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菌群分布状况,及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减少CRI、CRB的发病率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300根中心静脉导管共培养出35例病原菌,CRI发生率11.7%;CRB5例,发生率1.7%。病原菌菌群分布为:革兰阳性球菌占54.3%,革兰阴性杆菌占34.3%,真菌占11.4%。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色念珠菌。CRI、CRB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疾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松  易金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8):1082-1084,1091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以及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降低CRI、CRB的发病率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300例中,发生CRI35例(11.7%),CRB5例(1.7%)。病原菌菌群分布:革兰阳性球菌19例(54.3%),革兰阴性杆菌12例(34.3%)。真菌占4例(11.4%)。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色念珠菌。CRI、CRB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在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CRI的危险因素,为降低CRI、CRB的发病率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ICU中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300例中35例(11.7%)发生CRI,CRB 5例(1.7%).病原菌菌群分布:革兰阳性球菌占54.3%,革兰阴性杆菌占34.3%,真菌占11.4%.前5位致病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茵、白色念珠菌.CRI、CRB的 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结论 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梁莉  黄云剑  梁艳  杜贞芬 《重庆医学》2007,36(5):428-429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jgular catheter,JC)与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femoral catheter,FC)发生并发症,尤其导管源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bacteremia,CRB)的情况.方法 经颈内静脉穿刺组(JC组,n=66)、经股静脉穿刺 (FC组,n=35).观察两组患者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结果 早期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血肿形成和穿入动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并发症主要为CRB,两组CRB发生率各为27%、48%,相差有统计学意义,P<0.001.JC、FC组28d生存率各为77.2%、51.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金葡萄菌感染是CRB最常见感染细菌.结论 JC操作方法简单,CRB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可作为临床上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危重患者静脉给药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临床工具.但血管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如血管受损、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等,其中以导管相关性感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近20 年来,由于引进了各种高质量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ns,CVC),保证了导管的通畅性及使用寿命,使长期的中心静脉通路变得安全、可靠[1],在临床中已被广泛应用于输液、给药、术中监护、中心静脉压测定和静脉营养.然而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是令临床医师感到棘手的严重并发症.笔者对2007年1月-2008年3月进行导管培养的152例CRI进行分析,探讨CRI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立平 《海南医学》2012,23(7):146-147
目的评价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中的作用。方法将248例在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随机分成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组(对照组120例)和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组(抗感染组128例),观察两组CRI的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抗感染组的CR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3%vs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I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色念珠菌,但两组患者CRI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降低ICU患者CR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黄敏  李铭  乔梁  朱义朗 《安徽医学》2012,33(1):99-101
目的对肝衰竭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359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患者的监测资料,比较各项监测参数。结果本组有32例肝衰竭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8.91%。导管相关性感染5项相关因素中,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穿刺局部渗血或皮下血肿、治疗次数是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时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高危因素。32例CRI中共检出35株病原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5株,占46.86%;肠球菌5株,占15.63%;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占12.50%。结论适时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重视导管接头的护理,改进高温季节换药方法,由专职人员进行穿刺操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局部渗血,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培养专职护理人员进行全程导管护理,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冯梅  唐梦琳 《四川医学》2019,40(3):315-318
目的 探讨多维度管理在降低先心病患儿术后留治ICU期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至12月684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维护,选择2017年1至12月的667例留置CVC患者作为实验组,实施多维度管理,比较实施前后CVC留置时间、CLABSI发生率、ICU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实施多维度管理模式后,CLABSI发生率由10. 2‰降低至1. 4‰,CVC的平均留置时间由4. 41天降低至4. 0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多维度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CVC的平均留置时间,降低CLA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153-156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PICU对CVC导管相关性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患者150例,依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均使用常规手段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护理,研究组的患者则应用集束干预策略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记录研究期间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及护理结果情况,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清TNF-α、IL-6、IL-1β和IL-8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CRBSI发生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应用集束干预策略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对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极为有利,有效缩短了置管时间与住院时间,可以对其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7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Power PICC组)和对照组(CVC组)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1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每1 000个导管日穿刺点红肿、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Power PIC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6%,CVC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Power PICC组13.12‰,CVC组5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ower PICC组留置最长时间365 d,平均留置时间172.11±67.70,CVC组31.68±1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中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能够满足补液、多通路用药、血流动动力学监测,加压输液等,但Power PICC较CVC留置时间长,感染发生率低,同时对长期的后续治疗提供了良好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中的作用.