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武夷风格"建筑的特征可分为群体特征、单体特征以及细部特征三个层面,文章对"武夷风格"建筑的细节特征展开论述——因地制宜、粗粮细做。此特征是"武夷风格"建筑区别于其他地方建筑风格的典型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对"武夷风格"建筑的思考和展望是期望能从更高的视角为"武夷风格"建筑的灵魂注入灵性,挖掘其文化底蕴及哲学思考,为武夷风格的继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武夷风格"建筑的特征是关于"形"的论述,那么"武夷风格"建筑的设计思想原则便是关于"神"的论述。作为特征的形是关于皮肉和血液,作为思想原则的神是其骨架和灵魂,使其形万变不离其宗,赋予其灵魂并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4.
武夷风格建筑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历史人文、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三方面。如果说"武夷风格"建筑形成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两因素是基于物的时空因素,那么社会因素便是基于人的影响因素。物和人一静一动,使"武夷风格"建筑成为历史的必然,也可以帮助人们拨云见日,更加清晰地诠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茶文化氛围浓厚,品茶会友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因此,武夷山几乎所有的建筑都为饮茶考虑了空间,与茶相关的建筑遍布市区、景区和山村,茶馆成为武夷山常见的建筑物。武夷山茶馆自唐至今经历了建筑形式、装饰、材料、功能等诸多变化。目前,武夷山茶馆建筑形态多样,分布广泛,建筑风格从追求高雅极致到寻常朴素家居,服务模式依赖于建筑功能。基此,为进一步助推武夷山茶建筑文化发展,文章探析了武夷山各类茶居的建筑、历史及其风格和服务功能等,并考量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武夷风格"建筑的特征可分为群体特征、单体特征以及细部特征三个层面,文章从环境及整体设计入手,对"武夷风格"建筑的群体特征展开论述,这也是宜居环境的核心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7.
"武夷风格"建筑的特征可分为群体特征、单体特征以及细部特征三个层面,文章对"武夷风格"建筑的单体特征展开论述——传承、转化和创新。这也是齐康教授对于"传统与现代"这一话题精辟独到的见解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不为欣赏山光水色的精灵,绕道到武夷,只想拜读获得全国优秀设计称号的建筑——“武夷山庄”。 一 幔亭峰下的武夷山庄,象一首田园诗,清新、自然、恬静。不随时尚,不步他人后尘,不搬“方盒子”,不靠飞檐翘角斗拱之类仿古大屋顶取胜,是一个匠心独运的,用相当朴素、诚实、美好的建筑语汇和符号创  相似文献   

9.
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和社会环境因素是"武夷风格"建筑形成三个主要的形成因素。其中自然和历史是一横一纵两个客观因素,对于这两个成因的剖析也是对武夷风格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客观定位。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庄     
武夷山庄位于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内,依山傍水,自建成之后,经历了十年不断扩建,使其功能更趋完善,环境意识更为增强,建筑风格更富个性,先后获得多项殊荣,接待了众多的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名流,宾客云聚,成为一座海内外知名度甚高的旅游观光建筑。被人们称之为“武夷风格”的山庄,真正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建筑形式,当今已在幔亭峰麓,崇阳溪畔遍地生根、开花、结果。 十年间,建筑创作始终贯穿既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要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宜散不宜聚”、“宜土不宜洋”、“宜低不宜高”的设计原则,既要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又要有所创新,让这首田园诗更富神韵。武夷山庄原有建筑面仅2500平方米,32间客房,经几度扩建后,客房已达150余间套,其中包括近800平方米的“彭祖屋”总统别墅,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在用地范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确保风景环境,独辟新径,将“夕照珠帘”、“农家乐”、“百烛宴”等全部新建餐厅以及厨房均建在地下,并利用地形山势经隧道进入厨房,使后勤供应与入店人流区分。其上是仿自然景观的溪流瀑布的水体,正在建设中的约3000平方米康乐中心也位于地下,其上则是泳池、草坪林木的绿荫。面积扩大了几倍的武夷山庄不但没有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而且更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辅成  相似文献   

