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袁子文 《水运工程》2020,(9):152-157
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大数据,通过解析AIS原始报文,分离出关键字条,经过数据清洗、筛选后匹配其他船舶数据源,以进一步识别船舶类型并划分吨级。将大数据应用于船舶流量预测中,通过跟踪代表船型的航迹,总结出船舶航行规律和运营情况,再结合历史数据和宏观形势发展,综合预测航道货运量,基于对AIS数据的挖掘,运用分配模型预测多汊航道船舶流量,并以长江口南槽航道为例预测其船舶流量。结果表明,运用AIS大数据能有效分析复杂多变的船舶航路,从而准确地预测多汊道航道船舶流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内河航道在航船舶的AIS运行状况和数据特点,针对AIS数据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性,对船舶数据进行动态修正,以满足航道管理所需的船舶流量观测业务要求,实现高精度的区域内多断面船舶流量观测目标,并进行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深水道船舶交通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深水航道船舶通航能力提升问题,根据深水航道发展变化以及历年船舶数据信息,分析历年船舶交通流变化、船舶航速分布等,以交通流理论为基础,采用归类分析方法,得出在现有条件下,深水航道船舶航速的提升,能使船舶流量增加,船舶密度适当降低,促进航道整体的通航能力。  相似文献   

4.
戚建民 《航海》2014,(2):50-52
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条件的改善,通过深水航道的大型船舶流量显著提高。根据通航规定,凡吃水在7米以上的船舶可在深水航道进出,因而近年来吃水10米以上的大型船舶在深水航道迅速增加,不仅推高通航船舶流量的明显增长,而且使得通过深水航道的船舶实际吃水和尺度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
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及12.5m长江太仓段深水航道的贯通,长江的吞吐量及船舶流量双双激增,为确保这条黄金水道的畅通和安全,建议在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内设立大型船舶应急锚地。  相似文献   