方法 将248例在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随机分成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组(对照组120例)和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组(抗感染组128例),观察两组CRI的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 抗感染组的CR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3%vs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I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色念珠菌,但两组患者CRI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降低ICU患者CR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血液净化期间不同方式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病原学以及预后。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API细菌鉴定试验条及配套软件对129例次不同方式中心静脉留置管共29例次导管相关性感染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分析其预后。结果:确诊为29例次导管相关性感染,确定29株病原菌,菌种绝大多数为表皮葡萄球菌(51.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0.8%),其中以临时性股静脉留置管发生率最高(13.8/1000d导管留置日),其次为临时性颈内静脉留置管(1.5/1000d导管留置日)。而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管最低(1.1/1000d导管留置日)。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是中心静脉留置管常见的并发症,合理选择不同部位、不同方式的留置导管、抗生素.抗凝剂封管技术等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得力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何联义  徐瑾  赵奇胜  宁燕虹  赵志权 《广西医学》2012,34(10):1384-1385
目的 观察抗生素封管对血液透析致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治疗效果.方法 25例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继发CRI患者,均使用有效抗生素+肝素混合液封管.结果 25例患者中,治愈21例(84.0%),反复感染2例,给予拔管改为直穿并继续静脉抗感染后治愈;2例动静脉内瘘建立后改为动静脉内瘘继续透析,并给予抗感染后治愈.导管留置时间为(7.9±6.2)个月.结论 肝素加抗生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并发的CRI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宋逸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169-317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感染在ICU的发生率、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ICU所有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9例样本中培养阳性50例,总体相关性感染率为22.8%,且不同穿刺部位的感染率有所不同,但颈内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有显著性差异。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病原菌中阳性球菌占40%,阴性杆菌占42%,真菌占16%,阳性杆菌占2%。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导管留置时间、留置位置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静脉导管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9月—2017年4月该院收治的264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静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132例)和对照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132例),记录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统计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对比观察两组置管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变化.结果 实验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286.7±43.1)d,导管相关性感染率3.03%,置管7 d CRP(7.0±0.6)mg/L,IL-6(12.5±0.8)pg/mL,PCT(3.3±0.5)μg/L,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效果的更好,患者炎症反应低,导管留置时间更长,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RICU中心静脉内导管相关感染(CRI)的发病情况。方法:调查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老年RICU住院的56例患者118例次的中心静脉置管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发生CRI24例次,CRI发生率为19.6%。且CRI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插管次数、插管时间及插管部位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老年RICU病房,在留置导管时,应尽量缩短导管的置入时间及次数,定期更换导管或选择新的部位重新置管,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以降低CR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CLB)及检查表,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有效性。方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6月应用CLB及检查表的57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观察组,2011年11月—2012年6月未应用CLB及检查表的53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RI发生率。结果观察组CRI发生率为2.199/1 000导管日,对照组为10.008/1 000导管日,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522,P<0.05)。其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3.079/1 000导管日;定植菌感染率观察组为2.199/1 000导管日,对照组为6.928/1 000导管日,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82,P<0.05)。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26,P<0.05)。结论 CLB及检查表能有效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CRI的发生,同时可以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CU患者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由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本院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8例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包括严格手卫生,置管时提供最大的无菌屏障,洗必泰消毒皮肤,选择最佳置管位置及每日评估是否需要保留导管。观察CRBSI发生率及菌株分布情况和住ICU时间。取本科2009年1月至2008年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0例作为对照。采用t检验和)c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集束化干预组CRBSI发生5例,发生率为5.2例/1000导管留置日。对照组CRBSI发生13例,发生率为14.2例/1000导管留置日,两组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7,P〈0.05)。集束化干预组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9.0±4.5)dVS(14.8±6.6)d,t=2.15,P〈0.051.结论集柬化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