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直型安全留置针改良操作流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使用直型安全留置针静脉穿刺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德国贝朗公司培训的操作流程,套管进入血管后,操作者左手用"V"形加压法,即中指按压套管尖端血管,食指固定针梗,同时右手拔出针芯,连接已排气的延长管及输液器.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操作流程,套管进入血管后,不使用"V"形加压法按压套管尖端血管,而采用操作者将患者前臂抬高约60°,同时左手稍固定针梗,右手拔出针芯,观察外套管中的血液即将到达管口时,连接已排气的延长管及输液器.结果 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血液回流污染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直型安全留置针的改良操作流程可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静脉穿刺的痛苦,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备齐用物,包括静脉留置针(18#或20#),连接1次性输液器,并排尽空气备用。选择好静脉,结扎止血带,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固定穿刺点远端的皮肤使静脉固定。右手持针翼和针柄,针头斜面向上,沿静脉方向潜入血管内。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0.2cm,松止血带,右手持针顺血管方向将套管置入,同时左手持针柄缓慢往外退针芯,当针芯退出剩0.2cm时,左手中指压住穿刺点近心端血管,食指、拇指固定针栓,右手将针芯完全退出并迅速衔接输液装置。用胶布妥善固定留置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浅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最佳方法,提高置管的成功率.方法 抽取120例需穿刺浅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组(实验组)和B组(对照组).A组采用常规穿刺,见回血后,放低角度,再进针1~2 mm,把针翼旋向左侧,使针尖斜面向下,左手固定针翼,右手持Y型延长管座将外套管送入血管.B组按常规穿刺,见回血后,放低角度,再进针1~2 mm,直接由右手固定针翼,左手持延长管座外套管送入血管.比较2种不同操作方法对置管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A组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结论 与对照组操作方法相比较,实验组操作方法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在使用静脉套管针穿刺时 ,穿刺完毕 ,在拔出套管针针芯 ,连接输液器至套管针上时 ,有时会有静脉血顺套管针外漏至体表及床单上。在临床反复操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 :在穿刺后 ,向静脉内送入套管 ,先将套管针针芯不完全拔出 ,此时静脉内套管前端与针芯前端还相距一段距离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和无名指稍用力按压套管针的前端 ,使血管内的套管针前端处于闭合状态 ,静脉内的血液不能继续回血入套管针 ,此时左手迅速拔出套管针的针芯 ,在右手拇指和食指的帮助下 ,去掉输液器的针头 ,将输液器连接在套管针上。最后 ,用胶布固定稳妥。此种方法可以有效…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用贝朗套管针穿刺时血液不外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艳 《护理研究》2010,24(1):29-29
套管针在临床护理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套管针的型号与品牌也很多。现介绍一种使用贝朗套管针穿刺过程中避免血液一并溢出的预防手法。按照贝朗套管针穿刺指导进行操作时,有时会出现虽然按压了穿刺血管,但抽出针芯的同时还是有血液随之溢出,此现象会一时让人手足无措,并污染穿刺部位。为此,我在使用贝朗安全留置针过程中对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6.
静脉留置针穿刺是临床常见操作,穿刺过程中向外抽针芯同时要将外套管完全送入静脉内,传统手法是左手拇指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针柄,将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5°角直剌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至10°左右,顺静脉走向将留置针推进0.3cm~0.5cm,左手将针芯抽出0.5cm~1.0cm。右手将外套管慢慢向前移动,全部送入静脉内。操作中由于绷紧皮肤的左手松开,向前送外套管时皮肤容易发生皱褶影响进针,常常需要另一人帮助绷紧皮肤,并容易造成操作失败。改进方法:在整个穿刺过程中左手始终绷紧皮肤,右手食指与拇指同时用力,食指向外抽针芯的同时拇指向内送外套管,由于皮肤始终处于紧绷状态,静脉固定,因此整个操作过程顺利,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赵红梅 《全科护理》2009,7(24):2192-2193
[目的]对老年病人两种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临床比较,寻找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适合方法。[方法]将168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左手拇指按压在穿刺点下方3cm的穿刺血管上稍向下绷紧皮肤,进针角度30°~40°.从血管上方直刺静脉,留置针穿刺见回血后压低角度以左手固定针芯,右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留置针穿刺以左手绷紧皮肤,15°~30°进针,直剌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将穿刺针送入少许,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7.6%,对照组为77.9%,经X2检验,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病人采用观察组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护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密闭式外周留置针和开放式外周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需静脉输液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密闭式Y型留置针,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式留置针,两组患者均采用24G、0.7mm×19mm规格的留置针、6mm×7mm透明敷贴固定、连接输液器均为精密输液器。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液回流污染率、留置针留置时间、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密闭式Y型留置针在穿刺成功率、血液回流污染率上明显优于开放式留置针(P<0.05,P<0.01),在留置时间上也长于开放式留置针(P<0.01),在感染静脉炎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外周静脉置管输液时,使用密闭式留置针比开放式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脱针/渗漏少、不误伤操作者,更适合临床尤其是住院患者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左手食指送管方法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内科病房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患者1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00例,对照组98例.研究组穿刺时采用左手食指送管,左手拇指始终绷住皮肤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 研究组置管成功率99.0%,对照组置管成功率89.8%,研究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左手食指送管方法明显提高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提高抢救时建立静脉通路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素玲  李军  石天奇  李柏新  罗明民 《护理研究》2013,27(12):1102-1103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抢救危重病人、静脉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静脉留置针不受体位及活动影响,只要病情需要,可随时选择静脉留置.在临床普遍使用的套管针的型号与品牌很多,我院急诊科使用的是贝朗防针刺安全型套管针,但现已使用贝朗安全型套管针两年,按照贝朗套管针穿刺指导进行操作时有时仍会出现虽然按压了穿刺血管,但抽出针芯的同时还是会有血液随之溢出污染穿刺部位,从而增加了护士工作量及职业风险[1],增加病人心理负担和恐惧感,并且降低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为此,笔者对贝朗安全型套管针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为使用此套管针的同行提供一种简便有效地避免套管针穿刺成功后退针时血液溢出造成污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02年以来,我院在肺心病患者输液中应用静脉留置套管针,减少了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0例,留置时间7d以上者50例,3~6d者300例,1~2d者40例,穿刺失败者10例。2方法我院使用的是Y型针,其针芯与留置针帽分别在两端。按常规浅静脉穿刺法,操作中见回血后再向前进1~2mm,左手固定留置套管针梗,右手拔出针芯,同时左手向静脉内推送留置套管,见回血通畅,松开止血带推注医用注射液,通畅后固定,拆开输液器,连接输液管与头皮针处。3护理3.1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顾虑,做好细致的解释工作,说明静脉留置针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工作中,凡需连续输液数天,静脉穿刺困难,病情危重,不合作等病人,为避免反复穿刺,均可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操作简单,内置柔软套管,软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留置针的使用减少了因反复穿刺对病人造成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病人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1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常规方法选择静脉,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范围为5cm×7cm),严格无菌操作,连接静脉输液管,扎好止血带右手持针,以30度进针,见回血后,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持针芯退出0.5cm,再缓慢将针全部送入血管,松止血带,缓慢打开调节器,…  相似文献   

