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学术高地——强震孕育发生的大陆活动地块理论框架建立地震作为一种重大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 20世纪中叶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对发生在板块边缘约占全球80%地震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活动规律、动力过程等给出了合理解释,但是却很难解释发生在远离板块边缘,特别是大陆板块内部成灾性最大的大型、特大型地震[1,2].与大洋板块不同,大陆板块具有变形广泛、  相似文献   

2.
张国民  吴忠良  李丽 《科学通报》2002,47(5):391-391
第三届国际大陆地震讨论会将于2002年9月16~19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一个系列性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每10年举行一次.前两届国际大陆地震讨论会分别于1982和1992年召开. 大陆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危害很大的灾害.1990年伊朗鲁得巴尔大地震造成4万人死亡;1993年印度拉土尔地震死亡上万人;1994年美国洛山矶地震造成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造成  相似文献   

3.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让人措手不及,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地震是危害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仅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人,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的58%,直接损失不可估量。 由于地震发生在地壳中离地面至少10~20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的岩石深处。目前还没有任何先进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 一次强烈地震,会造成种种灾害,一般我们将其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直接灾害是指地震发生时直接造成的灾害损失,强烈地震产生的巨大地震波,造成房屋、桥梁、水坝等各种建筑物崩塌,人畜伤亡、财产损失、工厂停产,这种损失在大城市、大型矿山等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们认为:南北极地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们认为:南北极地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南北极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冰层极厚。据测算,冰层达到了这些地区总面积的80% ̄90%。厚大的冰层对底部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底部几乎处于一种"熔融"状态。  相似文献   

8.
全世界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分钟发生一次,当然绝大多数地震只能被灵敏的地震仪器所记录,人能感觉到的大地震约为5万次,能造成破坏的强烈地震不过十几次。如1995年初日本阪神大地震,死亡5413人,负伤约3.5万人,总计损失697亿美元。可见,破坏性大地震对人类的  相似文献   

9.
据尼泊尔境内的连续GPS观测资料显示,2015年4月25日的尼泊尔M_w7.8级地震造成尼泊尔向南移动,最大位移量达到了1.88 m.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中国气象局中日合作JICA项目及加州理工学院在尼泊尔境内所建的连续GPS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地震对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的震时动态响应及同震影响.结果显示,地震造成中国西藏地区毫米至厘米级的同震水平位移,最大值在震中北东方向,震中距220 km的珠峰站,约为30 mm,波及范围远至1500 km之外的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地区.1 Hz的高频GPS数据分析表明,震中距1200 km内的站点记录了弹性震波和永久变形的叠加和破裂方向效应等丰富信息.通过分析中国境内地震活动频度并对比2011年日本宫城地震发现,本次尼泊尔地震并未造成中国境内微震活动显著增加,同震过程对中国西藏部分地区、川滇地区及南北地震带断裂带的应力扰动和构造加载有限,与其震级相对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10.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说到杂草,许多人就会想起这首每个中国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唐诗.自然,人类与农田杂草自石器时代起就结下的怨恨,又会在一些人的心头涌动.虽然人类社会已今非昔比,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农民依靠除草机、除草剂,已不再一个汗珠摔八瓣地在田间与杂草苦斗体能了,但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田间杂草所造成的近百亿美元的损失,仍使它们位居农林有害生物的榜首.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环境、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已不仅仅是受灾地,往往是一条灾害链。“祸患常积于忽微”影响股市有许多因素。地震与股市原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有时也会相互受到影响:地震导致上游产品的短缺,造成股市的波动。尽管这种“短缺”没有完全被证实,但股市上并不能阻止其价格的变动。股市也会对地震地区有影响,主要是股市波动使来自地震灾区的产品价格被迫处于不稳定状态,导致大量产  相似文献   

12.
全球地震灾害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多数地震损失研究采取易损性清单方法,即通过评估研究区内各类建筑结构和设施的预期损失,并将分类损失累加得到总损失估值。这类方法需要建立详细的社会财富分类系统及其数据资料,但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并不容易搜集可使用的这种资料。因此提出了基于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地震损失预测评估的方法,并对搜集到的1980-1995年间全球震灾资料进行分析,立足于地震的破坏烈度得到GDP损失率与地震烈度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3.
雒建斌 《科学通报》2020,65(27):2966-2978
摩擦消耗掉全世界约1/3的一次能源,磨损致使大约80%的机器零部件失效,每年因摩擦、磨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2%~7%.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占比较高.仅以5%计算, 2019年我国因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达4.95万亿元.因此,如何减少摩擦、降低磨损是大家广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人类社会走向绿色、环保、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的关键因素之一.探索摩擦起源,实现超滑状态成为摩擦学研究的重大使命.超滑就是将摩擦系数呈数个数量级的降低,同时伴随磨损率呈数量级下降的一种新技术.本文重点介绍了我们课题组近期在超滑和微观摩擦能量耗散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巨灾应急转移安置与恢复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度、烈度和造成的损失都远超唐山地震的5.12汶川大地震.已被认定是这100年来全球第8大灾难.这场巨灾及其延续的次生灾害也给科学界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将包括堰塞湖在内的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危害降到最小限度?下一阶段灾区恢复重建已有哪些预案?  相似文献   

15.
全世界大约10%地震发生在日本和日本附近地区,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预报地震和火山爆发,日本各界相互密切合作,设计了多种观测系统,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 伊豆岛观测系统伊豆岛是一个椭圆形火山岛,长15公里,宽9公里,在东京西南偏南120公  相似文献   

16.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导致大量房屋倒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据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结果的分析显示,95%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一次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来更好的预测海啸,利用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给出的震源机制及断层参数,对日本仙台地震海啸进行数值模拟,运用模拟结果对沿岸海啸灾害分布进行分析,以期给出更为合理的海啸预警方案.数值模型由震后表面变形模拟和基于二维浅水波方程的海啸传播程序两部分组成,模拟结果表现了海啸传播过程的特征,与岸边观测点对于海啸到达时间及波高的记录基本吻合.使用该模型在地震发生后对于海啸到达的地区及其波高进行预测,可以给出更准确的海啸预警,降低海啸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2021,66(30):3787-3790
正最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今年夏天美国高温天气造成多地火灾,阿联酋甚至出现70多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天气,我国部分地区超出正常气温的天气也常有发生.因此,开发极端炎热天气环境中的绿色低碳的降温技术,对于解决气候变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个人热管理(personal thermal management)对人体周围微环境的高效调控能力,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户外极端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人类面临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地震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关于地震的报道是在公元前18世纪,更早的地震文字记载包括象形文字。在中东和阿拉伯地区,地震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世纪。人们对地震的印象就是一场灾难。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没有其它自然灾害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给那么大面积的地区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如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造成近83万人死亡。当时"山川移易,道路改观,屹然而起者成阜,坎然而  相似文献   

20.
揭秘古地震     
<正>与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不同,古地震是人类历史记载以前所发生的地震。古地震距今时间越长,与现今地震的关系越小,其中,第四纪以来的古地震,即200多万年以来的地震,因与现今地震关系密切,是古地震研究的重点。古地震的研究研究古地震有什么用处呢?按照地质学“以古论今、论未来”的理念,要想对某一地区进行有效的地震预测或进行地震区划,就必须清楚这一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范围和时间上的活动趋势,如地震强度的变化规律、大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