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水力模型工具,结合运行数据、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对某污水厂所面临的厂外干管高水位运行,水量负荷低,达不到设计工况的原因进行诊断.从污水量、管网汇水能力、干管水位、提升泵站能力、能力提升试验5个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主要原因为污水提升泵站提升水量不足.  相似文献   

2.
城市污水管网由于部分管道埋设深、距离长,且长期处于满水状态,难以实施检测,如横跨大型河流的倒虹管等。结合实际检测案例,介绍把管道声纳检测探头搭载于ROV潜水机器人进行管道检测的技术,以及形成一体化检测的技术方案,并总结对上海市黄浦江下三根倒虹污水管实施检测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无锡市污水厂、泵站、主管网、排水达标区、信息化及管理模式现状评估分析,无锡市部分污水厂存在进水浓度低、运行负荷高,污水泵站设备陈旧及无相对统一化标准、高负荷运行,污水管网存在运行水位高、雨污分流不彻底、主管网调度性差及功能、结构性缺陷等问题,制定无锡市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6+1项工作举措:排水达标区建设、管网全面排查修复、污水管网建设、泵站标准化建设、污水厂提标扩容、信息化工程及管理机制建设.经过三年努力,系统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现无锡市污水处理向进水浓度高、出水标准高、管网水位低的"两高一低"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4.
基于在线监测和排水模型对平原河网地区雨水管网及截流设施开展系统评估分析。研究区域的雨水管网受末端闸门井的控制,旱天均存在一定的水深,部分闸门井降雨后开启不及时,开启水位与旱天水位相差较大,可能导致上游排水不畅和内涝风险,也会影响下游污水系统运行。通过模拟分析得到积水风险分布图,并与闸门井及其上游管网分布图进行叠加,识别了对上游内涝积水及下游污水泵站抽排负荷冲击影响较大的闸门井,提出了以应对内涝风险为主要目标的闸门井运行调度建议。结合在线监测与模型模拟评估可有效支撑排水管网运行诊断评估、规划改造和管理维护决策等。  相似文献   

