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TPO组和IL-11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TPO组给予rhTPO:15 000 U皮下注射,一次/d,共7 d;IL-11组给予rhIL-11:1.5 mg皮下注射,1次/d,共7d;观察第1、3、5、7天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指标、出血、血制品输注、药物不良反应、住ICU时间及28d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5、7天TPO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O组血小板悬液、血浆、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明显少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O组住ICU时间及28d病死率低于IL-11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够促进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临床效果优于白介素-11,并能减少血制品输注,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李婧  陈丹  杨颖  徐朱俊  程杰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350-3351
目的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11-2011.11收入我院的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4例,随机分为TPO治疗组(18例)和IL-11治疗组(16例),分别皮下注射rhTPO(15000u/d)和rhIL-11(3mg/d),监测血小板生长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rhTPO治疗组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与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以上所需时间均较rhIL-11治疗组明显缩短,统计学差异显著,分别为P<0.01与P<0.05。rhIL-11治疗组有1例患者化疗后需要输入外源性血小板,rhTPO治疗组无患者需要输注血小板。与rhIL-11相比,rhTPO较少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好。结论与rhIL-11相比,rhTPO能更有效地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特比澳)治疗实体瘤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为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至II度及以下者给予特比澳治疗.选择同期未使用特比澳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者作为平行对照.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7例.结果 总体疗效及分层分析,PLT回升幅度及血小板输注人次,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特比澳)可以有效治疗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耐受性较好,可以作为恶性肿瘤化疗时有效的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及对白介素-10(IL-10)、IL-17及干扰素-γ(IFN-γ)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50)和rhTPO组(n=50),选取同期健康孕妇50例为对照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rhTPO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疗效和分娩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IL-10、IL-17、IFN-γ、血小板计数及血常规。结果:治疗后rhTPO组血小板数高于常规组(P0.05),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计数无变化(P0.05);IFN-γ、IL-17、PF4水平低于常规组,IL-10、TPO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3组阴道分娩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能提高血小板水平,改善患者症状,效果更优,安全性较高,母婴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9,(3):311-312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分别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IT)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1例。A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RIT治疗, B组采用rhTPO联合小剂量RIT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PLT、凝血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的PLT水平、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组(P <0.05)。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hTPO联合小剂量RIT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片联合小剂量RI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均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情况予以对症治疗,观察组于分娩术前予以血小板输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血常规与凝血功能指标和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剖宫产、早产、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输注血小板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优化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脓毒症感染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指数与血小板计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114例,参照相关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59例与非脓毒症组55例,抽取同期于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6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全部入组者均接受一般资料调查、中性粒细胞指数检测及血小板计数检测,对比三组受检者中性粒细胞指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比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一般情况,观察重度烧伤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分级情况,分别于脓毒症确诊时、治疗1 d时、治疗3 d时、治疗7 d时检测并对比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指数与血小板计数表达。结果脓毒症组手术次数、住院天数与烧伤面积分别为(3.31±0.46)次、(50.12±21.24)d、(57.01±14.51)%均多(大)于非脓毒症组(P<0.001);脓毒症组中性粒细胞CD_(64)~+/CD_(163)~-指数为(4.01±1.69)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01),非脓毒症组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水平最高,后依次为非脓毒症组、脓毒症组(P<0.05);114例重度烧伤患者中以中度血小板减少检出率最高;脓毒症组血小板减少症检出情况较非脓毒症组严重(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指数呈递减趋势,血小板计数呈递增趋势,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烧伤后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指数呈高表达,血小板计数呈低表达,随着治疗的开展各指标水平逐渐恢复正常,可考虑将其用于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病程发展与疗效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7,(5):593-59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及凝血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制品输注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63例DIC患者,分为研究组(采用血栓弹力图,33例)和对照组(采用凝血指标,30例)。比较两组患者24 h血制品输注量、肝素使用率、DIC临床症状改善率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的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肝素使用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DIC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凝血指标比较,血栓弹力图在DIC患者血制品输注中的指导更准确,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9,(11):1703-170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4月—2019年1月入住医院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0例为观察组,按照血小板水平分成甲乙两个亚组,甲组:血小板<50×10~9/L,乙组:血小板(50~99)×10~9/L,两组患者各25例;同时设置同一阶段接受诊治的5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对入组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各组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观察组血小板为(53. 09±24. 62)×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 55±39. 26)×10~9/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甲组血小板为(29. 47±15. 63)×10~9/L,凝血时间R为(8. 12±2. 49) min,最大振幅MA为(55. 05±7. 86) mm,凝血综合指数CI为(1. 08±0. 85) mmol/L,与乙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血栓弹力图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凝血功能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明显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联合组使用rhTPO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治疗15 d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小板、抗GPIb/Ⅲa抗体、抗GPIb/IX抗体、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1年后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GPIb/Ⅲa抗体与抗GPIb/IX抗体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联合组有13例患儿复发,复发率为32.50%;对照组有25例患儿复发,复发率为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TPO联合小剂量激素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有较低的复发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7,(7):1070-1072