6.
李峰  曾乐  刘斌  蔡昊  施勤  林治家  郝江凌 《水运工程》2023,(11):173-179
为了进一步改善长江下游重点航段的航标布设方案和航路航法,完善通航环境,探索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辅助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虚拟航标布设优化的方法,并以密集港区临港侧航道、深水复合航道和主航道到港口“最后一公里”航道为例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电子航道图,针对船舶交通流的船舶轨迹回放、碰撞危险度分析、船舶轨迹线分析、航道门线分析和船舶航标间距分析等方法能够以可视化的手段有效地找到航标布设方案的薄弱位置,为AIS虚拟航标的增设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天津港复式航道建设、航标设计方案以及航标布设、验收和再调整情况,并通过AIS船舶流量统计、航标用户意见反馈和船舶交通事故分析,得出天津港复式航道航标配布评估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0引言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见效"的原则,目前长江口深水航道及延伸段治理开发已基本完成建设目标,使得长江口货运量大大增加、船舶也越来越大型化发展,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船舶流量的继续增加以及船舶越来越大型化,长江口深水航道及其延伸段的通航压力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江南京以下12. 5 m深水航道船舶流数据以及沿程各水文站的潮位数据,以交通流理论为基础,结合水文分析,研究长江12. 5 m深水航道仪征、丹徒直、口岸直、福姜沙和南通水道的船舶流量、流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行船舶仪征水道大船占比为73. 2%,口岸直水道大船和小船占比相当,丹徒直、福姜沙和南通水道大船占比33%左右;下行船舶各水道大船占比在31. 5%~41. 3%,小船占优势;大潮时船舶流量受潮汐影响显著,上行船舶逐时流量过程与潮位过程关系显著,下行船舶受落潮影响明显;小潮时上下行船舶与潮位过程关系不明显;一个月内日船舶数量与大潮小潮没有直接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深水航道维护和通航安全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整治建设为江阴港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本文在调研江阴港腹地经济、港口发展、到港船舶的基础上,采用"有无对比"方法,分析深水航道建设从水深10.5米整治到12.5米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利用江阴通港可查船舶数据、吞吐量数据等基础数据,按照散货船测算深水航道整治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科学地确定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泊位建设等级,综合分析了船舶大型化发展、全球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升级及长江沿线港口发展等趋势,结合洋山深水港区航线及进港船型特点,并充分考虑深水岸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建设超大型全自动化集装箱港口的需要,论证洋山四期工程建设10万吨级或以上大型深水泊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长江南京以下12. 5 m深水航道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长江干线江苏段的航道通过能力。针对江苏沿江港口如何依托深水航道推动自身发展的问题,在分析深水航道对到港船舶大型化提升、航运成本下降、运输组织优化、沿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和畅洲水道航道条件、整合港口资源和优化布局、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临港产业布局、改善口岸通关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在狼山沙左缘的铺排工程中,遇到流速2 m/s及水深达30 m的沉排条件,使排体受力十分复杂。设计中通过对软体排沉排过程的受力状态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了排体所受水流力的大小与移船距离的相对关系;通过分析深水铺排施工要点,优化排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选址在澄通河段中段南通水道进口处,该航段为Ⅰ级航道,此河段由于横港沙及通州沙等影响,河道变化复杂,深泓易摆动,并且桥区河段深水航道稳定对沿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桥墩布置方案必须结合深水航道上延需求,充分考虑航道条件变化及通航要求。在充分考虑水文、河床演变、航道条件、航运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布置桥墩方案,以最大限度满足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杨守威  李昕  张博文 《水运工程》2014,(12):196-200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的进一步上延,对维护疏浚船舶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长江下游深水航道维护疏浚特点、疏浚船舶船型适应性、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以大中型耙吸挖泥船为基础的适应下游深水航道维护疏浚的船型配置方案,并对主力船型——大型耙吸挖泥船的设计和疏浚效率改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勇 《水运工程》2021,(3):159-163
针对西江航运船闸调度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有效定量分析现状,提出了基于船闸拥堵系数、船舶日积压损失、航道安全水位各要素于一体的西江航运干线多梯级船闸联合调度链。基于西江航运干线天然的叶脉状分布特点,提出了动态二叉树模型的西江多梯级船闸链的调度算法。结果表明:通过对船舶的合理分流,能够有效缓解船闸滞航减少事故发生率。其模型已应用于航运管理部门,有效地优化了船闸链调度、保障了航运物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深水、浅水与限制性航道界定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华兴  郑宝友 《水运工程》2006,(1):53-58,67
通过对船舶阻力的分析和计算.根据影响阻力的主要因素,航速、水深与船吃水比、断面系数,由换算系数来界定深水、浅水与限制性航道。  相似文献   

18.
风浪流作用下耙吸式挖泥船运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耙吸式挖泥船是一种在港口与航道等基建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施工设备,挖泥船施工作业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深水及复杂作业环境下耙吸式挖泥船的挖掘精度控制。因此,为预测耙吸式挖泥船与耙头的运动,并为超深、超宽开挖控制提供依据,在考虑了风、浪、流、船舶操作力、海床反力、波浪补偿器及其滞后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建立了耙吸式挖泥船运动数学模型,用实船测试数据对数值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实例计算,研究了不同水深和不同风、浪、流等环境因素对耙头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元战  路宽 《船舶工程》2010,32(1):11-14
耙吸式挖泥船是航道与水下沟槽开挖、航道疏浚与水下挖泥等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施工设备,深水及复杂作业环境下耙吸式挖泥船的挖掘精度控制是挖泥船施工作业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考虑风、浪、流、船舶操作力、海床反力、波浪补偿器及其滞后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建立了耙吸式挖泥船与耙头耦合运动的数学模型,并用实船测试数据对数值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实例计算,研究不同水深和不同风、浪、流等环境因素对耙头运动的影响,为挖泥船—耙头运动的预测及超深、超宽开挖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谭炜强  杜璐 《水运工程》2022,(1):220-223
基床抛石、夯实和整平是航道整治工程中的重要施工工序.随着近几年水运经济的快速发展,深水大流速的恶劣施工条件对内河航道整治施工工艺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在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工程中采用了振夯整平一体技术:溜槽抛填解决了传统抛石离散性大、损耗率多的缺点,振夯整平技术提高了基床抛填的平整度,一体船的应用实现了连续抛填夯平作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