学课程,但其仍然是小学美术课堂实践中的薄弱环节。"意""气""秒""风骨""气韵"等一系列范畴代表着中国美学的精髓,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语言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中国美学思想,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与感知自由作画,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该文将中国传统美学特点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结合,对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探究。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形成民族情怀,尊重多元文化,提升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教育可以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冯纪忠先生在《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一文中,以人与自然共生问题为核心,紧扣不同时期的审美主客体关系,用“形、情、理、神、意”五字中文范畴概括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审美历程的重点阶段,并以此为参照对日本(古坟晚期至江户时期)和英国(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园林史进行梳理,其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跨文化美学意义。通过解读此文中有关中国传统园林史的断代思路、三国园林艺术的优缺点比较以及全球审美环境发展趋势展望等观点和论述,认为他的综合比较研究模式和“形情理神意”五字逻辑范畴序列,可为研究、整理、发掘、传播中国乃至世界各个地域传统园林发展史中的生态智慧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1.
沈洁 《风景园林》2017,24(9):91-98
通过对西方美学发展史的研究,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园林美学演进的历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西方规则式园林与美学‘形式’之滥觞","理想化的自然: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与发展","美与艺术的分野:反叛背景下‘抽象’的风景园林"以及"当代风景园林美学范式的转向:环境科学影响下的风景园林"。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人对于"自然"观念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王向荣 《风景园林》2021,28(10):19-26
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推动着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的发展,风景园林教育的内容也随之拓展。风景园林教育与实践密切相关,在实践中产生的新思想应该不断反馈到教育之中。只有实现教育、研究和实践三位一体,才能促进风景园林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教育、研究和实践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到了进一步思考和凝练,汲取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环境营建的经验及教训,面对当今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系统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并建立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外园林史课程特点及案例教学的概念,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分析了传统中外园林史"填鸭式"教学存在的不足,探讨了中外园林史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4.
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箐 《风景园林》2016,(8):27-37
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联系,展现了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历史。过去的30年,中国乡村景观的变化速度惊人,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正在快速地消失,这一现象反映了乡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威胁。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环境、经济、社会、建筑和景观的可持续之上。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乡村景观的历史和特征,充分理解乡村景观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认识乡村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是风景园林师从事乡村景观保护与乡村地区建设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戎静  刘原平 《城市建筑》2014,(24):122-122
园林建筑规划和建设是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融入了我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智慧精髓,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文化艺术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经过在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的拓展与流变,已经发展成为与传统园林不同的,有着自身独特价值的实践专业。透过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美学、社会需求和环境主义三种潜在关怀的综合与平衡是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一个世纪的追求,并且仍将成为下一个世纪的工作准绳。  相似文献   

17.
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刚 《风景园林》2014,(5):152-157
在当今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技术飞速发展,地域性得到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建筑与景观的二分关系被打破,风景园林与建筑愈加密不可分,越来越多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实践,需要跨越两者的藩篱进行深度整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由于课时较短,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必须加以精炼才能适应该专业需求。从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造型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整合设计建筑造型与景观造型的能力。围绕这一主线,提出相关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提出应在建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从场地/场所、功能/空间、结构、构造,材料、建筑技术这4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提出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做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理念的中外园林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合一,转识为智"毋庸置疑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用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是社会实践发展和专业教育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教学理念,把学习历史理论和设计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园林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了园林历史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园林史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保元泽第等居住环境设计实践的分析,探讨应用类型学思想如何在当代居住区环境营建中弘扬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和造园精神,提出运用类型学方法中的新理性主义和新地域主义思想,在设计实践中从历史、地域中寻找活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型",挖掘原型中的永恒价值,从而生成富有历史感的创新;并避免因为地域风格的丧失而造成的文化空白,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