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声波诊断妊娠子宫瘢痕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B超对71例初产妇(初产妇组)和31例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剖宫产史组),自妊娠33~41周连续进行子宫下段形成状况及子宫下段瘢痕缺陷的观察。结果:102例孕妇的子宫下段在妊娠33周以后均已形成,妊娠37周以后,剖宫产史组较同期初产妇组子宫下段的长、宽、厚径均缩短。剖宫产史组中7例经B超诊断存在子宫下段瘢痕缺陷,其中2例诊断为先兆子宫破裂,并均经手术证实。提示:应用B超可进行妊娠期子宫下段变化的动态观察,并预测先兆子宫破裂。  相似文献   

2.
应用B超筛查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缺陷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应用B超筛查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缺陷,预测瘢痕子宫破裂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B超对有剖宫产史的孕妇,自妊娠33~41周连续进行子宫下段厚度及子宫下段瘢痕缺陷的观察。结果 396例孕妇的子宫下段在妊娠33周以后均已形成,69例经B超诊断存在子宫下段瘢痕缺陷,其中9例诊断为先兆子宫破裂,并均经手术证实。结论 应用B超可进行妊娠期子宫下段变化的动态观察,并预测先兆子宫破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待产并选择阴道试产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2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分娩方式分为再次剖宫产组(121例)及阴道分娩组(107例),收集并比较2组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228例孕妇中,107例顺利完成阴道分娩,成功率为46.93%,且所有孕妇均无子宫破裂发生;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孕妇在年龄、文化程度、产前体质量指数(BMI)、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使用催产素、瘢痕厚度、现孕周、新生儿体质量等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产前BMI、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瘢痕厚度、新生儿体质量是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较为安全,对于35岁以下、BMI<30 kg/m2、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超过2年、瘢痕厚度≥3 mm、预计新生儿体质量<2 500 g且行定期产前检查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可选择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病理角度探讨剖宫产后妊娠的时机,分析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1日至6月30日在我院行腹壁疤痕剔除+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156例剖宫产术后晚期妊娠孕妇,术中观察盆腹腔粘连情况,准确测量子宫下段厚度。取出胎盘后,取下段切口边缘最薄处的子宫肌壁组织送病理,检查其组织成分,并在高倍镜下测算子宫下段平滑肌与胶原纤维的比例(平胶比例)并行血管计数。选取同期行选择性剖宫产的30例初产妇为对照。通过临床观察,探讨疤痕子宫不同间隔时间再次妊娠临产前及临产后对母儿安全的影响。结果:剖宫产术后7-11个月、1-2年、2-3年、3-4年、4-5年、5-6年妊娠者,子宫下段厚度分别为(0.56±0.28)cm、(0.55±0.27)cm、(0.62±0.26)cm、(0.56±0.26)cm、(0.66±0.25)cm和(0.66±0.25)cm;平胶比例分别为2.98±0.97、2.83±1.54、2.49±0.93、2.26±0.94、2.47±1.14、2.81±0.98);血管计数分别为(18.43±8.24、19.45±4.61、18.07±4.55、20.31±6.01、20.44±6.10、18.14±4.06),以上6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剖宫产术后8年以上(8-11年)妊娠者,子宫下段厚度明显变薄,平胶比例降低,血管计数减少;与术后1-6年妊娠者及初次剖宫产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术后1-6年妊娠者的子宫下段厚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平胶比例低于对照组,血管计数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1年后开始妊娠是较安全的;术后8年尤其是10年以上妊娠者,子宫破裂风险明显增加,应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及时予以适当的产科处理。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是指有剖宫产史的孕妇,胚胎着床于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处,是一种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为剖宫产晚期并发症之一。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症状趋于多样化,常常伴有非常凶险的出血,甚至切除子宫。本例是以腹腔出血为主要症状的剖宫产瘢痕妊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妊娠晚期子宫平滑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临床状态子宫平滑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与分娩发动的关系。方法 18例妊娠38-41周的孕妇分为未临产、将临产、已临产3组,每组6例,用镧示踪法分别标子记宫体及子宫下段平滑肌,用透射电镜(TEM)进行观察。结果 妊娠晚期子宫平滑肌细胞膜允许镧(La^3+)进入细胞内并沉积在线粒体上。镧标记阳性例数:未临产组,子宫下段明显高于子宫体部;将临产组,子宫上、下段比较无明显差异;已临产组,子宫  相似文献   

