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别以亚硫酸氢钠和亚硫酸钠为还原剂,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沉淀剂,采用还原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中的铬。研究表明:以亚硫酸氢钠为还原剂、以氢氧化钙为沉淀剂时,电镀废水中铬的去除效果最好。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亚硫酸氢钠的用量、还原反应pH值等对废水中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当亚硫酸氢钠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75倍、还原反应pH值为2时,Cr(Ⅵ)的去除率达到99.35%,处理后废水中Cr(Ⅵ)的质量浓度为0.13mg/L。以氢氧化钙为沉淀剂、沉淀反应pH值为8时,处理后废水中总铬的质量浓度为0.26mg/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处理后废水中Cr(Ⅵ)的质量浓度、总铬的质量浓度及出水pH值均满足《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中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二茂铁羟肟酸为捕收剂,对模拟电镀废水中铜(Ⅱ)、镍(Ⅱ)、锌(Ⅱ)、铬(Ⅲ)分别存在时及四者共存时的去除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表明,壳聚糖、海藻和泥炭都是天然高分子物质,其结构中提供许多能与离子结合的活性官能团,对重金属离子都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且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可广泛用于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与回收。在静态条件下用改性的壳聚糖、海带、泥炭吸附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r(Ⅵ),探讨了废水pH、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铬液初始质量浓度对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pH为1.0—2.0,  相似文献   

4.
王文祥  刘铁梅  梁展星 《广东化工》2009,36(7):179-181,188
采用NaOH和Na2CO3饱和溶液调节电镀含铬废水pH,分离废水中Cr(Ⅵ)与Cr(Ⅲ)及杂质,在氧化分离后的含铬滤渣和含铬污泥回收其中的铬。含铬废渣氧化回收铬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90min,温度70℃,pH8.5-9.0,含铬废渣中铬的回收率达到95%;预处理和废渣氧化回收两部分的含Cr(Ⅳ)溶液合并,加入Pb(NO3)2溶液作为沉淀剂生成中铬黄颜料,铬的回收率在99.9%以上,产品符合国标GB/T3184-93的质量标准;处理后的排放水中Cr(Ⅳ)的浓度小于0.3mg/L,总Cr含量小于0.8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处理后的废渣中的铬低于0.5%(干样),主要为难氧化难浸出的Cr(Ⅲ)铬盐,可以安全填埋。处理工艺达到了对含铬废水和含铬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用粉煤灰与氯化亚铁联合处理电镀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已有不少关于粉煤灰处理废水的研究和应用的报道[1],但对粉煤灰处理含六价铬的电镀废水的报道则不多。用亚铁和氢氧化钠联合处理低铬(Ⅵ)电镀废液中的铬和其它重金属离子时,生成的絮体较小、沉降速度较慢、沉淀含水量较高。我们研究发现,用盐酸浸泡的粉煤灰联合少量的亚铁离于处理电镀废  相似文献   

6.
钛-铁双阳极电絮凝法去除电镀废水中的铬(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采用钛-铁双阳极电絮凝技术去除电镀废水中铬(Ⅵ)进行了研究.以铬(Ⅵ)去除率为考察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详细研究了不同阳极材料及组合方式、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废水pH、电导率、静置时间等因素对其去除废水中铬(Ⅵ)效果的影响,经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对质量浓度为0.2 g/L的含铬(Ⅵ)模拟废水,当电流密度控制在1.5 A/dm2,电解时间为1.5 h,电解质NaCl质量浓度为1.0 g/L及废水pH=9时,铬(Ⅵ)的去除率最高,达96.57%.在此基础上应用于处理实际镀铬废水,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同时,初步探讨了钛-铁双阳极电絮凝法除铬(Ⅵ)机理,得出氧化和絮凝作用,是废水中铬(Ⅵ)被有效去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用纸电泳—光密度扫描法同时测定电镀废水中的Cr(Ⅲ)和Cr(Ⅵ)。其原理在于水溶液中Cr(Ⅲ)和Cr(Ⅶ)所带电荷不同,在高压电场中可以快速分离,六价铬向阳极移动,三值铬向阴极移动。将分离后的Cr(Ⅲ)氧化为Cr(Ⅵ),用二苯卡巴肼喷雾显色后,用光密度扫描法对Cr(Ⅲ)和Cr(Ⅵ)同时进行定量扫描测定。本法快速,简便选择性高。用本法对电镀废水进行测定的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电镀行业蓬勃发展,每年平均废水总排放量占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20%左右,电镀废水中主要含有铬、镍、铜、锌等重金属污染物.膜分离技术具备分离精度高、出水水质好,无二次污染、工艺简单等特点,能够高效处理电镀废水并回收其中有价值的金属离子,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因此在电镀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电镀废水中的铬、镍、...  相似文献   