5.
为落实住建部关于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黑臭水体治理等相关文件和指南的要求,针对山区县合流制污水管网排查工作中面临的系统复杂、底数不清的问题,通过对基础资料、现场踏勘、建设维护单位反馈、系统分析、风险预判以及管网的拟改造方案等前期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列举了污水管网排查在测量复核、缺陷检测、水质水量分析等三个阶段中,需要重点识别的排查部位,提高了管网排查的工作效率和后期实施提质增效方案措施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某区城区多年来持续进行污水管网及排水设施建设,但尚未对排水管网系统及配套设施进行过系统性、针对性且较为客观的评估研究。通过建立污水管网系统运行效能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污水系统问题分析,其中包括雨污混接、外水入侵等,为制定合理的设施提效工程方案、后续管控提供依据。评估结果表明:上海市某区城区污水系统连接问题多,排水设施运行效能低,管网持续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外来水入侵较严重。结合评估结果提出了管网补测、缺陷修复等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中下游某城市南部污水系统为例,对污水系统外水入侵、高水位运行、进厂水质浓度低等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分片、分区、分阶段提质增效的思路,并给出降水位排查污水管网、市政管网系统整治、排水单元整治、污水管网优化运行等技术措施。先期实施的1#泵站片区通过上述措施,已挤出外水量约为12 708 m3/d,污水厂进水BOD5浓度由69.6 mg/L提升至78.3 mg/L,较整治前提升12.5%,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由61.6%提升至69.3%,基本实现了提质增效的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湛江市霞山污水管网工程干管约7.8 km长的顶管工程施工。针对老城区填海地层复杂的地质特点,通过预先在沉井外侧设置复合止水帷幕,解决了动水、承压水、流砂层夹硬夹层(铁质胶结物)这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沉井下沉问题;针对老城区工作井距离建筑物较近的问题,普通沉井无法施工的难点,提出了复合止水帷幕逆作井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排水管网维护中的高新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介绍了上海市排水管网管理和维护现状以及引进GIS技术后所开展的普查工作,重点介绍了目前应用于排水管网管理和维护中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即CCTV检测和声纳检测技术,并通过实例分析和数据对比,对长宁区排水管道建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多座桥梁基础病害的水下检测为背景,分别采用潜水检测、组合式水下摄像仪检测及水下机器人检测进行水下基础表观病害识别,三维激光扫描、水下声呐三维扫描、GPS结合水深仪进行桥墩基础冲刷状态与形态识别,考虑地理环境、水流速度、浑浊度、透明度等多种环境和水文参数对识别效果与效率的影响,对比不同水下识别方法的适用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组合式水下摄像检测仪、水下机器人及水下声呐三维扫描分别具有速度快、效率高与深水检测的优势,但对检测环境有一定要求,且操作较复杂;潜水检测对水质要求较低,但速度慢、检测费用高、潜水员人身安全威胁较大;三维激光扫描特别适用于枯水期基础暴露状态的冲刷识别;GPS结合水深仪技术具有实时性、全天候、精度高等优点,但冲刷识别效率不高,无法快速识别;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不同桥梁基础病害形式及测试环境进行水下识别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1.
排水管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部分管网开始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急需修复。老旧管网修复是污水提质增效、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一环,缺陷管网修复工艺的选择至关重要。现结合深圳市某片区202.77 km现状排水管道的检测成果,主要对结构性缺陷管网的两种修复方式开挖换管和非开挖修复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详细介绍了修复工艺选择中应考虑的各项因素,最后针对非开挖修复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介绍了测漏技术在发动机制造方面的应用,简述了测漏设备的基本组成,并且从工装夹具方面阐述了测漏设备的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影响检测精度的因素。对测漏技术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中央商务区排水系统为例,系统性地讨论了在受限空间下,泵站及调蓄池的合建方案以及管网的施工方案。通过合理布局优化建设空间,在泵站用地仅《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建议值60%左右的情况下完成了雨污水泵房的布置,并通过纵向空间的利用,进一步实现了泵站与初雨调蓄池的合建;同时,通过对比分析,采用盾构法作为合流干管的施工工艺,较传统顶管法在主干道路上减少了50%的施工井数量,减轻了对现状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20,(4)
郑万高铁彭溪河多线特大桥主桥为96m+200m+96m连续刚构梁拱组合体系桥,跨越三峡三期蓄水库区彭溪河,桥区最大水深46~78m,其10号和11号主墩均处于水域范围。承台和部分墩身淹没于水下,需采用钢吊箱围堰辅助结构施工。围堰施工受作业空间、水位大幅升降等各种不利因素限制,属桥梁施工的重难点工序,现针对该桥的关键施工技术展开了研究,可为业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东新台高速公路会司跨线桥14Z1桩为摩擦桩,设计桩径ф1.50m,桩长37.15m,经小应变动测检测怀疑存在明显缺陷,采用高压旋喷压浆技术进行补强加固,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雨污水管网养护过程中,清掏出的管网沉积污泥含有大量垃圾、泥砂及腐殖物,含水率高且臭味浓度高,传统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环保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需要,如何对管渠污泥进行经济而有效地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三亚雨污水管网运营维护中清淤污泥的处理及出路问题,对三亚排水管渠污泥进行了采样检测并分析其基本特性,采用预处理+回收利用联合处理,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解决了当地雨污水管道清淤污泥的出路难问题,可在其他类似处理工程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一座50+120+320+120+50m的斜拉桥为例,通过等效荷载法对其进行加载试验,测桥梁结构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本次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该斜拉桥在各工况下的挠度和位移校验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龚伦  仇文革  王立川  王希元 《隧道建设》2016,36(12):1507-1511
目前采用地质雷达等无损检测技术可快速、准确检测衬砌厚度和衬砌中钢筋数量等参数,并可有效判识衬砌背后空洞等缺陷沿隧道纵向和环向长度,但对这类缺陷的径向尺度因介电常数的差异、反射面的识别等原因而无法准确判识。依托西南地区某运营铁路隧道衬砌背后存在较大空洞的工程实际,结合现场钻孔调查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首次运用钻孔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运营铁路隧道衬砌背后空洞进行扫描,实现精确检测,得到衬砌背后空洞的三维形态和具体尺寸,检测成果可为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准确的数据,可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整治方案。提出的“物探+钻孔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实现衬砌背后空洞“粗中有细”的全面检测。  相似文献   

19.
张卿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156-157,169,M0017
污水管道修复技术目前在大量改造的老旧排水管道上广泛使用。以某管网工程新建污水管道修复更换为例,提出非开挖紫外线原位固化修复、支护开挖管道更换+非开挖局部管道修复、现状钢筋混凝土管内衬钢管加固修复、管道周边注浆加固+管道内裂缝修复四个方案,并对该四个方案进行比选,最终推荐采用非开挖内衬钢管加固修复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武汉古田桥为(48+57+110+252+110+57+48)m自锚式悬索桥。加劲梁全长682m,采用混合梁结构形式,中跨252m及边跨93.5m范围为钢-混组合梁,其余2×(48+57+16.5)m范围为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塔采用格构式钢-混组合结构门式塔,南、北岸塔高分别为69.624m和64.624m。主缆采用预制平行钢丝索股法形成。墩身采用双柱门式墩或独柱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及混凝土矩形承台。钢-混组合加劲梁架设阶段,将钢梁大跨度顶推跨越通航水域,混凝土桥面板后期结合以使其具有较好的耐久性;格构式钢-混组合桥塔在降低现场吊装难度的同时,还解决了主鞍座处集中力过大的难题;采用"先缆后梁法"结构体系转换技术,利用主缆承载力架设组合梁的混凝土桥面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