11.
精选代表性建筑阐述外国经典建筑形式与当代建筑设计的传承改进关系,外国经典建筑在外貌形制及功能内容中表现出的艺术处理手法,已经演变为一种形制法则和建筑设计思想深远影响着当代建筑。通过对经典建筑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新思路,探寻对当代建筑教育文化的促进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夷风格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深入人心,闽北地区百姓争相效仿,政府以及学者也将武夷风格默认为武夷山地区特有的现代的建筑风格。文章对武夷风格的概念、来源及分类进行明确阐述,并展开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建筑师华黎新近落成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场"项目定位于工业建筑和地域性建筑之间,虽然形象质朴平实,但能够触发一些格外重要的问题,如中国建筑现代性的表达、中国城乡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消化吸收、建筑学的知识体系与建造本质的关系、系统性的知识传承和个体经验之间的矛盾等。针对这些问题,本刊于2014年10月在项目所在地组织了一次现场研讨会,邀请到华黎本人、理论家、建筑师和项目开发公司代表就项目自身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特邀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金秋野撰写了专题文章《落地生根》,对华黎的设计实践从本土文化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综合解读。本组关注内容涉及项目背景及设计理念、建筑的结构与空间造型、使用功能及施工方式等,也涉及到建筑的结构表达和形态思考、适合乡土和低技的设计策略、建筑学的知识体系和个体经验等理论问题。作为中国当代独立建筑师的代表,华黎的设计作品倾向于一种"提问—解答"模式,即摆脱了既定的理念束缚和建筑师个人的形式符号诉求,针对具体设计条件提出明晰有力的形式解决方案,同时保留一定的诗意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华黎 《时代建筑》2014,(5):84-91
文章介绍了武夷山竹筏育制场项目的背景、地域特征、设计思想和建造过程,主要分析了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的结构、采光、通风、尺度、材料、建造等问题的具体考虑,提出工业建筑可以回归到对建筑本体问题更单纯的探讨,作为对当代建筑过多地被文学或哲学话语所裹挟的现象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5.
客家建筑的建筑形制,平面布局、装饰和建筑色彩是客家文化历史进程所凝结的符号性表达,文章试图以贵港君子垌客家建筑为例,解析客家建筑符号表达。  相似文献   

16.
寻找建筑失落的“灵魂”,正视特定情境中的社会文化对建筑生成的意义,并将其从理论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解决当代多元文化与建筑形式风格趋同现象之间的现实矛盾,是当今建筑发展严峻和急迫的课题。论文从城市建筑的形式、风格趋同现象出发,对传统建筑生成方式提出质疑,通过回归建筑本体和意义的存在价值分析,认识到建筑师必须积极主动地以社会、文化等广泛背景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以“时间”这一全然不同的研究角度探索新思路,将社会文化“时间”作为建筑学拓展的新视野,研究建筑如何在“当代”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多元的时间维度中,营造具有不  相似文献   

17.
建筑和它的环境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向我们传达的一方面是明示层次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内涵层次的信息。即通过视觉,我们一方面捕捉到建筑形式方面的信息,此外又能引起视觉思维,认知建筑的象征性表述。传统建筑是由若干具有象征性表述的视觉符号组成的,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建筑空间的象征性表述手法和影响其表述的诸因素及其产生的过程,并对传统建筑内涵层次意义进行剖析。对于当今建筑和室内设计如何利用传统建筑视觉符号创造当代建筑及其环境风格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11)
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有着显著差别,历史文化符号与当今时代的审美差异、地域文化符号与国际主义设计之间的审美差异,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面临挑战。文章分析采用多样性的设计思维,结合当代的设计形式、设计手法和时代精神,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探索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武夷学院BIM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武夷学院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造价、物联网和通讯工程等专业,围绕新型城镇和智慧城市建设,针对当前建筑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和应用中的热点问题,引入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等高新技术,研究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理论、方法、标准和关键技术。是集BIM技术应用研究、BIM专业人才培养、BIM工程专业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工程研究与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20.
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与文化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建筑作为文化映射的物质形制经过文化的演变和时间的推进愈加具有地域特色和符号化;家祠建筑作为特定功能的建筑形式除了具有功能技术、功能组织、环境意识、群体需求等功能,而且对历史、经济、文化、宗教、地域环境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程度的建筑表征呈现。文章通过对贵州三门塘刘家祠的建筑形制、内部结构、社会习俗等进行简要分析,解析地域建筑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