9.
化学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液中重金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电镀废液,采用氟化钠和氢氧化钙为沉淀剂,去除汽车电镀废液中的重金属。考察了氟化钠投加量、氢氧化钙投加量,p H、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溶液p H为8.0、温度为20℃时,向50m L废磷化液中投加0.42g的氟化钠和1.85g氢氧化钙反应1h后,锌、锰、镍三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8%、99.5%、99.7%。处理后的废水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12)的二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甘蔗废渣吸附去除废水中的铬离子,在常温下考察p H、甘蔗废渣用量、粒径、铬初始浓度等对铬去除的影响及甘蔗废渣去除铬的动力学。结果表明,Cr(Ⅵ)和Cr(Ⅲ)的去除率随着甘蔗废渣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甘蔗渣颗粒大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铬离子起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Cr(Ⅲ)的去除效果随p H的增大而增大,Cr(Ⅵ)的去除效果随p H的增大而减小。铬的去除行为符合准二级模型。甘蔗废渣对Cr(Ⅲ)比Cr(Ⅵ)有较高的吸附能力。为今后甘蔗废渣用于含铬废水的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淑蓉 《广东化工》2014,(13):212-214
采用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生化法联合工艺处理含铬电镀废水,在一系列静态试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确定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最佳的运行参数;从理论上论证铁炭微电解法和Fenton试剂氧化法联合的可能性,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最佳值。最后通过生化法处理废水时,考察废水停留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废水经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生化法连续处理后,出水中Cr6+,Cu2+和COD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5,0.08和50 mg/L,其去除率分别为99%,99.7%和86%,出水水质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表三标准的要求,且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将颗粒状活性炭作为三维电极的粒子,采用三维电极法去除配位电镀废水中的镍离子和铜离子。考察了pH值、电流、极板间距、炭水比(粒子电极活性炭与处理水量的体积比)对镍离子和铜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在设定的范围内,镍离子和铜离子的去除率随pH值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随电流和炭水比的增大而升高,随极板间距的增大而降低。当废水中镍离子和铜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82.309 3mg/L和52.761 5mg/L、活性炭的体积为1 000mL、处理时间为2.0h时,最佳的处理工艺条件为:pH值4、电流0.6A,极板间距20cm,炭水比10∶9。此时,镍离子和铜离子的去除率分别为83.40%和86.20%。出水经过混凝沉淀后,镍离子和铜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87%和99.68%,在出水中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07 2mg/L和0.169 3mg/L,出水水质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中表2的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粉煤灰合成沸石处理含Cr^3+废水的性能以及其它几种竞争性阳离子的影响。合成沸石对低浓度(〈100 mg/L)含Cr^3+废水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效率达94%以上。当废水中存在其它阳离子(NH+4、Na+、K+、Ni^2+和Ca^2+)时,即使其阳离子浓度(以me/L计)达Cr3+的4倍,合成沸石对Cr^3+仍表现出了较高的选择性,Cr^3+去除效率基本未受影响。对于成分复杂的实际含Cr^3+的制革废水,当合成沸石投加量大于5 g/L时,对Cr^3+去除率高达99%以上,处理后废水中的Cr^3+浓度低于国家规定Cr^3+排放限值。因此,粉煤灰合成沸石在处理含Cr^3+废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 丙烯羟肟酸(AHA)共聚物乳液。考察了该共聚物配方中丙烯羟肟酸用量、共聚物乳液的投量和pH值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pH=10,丙烯羟肟酸在共聚物乳液中的用量≥15%,共聚物乳液的投量为20~30 mg/L时,脱除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效果最好,Cr、Cu、Ni和Zn等重金属离子的脱去率≥99.5%,处理后的水中每种重金属离子浓度≤0.2 mg/L。  相似文献   