7.
植入性前置胎盘伴有膀胱侵犯临床上十分罕见。作者报道1例通过核磁共振(MRI)诊断的早期妊娠子宫前壁下段植入性前置胎盘。一位32岁女性,孕2产1,有剖宫产史。因妊娠早期要求行染色体组型分析,在经宫颈绒毛取样前B超检查时发现胚胎种植于子宫下段,有一2cm...  相似文献   

8.
为估价孕妇子宫肌瘤部位大小及数量的临床意义,选择孕16~20周妇女作超声检查,凡测出子宫肌瘤者每2周检查一次直到20周,以后每4周检查一次直到足月。在12600例孕妇中,经声像图确诊有子宫肌瘤者183例,发病率为1.5%,基中失访16例,可供分析者167例。对照组为7523例孕妇。肌瘤组的平均年龄(33.1岁)高于对照组(29.5岁)(P<0.01),肌瘤组初产妇占46%,而对照组初产妇占61%,两者相差显著(P<0.01)。26%的肌瘤位于子宫下段,19%的肌瘤与胎盘相邻。2例患者因浆膜下肌瘤变性,发生症状而行肌瘤切除术,其妊娠过程  相似文献   

9.
三种剖宫产术式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三种剖宫产术式的优缺点,寻找安全性大、优越性强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193例足月妊娠具有手术指征的产妇随机分三组,分别采用新式、腹膜外及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手术时间、术后病率及病人子宫与腹壁切口B超检查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 手术时间:新式与子宫下段剖宫产相比,手术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新式与腹膜外剖宫产相比,手术时间有差异(P〈0.05),腹膜外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时间相比,  相似文献   