目的探讨血小板配型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时的作用,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选取我市某医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6年04月收治的1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随机法选取ABO的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根据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的结果选择与配型相符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采用固相凝集法对两组患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记录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及血小板输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83%(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1.03±2.89),对照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0.38±2.7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3.05±2.14),对照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2.89±2.1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阳性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阴性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有效率(P<0.05);两组患者阴性CCI值均明显高于阳性,且观察组阳性C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阳性CCI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可有效提高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新鲜、冰冻两种类型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30倒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A组),另外3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B组),并于输注前检测及输注后24h检测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分别为(27.67±18.27)×109/L、(25.34±23.6)×109/L,输注后分别为(75.73±62.53)×109/L、(55.42±42.33)×109/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MPV输注前后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出血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单哲  周丽  范江砂  任敏 《智慧健康》2024,(3):175-179+183
目的 评估艾曲泊帕联合不同用药方案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入排标准,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血液内科收治的73例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艾曲泊帕的患者为对照组19例,接受艾曲泊帕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患者39例,接受艾曲泊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的患者15例。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的血小板显著升高,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艾曲泊帕联合地塞米松组和艾曲泊帕联合rhTPO组的PLT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T和APT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4%(9/19),艾曲泊帕联合地塞米松组总有效率为89.7%(35/39),艾曲泊帕联合rhTPO组总有效率为73.3%(11/1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艾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感染患者的凝血障碍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准确判断病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80例急性感染患者,根据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分为单纯感染组(29例)、脓毒症组(31例)、重度脓毒症组(20例);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重度脓毒症组的病死率为40.0%,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脓毒症组的6.9%、12.9%(P<0.05);与单纯感染组、脓毒症组比较,重度脓毒症组的SOFA得分明显增高至(8.79±3.14)分(P<0.05);D-二聚体明显增高至(5201±1123)μg/L(P<0.05);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至(133.0±70.33)×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均有增长趋势但不明显;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性感染患者的凝血障碍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检测凝血功能对判断患者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机采血小板-80℃冰冻保存9个月的活化情况并观察抢救急性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测定20份低温保存血小板的CD62p和CD41表达量与pH值变化与冰冻前血小板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并观察126例急性出血、渗血患者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止血情况。结果冰冻前、后CD41平均荧光强度和CD62p阳性率(%)及pH值分别为(24.36±10.03)、(26.53±10.78);(6.43±0.10)、(6.62±0.11)(6.62±0.09)、(6.86±0.08)。P值﹥0.05,冰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例急性出血、渗血患者,经1-4个治疗量的冰冻机采血小板输注后,止血有效率90.5%。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80℃保存9个月,活化情况无明显改变,在治疗急性出血、渗血患者时,具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良好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感染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白血病患者120例分为未感染组、普通感染组与脓毒症组。对以上3组的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普通感染组及脓毒症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CD64阳性率、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抗凝血酶Ⅲ(AT-Ⅲ)及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显著低于未感染组;且随着感染程度加重,变化趋势愈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血液细菌性感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脓毒血症患者的感染炎症水平、并发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均显著高于非脓毒血症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过滤白细胞前、后白细胞与血小板数量变化,观察血小板治疗性输注的效果。方法对315份供者机采血小板使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前、后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与294份未过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进行输注疗效评价。结果机采血小板过滤白细胞后血小板回收率为(93.61±2.40)%,白细胞去除率为(99.84±0.16)%,白细胞残存量低于5×106;观察组(过滤白细胞组)与对照组(未过滤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8.57%和26.8%,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机采血小板使用白胞滤器滤除白细胞效果明显,减少长期输注血小板患者的HLA同种免疫,有效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8.
贾春媛  张楠  庞桂芝  张趁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3967-3968,3971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66例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通过ELISA法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评价其临床输注效果。[结果]6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CCI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4.35±9.21和103.29±76.20;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3.3%;108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4次(28例),阳性率为31.5%(34/108),其中HLA抗体19次,HPA抗体3次,HLA+HPA抗体12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无效输注率(76.5%或26/34)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的无效输注率(13.5%或10/74)。[结论]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有利于临床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医院败血症患者利奈唑胺使用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患者肾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合理指导临床医师对利奈唑胺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2012年3年间采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败血症患者152例发生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对所有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患者的肾功能结果进行分析,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败血症患者共15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58例,占38.2%,其中13例出现明显血小板减少;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共38例,发生率为65.5%,而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为23例,发生率为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P<0.05);此外血小板明显减少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为12例,发生率高达92.3%;38例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值为(74±43)×109/L,而20例肾功能正常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值为(25±1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在败血症患者中发生比例较高,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期间应严格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及患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血小板纠正指数(CCI)分为有效组(62例)和无效组(29例),分别收集2组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的各项血小板参数,以及输注后5 d的血小板计数,对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前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24 h,有效组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输注后5 d血小板计数升高到正常范围的比例高于无效组,且血小板升高的患者输注后24 h的MPV、PDW高于输注前。结论血小板参数尤其是MPV和PDW的变化情况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预后判断有显著相关性,血小板参数可为临床制定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