15.
侯玲  宋研  侯伟  李万龙 《辽宁化工》2009,38(10):721-722
向铜箔漂洗废水中加入一种复合沉淀剂,能将废水中的阴离子(SO24-、AsO33-、AsO34-)、阳离子(Cu2+、Cr3+、Zn2+)同时沉淀出来。沉淀后滤液呈中性,电导率由原来的720μs/cm降低到50μs/cm以下,其他指标均符合回收水标准。  相似文献   

16.
李兰扣 《辽宁化工》2011,40(3):241-242
应用方波溶出伏安法,玻炭汞膜电极为工作电极对铜、锌测定进行了研究。在NH3-NH4Cl体系中,得出铜对锌测定最低影响浓度为5×10^-6 mol/L,低于此浓度时,适合单一锌离子标准曲线ip(10^-6A)=0.609 1 c(10^-5 mol/L)+4.1495,r=0.995 4;锌对铜测定最低影响浓度为5×10^-3mol/L,铜在含锌5×10^-5 mol/L时适用标准曲线ip(10^-5A)=0.662 2 c(10^-5 mol/L)+0.966 5,r=0.995 2,铜在含锌低于10^-7 mol/L时适用单一铜离子的标准曲线ip(10^-5A)=0.891 2 c(10^-5mol/L)+0.848 5,r=0.992 0,同时测得回收率为94%~97%  相似文献   

17.
Duolite ES‐467 was used to treat wastewater containing heavy metal ions. 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varying pH values, agitation speeds, reaction times, and metal ion and sorbent concentrations. Each of the parameters affects the sorption behaviour of individual metal ions. Copper sorption was greater compared with other metal ions such as zinc, nickel and cobalt. The presence of other metal ions affects copper sorption. Equilibrium isotherm curves were developed. These were used to predict that the metal ion concentration would be reduced from 100 to less than 1 mg dm?3. Fixed bed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of Duolite ES‐467 for the selective removal of copper ions from multi‐metal solutions. Breakthrough curves were obtained using Duolite ES‐467 for solutions containing copper, nickel and copper, zinc, nickel and cobalt. Elution studies were also carried out using sulfuric acid. © 200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察高炉水淬渣处理实际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和COD的可行性,分别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pH、吸附时间以及温度等单因素对Cu2+、Zn2+或COD去除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 Box-Behnke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建立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采用响应曲面法探讨吸附剂投加量、pH、吸附时间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及其最佳水平。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投加量为1.4g、pH为8、吸附时间为120min的最优化条件下,电镀废水中Cu2+、Zn2+和COD去除率达到最大,分别为99.35%、98.46%和53.63%。经对最优条件进行验证,预测值与验证实验平均值接近。吸附后废水中的Cu2+和Zn2+低于GB 21900-2008电镀废水新建企业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而COD没有满足排放要求,所以仅应用高炉水淬渣吸附技术还不足以去除电镀废水中所有有害物质,因此可利用此技术作为辅助工艺,联合其他技术共同去除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Trace metal ions in aqueous samples may be separated and preconcentrated by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prior to their determination by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FAAS). The trace amounts of heavy metals can form complex with D2EHPA – MWCNTs. The quantitative adsorption was at pH 5.0 with a flow rate of 2 mL?1. The adsorbed metal ions can be eluted with 2.0 mol L?1 HNO3. The highest enrichment factor was 25.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 (ΔG) revealed that the adsorption was spontaneous. The procedure wa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nickel, lead, zinc and cadmium in laboratory water, well water and electroplating wastewater samples.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共制备两种吸水树脂:一种以丙烯酸(AA)为单体,采用过硫酸钾(KSP),硝酸铈铵(CAN)为复合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加入羧甲基纤维素(CMC)接枝共聚制备纤维素类吸水树脂;另一种则用相同浓度的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反应条件下制备聚丙烯酸类吸水树脂。通过对两种吸水树脂吸附重金属离子如Na+、Li+、Ca2+、Zn2+、Co2+、Fe3+溶液,以及对尿素的吸附能力,吸水速率,保水能力的测试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纤维素类吸水树脂对离子的吸附能力强于聚丙烯酸类吸水树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