10.
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的意义.方法:对2007年1~12月本院再次剖宫产病例在术前均行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其中瘢痕厚度3 mm组60例,瘢痕厚度≤3 mm组26例,对病例的术前宫缩情况、术中出血量、缩宫素总用量与产后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再次剖宫产孕妇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 mm组在术前宫缩、产后出血发生率、缩宫素总用量上与3 mm组孕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处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瘢痕破裂36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子宫瘢痕破裂36例分析张虹姚天一近年来剖宫产率逐渐上升,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比率也有所增加。但由于剖宫产术使子宫壁形成人为的薄弱区,造成再孕时对母婴的威胁。回顾分析我院20年间36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瘢痕破裂(简称瘢痕破裂)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经阴道超声测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孕晚期的子宫下段厚度,预测再次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瘢痕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30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应用经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根据厚度不同分为1.0 mm、1.0~1.5 mm、1.5~2.0 mm、2.0~2.5 mm、2.5~3.0 mm及≥3.0 mm共6组,比较测量结果与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瘢痕形成差(Ⅱ级、Ⅲ级、Ⅳ级)的情况。结果:300例中,剖宫产术中所见子宫下段瘢痕形成差的病例69例(23%),其中2.5~3.0 mm组(4%)和≥3.0 mm组(4%)子宫下段瘢痕形成差的比例明显低于1.0 mm组(6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5~2.0 mm组(26%)相比较,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5 mm 4组中任意一组在术中评估为子宫下段瘢痕形成差的Ⅱ级、Ⅲ级的比例明显超过≥2.5 mm 2组中任意一组的比例,尤其在厚度1.0 mm组且符合Ⅱ级时更为明显。结论:超声测量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2.5 mm,尤其是1.0 mm的病例,术中所见子宫下段瘢痕形成差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手术方式对产妇盆腹腔粘连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196例剖宫产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分娩术式及产妇盆腹腔粘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斯塔克剖宫产术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相比,在2类轻度粘连和4类重度粘连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无粘连发生率多于斯塔克剖宫产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度粘连的发生率上,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无粘连发生率明显少于斯塔克剖宫产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盆腹腔粘连情况分析发现,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选择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优于斯塔克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4.
有过剖宫产史的孕妇可以再次经阴道分娩,可在有急症手术准备的条件下连续对胎儿进行监护。为对术前超声测量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同手术中发现相对照,选择50例有前次剖宫产史的孕妇,在行择期剖宫产术前行经腹超声检查。孕龄为38~40周,无1例出现产兆。超声扫描经腹纵切可见到子宫下段覆盖在胎头上,测量是在放大的图像进行3次,取其均值。子宫下段肌壁厚度≤3mm为异常。手术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患者的试产成功率、产程及母婴并发症。方法:选取2012年1至2013年3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153例产妇为研究组,同期选取行阴道分娩的200例孕足月初产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阴道试产成功率、产程、母婴并发症。结果:研究组153例,试产成功130例(84.97%);对照组200例,试产成功183例(91.50%)。两组的阴道试产成功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新生儿窒息率、巨大儿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第三产程时间、手取胎盘率、会阴侧切率及产后出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有1次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的孕妇,应给予充分的阴道试产机会,同时应积极处理第三产程,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自然临产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苏州母子医疗保健中心入院分娩且曾有1次剖宫产史的孕妇共230例。所有孕妇均为足月单胎,头位,自然临产,根据孕妇意愿分为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TOLAC)组(98例)和拒绝TOLAC组(132例),TOLAC组根据最终分娩方式分为TOLAC成功组(87例)和TOLAC失败组(11例)。对孕妇的产程管理根据现有规范进行。比较3组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前次剖宫产相关因素、母婴结局和社会经济效益。结果:TOLAC成功率为88.78%(87/98),11例因产时胎心异常或产程停滞中转剖宫产终止妊娠。3组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TOLAC失败组高于TOLAC成功组和拒绝TOLAC组(均P<0.05);其他人口学特征及前次剖宫产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OLAC组子宫破裂率与拒绝TOL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 vs. 1.52%, χ2=0.091,P=0.767)。3组产时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TOLAC成功组明显低于TOLAC失败组和拒绝TOLAC组(均P<0.05);3组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OLAC成功组输血率明显低于TOLAC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LAC失败组与拒绝TOLAC组在产时出血量和输血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34和0.092);3组间新生儿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组均未发生子宫切除和母儿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前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孕妇,只要进行充分评估,在合理的监管模式下,TOLAC是一种合理安全的分娩方式,尤其当这些孕妇临产后,阴道分娩可能是比急诊剖宫产更为安全可靠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7.
孕妇体位变换对母儿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意抽样正常妊娠27~40周孕妇50例。仰卧位15分钟后改为左侧卧位。用脉冲多普勒诊断装置分别测定其右侧子宫动脉(UtA)、脐动脉(UA)、胎儿腹主动脉(DA)的血流速波形,并从连续且稳定的五个血流速波形计算血管阻力指数(RI),按27~32周,33~34周,35~36周、37~38周,39~40周分为五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妊娠周数与UA-RI间呈负相关关系(r=4044,P<0.05);(2)妊娠37周后,孕妇体位变换引起UtA-RI、UA-RI明显降低;(3)左侧卧位时,UtA-RI与UA-RI间明显相关(r=0.4008,P<0.05);(4)左侧卧位的DA-RI值较仰卧位时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妊娠后期,孕妇体位变换对母儿循环有影响,取左侧卧位有利于胎儿发育。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后子宫疤痕处妊娠的临床特点与处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病 因剖宫产后疤痕处妊娠的发生率为 0 .4 5‰ ,在有剖宫产史的异位妊娠中占 6 1% [1] 。上次剖宫产术至诊断为剖宫产后疤痕处再次妊娠的时间间隔长短不一 ,最短 6个月 ,最长为 12年[2 ] 。子宫下段剖宫产后疤痕处再次妊娠较少见 ,目前原因尚不明确 ,学说有多种 ,涉及最多的还是认为与手术所致子宫内膜的损伤有关 ,如有剖宫产史、刮宫史、子宫肌瘤剜出史等[3 ] 。Godin提出 ,受精卵在子宫下段剖宫产疤痕处着床 ,是由于该处子宫内膜面有缺损 ,绒毛细胞会直接侵入肌层 ,形成肌层内妊娠。另外 ,子宫内膜缺损 ,不仅仅是机械性的创伤 ,还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无阴道分娩史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阴道分娩的产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阴道分娩的无新生儿窒息孕妇资料。选取单胎头位、自然临产、既往无阴道分娩史的346例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产妇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住院自然临产阴道分娩、单胎头位的350例正常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特点。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转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分别为7.00 vs 6.5小时、0.33 vs 0.42小时、0.17 vs 0.15小时和7.45 vs 7.28小时;P0.05)。结论:对于无阴道分娩史的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OLAC)孕妇的产程观察与处理可与初产妇相同标准,子宫瘢痕不影响产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待产并选择阴道试产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2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分娩方式分为再次剖宫产组(121例)及阴道分娩组(107例),收集并比较2组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228例孕妇中,107例顺利完成阴道分娩,成功率为46.93%,且所有孕妇均无子宫破裂发生;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孕妇在年龄、文化程度、产前体质量指数(BMI)、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使用催产素、瘢痕厚度、现孕周、新生儿体质量等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产前BMI、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瘢痕厚度、新生儿体质量是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较为安全,对于35岁以下、BMI30 kg/m~2、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超过2年、瘢痕厚度≥3 mm、预计新生儿体质量2 500 g且行定期产前检查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可选择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