13.
刘营  虞优娜  韩微 《护理学报》2013,(15):63-64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的最佳抓握方法,提高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方法将280例穿刺时好挣扎、穿刺肢体出汗不易抓握的患儿按留置针穿刺先后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静脉穿刺时左手直接握住患儿手指,右手进针,见回血再进针1~2 mm,而后送外套管,拔针芯固定;观察组在留置针穿刺时先将单层擦手纸巾对折成三角形,将倒三角形纸巾置患儿手指上,操作者左手握住纸巾及患儿手指固定,右手进针,其余方法同对照组。结果两组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对穿刺困难,穿刺时不配合的患儿,单层擦手纸巾包裹穿刺肢体能明显提高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病人两种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临床比较,寻找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适合方法.[方法]将168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左手拇指按压在穿刺点下方3 cm的穿刺血管上稍向下绷紧皮肤,进针角度30°~40°,从血管上方直刺静脉,留置针穿刺见回血后压低角度以左手固定针芯,右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留置针穿刺以左手绷紧皮肤,15°~30°进针,直刺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将穿刺针送入少许,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7.6%,对照组为77.9%,经X2检验,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病人采用观察组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护血管.  相似文献   

15.
江春华 《全科护理》2010,8(31):2865-2866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手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80例静脉留置针穿刺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9例采用传统的送管法,观察组91例采用改良送管法(左手固定患儿穿刺部位,进针回血后用左手大拇指送管)。比较两组病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7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采用改良送管法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优于传统送管法。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9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1—2mm,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送导管的双手送管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确定留置针前端在血管内,右手边送套管边退针芯的单手送管法。结果: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单手送管法可以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儿科患儿年龄小、血管细、好动、怕打针的特点,介绍一种改良留置针送管的方法,以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方法:在传统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家长协助约束,护士左手固定患儿穿刺侧肢体,右手送管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置管.结果:采用改良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提高了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结论:采用单手送管的方法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增加静脉输液部位选择的余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现将几种送软管的方法介绍如下。直接送管法:选择好血管,常规消毒皮肤,穿刺者手持静脉留置针,另一手绷紧皮肤,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方向进针0.2cm左右,右手固定针芯,左手将套管全部推入静脉,再用左手食指压迫套管尖端处静脉,右手拔除针芯。渐进送管法:选择好血管,按上法进针后,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方向进0.1~0.2cm,左手食指与拇指固定套管,右手拔出针芯少许,再沿血管方向进针0.1~0.2cm,如此反复进行,至套管全部送入后拔出针芯,应用此法软管…  相似文献   

19.
在充盈不佳血管中止血带对套管针穿刺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对76 例接受套管针输液、外周静脉充盈不佳的患者进行了止血带影响套管针穿刺一针见血率与送管成功率的研究。观察组35 例采用分次扎止血带穿刺和送管后松止血带,与对照组41 例传统方法一次扎止血带穿刺和送管前松止血带进行了对照比较,结果表明:2 组扎止血带法穿刺一针见血率相差显著( P<0 .05) ;2 组松止血带法送管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 P<0 .01)。说明利用套管针在静脉充盈不佳血管穿刺时,行分次扎止血带和送管后松止血带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充盈不佳的休克病人止血带对留置针穿刺"一针见血"率与送管成功率的研究.[方法]将120例接受留置针输液的休克病人分成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分次扎止血带穿刺,与对照组用传统方法一次扎止血带穿刺和送管前后松止血带进行了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前后松止血带法送管成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留置针在静脉充盈不佳血管穿刺时,行分次扎止血带和送管后松止血带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