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的波形规律性.方法 选择符合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30例,置管操作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完成.PICC导丝外接心电导线,通过转换器转接监护仪的左腋中线与左肋下缘连接处电极,在推进PICC导管时,记录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A点)、头臂静脉(B点)、上腔静脉上段(C1点)、中段(C2点)、下段(C3点)和右心房入口(D点)、右心房内(E点)7个标志点的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和导管插入深度,并与置管前常规体表心电图(O点)作对照.结果 O、A、B、C1、C2、C3、D、E各点P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ICC导管尖端分别位于A、B、C1、C2、C3、D、E点时导管插入平均深度为41.2 cm、43.1 cm、45.0 cm、48.3 cm、51.0 cm、53.4 cm、56.6 cm.结论 新型静脉内心电图法引导PICC置管时出现特征性的宽大负向P波与Q波呈"W"波形,标志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下段,是PICC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2.
秦伟伟 《全科护理》2016,(33):3532-3533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输液工具,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推荐PICC头端应位于病人的上腔静脉内,理想位置是上腔静脉的中下1/3、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处上方3cm~4cm。要有效地发挥PICC导管的作用,PICC尖端位置至关重要,不正确的导管位置,若未能及时发现,会延误病人的治疗,甚至会引起血栓形成、导管移位、静脉炎、心律失常甚至心包填塞等严重  相似文献   

3.
张丹  王燕  张琴 《全科护理》2022,20(12):1637-1639
对X线片、腔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尖端位置方法的优缺点、准确率、并发症及操作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儿PICC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盐水电极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科进行化疗的共17例病人实施盐水电极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定位.结果 本组17例病人中,最初10例进行了穿刺后的X线胸片对照确认,显示10例均获得成功.17例病人无一出现因PICC失败而导致的血栓、静脉炎等副作用.结论 盐水电极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定位技术操作简单,既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又让病人免受放射线损害,同时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PICC体表定位方法,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技术方法及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导管尖端最适宜位置存在争议,导管尖端位置与新生儿体位、手臂姿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新生儿身长体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医务人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PICC 体表定位方法,PICC 导管尖端定位的技术方法及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导管尖端最适宜位置存在争议,导管尖端位置与新生儿体位、手臂姿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新生儿身长体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医务人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总结6例通过观察静脉内心电图P波及QRS波群振幅比值变化提高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静脉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对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静脉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结合特殊案例文献学习获得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心电图的形态变化特征,总结出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PICC导管尖端心电图定位的规律,并运用于4例患儿,通过胸部X线摄片、B超或CT评价及验证导管尖端是否到达理想位置,并进一步精确定位规律。4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静脉PICC导管尖端位于左上腔静脉中下1/3内的比率为100%,顺利完成静脉输液治疗,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中心房颤动波(f波)的变化对心房颤动患者PICC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合并心房颤动且需行PICC置管的221例患者,在PICC置管过程中行腔内心电图,通过观察f波平均波幅的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行胸部X线摄片定位,分析f波平均波幅改变与导管尖端位置的关联性.结果 203例患者出现f波...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电图( EKG)辅助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我院2015年1月~9月采用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1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PICC导管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对策与干预方法。统计干预措施实施后(2015年9月~2016年5月)采用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205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脱出及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满意度,并与干预措施实施前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异位、脱出及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7%、2.44%、1.46%,对照组分别为4.08%、6.63%、5.1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34.8±3.79)分,对照组为(25.1±2.69)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t=12.307, 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7.44%(199/205),对照组为92.86%(182/19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生原因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导管异位、脱出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总结127例新生儿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尖端位置,比较与胸部X线定位法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127例经上肢静脉通路或颞浅静脉通路穿刺置管的新生儿,置管后采取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phy,IC-ECG)定位技术,通过观察特异性P波振幅与胸部X线定位法共同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结果 127例新生儿中111例在IC-ECG下能够见到特异性P波(P波波幅增宽),其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第5~7胸椎;16例IC-ECG下无特异性P波,16例中6例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第5~7胸椎,其余10例发生导管异位;IC-ECG与胸部X线定位的一致性为87.4%。结论 IC-ECG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方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观察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的应用效果,并针对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20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植入PICC,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以此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通过X线片验证结果,并分析不能顺利引出特征性P波的原因。[结果]197例病人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显示特征性P波,其中23例经原因分析和处理后显示;3例始终无特征性P波显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特征性P波与X线定位法相比,判断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100%。影响心电图特征性P波显示的原因主要是心电示波不清、导管异位、送管过快。[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够有效指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排除不能显示特征性P波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中心静脉导管尖端追踪及定位辅助装置即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sherlock 3CG tip confirmation system)与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3月至5月在本院住院采用腔内心电图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6月至8月在本院住院采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的差异及误入动脉、损伤神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7.62%(41/42)和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97.62%(41/42)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5.71%(36/42)和69.05%(29/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56、13.915,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发生误入动脉、损伤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可提高PICC尖端定位...  相似文献   

15.
从不同人群PICC体外测量方法、PICC尖端理想位置、PICC尖端定位方法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由于各种改良方法中PICC尖端位置不统一无法比较其准确性,尖端导航结合心房内心电定位将成为PICC尖端定位的金标准,现阶段在我国采用超声检查来排除导管尖端位于颈内静脉,置管后行胸部X线正位片拍摄也是一种简单、可行性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7~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0例,根据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外周静脉组和颈外静脉组,每组各30例。导管尖端位置和方向的确定依据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记录置管到位率及长度。导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ECG引导的两组PICC置管到位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段的置入长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ECGⅡ导联P波的变化可以引导PICC尖端位置的定位,指导术中置管方向,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安全性,且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时,可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7.
总结上腔静脉电位指导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中的经验。该技术利用实时观测静脉内P-QRS波形的动态变化,利用检测到的不同部位特征性电位形态来判断静脉导管尖端位置。110例患者成功置管,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准确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无需二次调整导管尖端位置。  相似文献   

18.
刘胤佃  何金爱  宋燕伶 《护理研究》2017,(12):4646-4652
[目的]评价腔内心电图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ence Direct、EBSC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对结局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先后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与X线胸片定位法,两种方法在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36,3.35),P=0.87];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81.3%(n=1 294),使用体外测量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67.6%(n=1 1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14,95%CI(2.10,8.17),P<0.000 1];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异位率为4.4%(n=122),使用体外测量法为13.6%(n=3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16,0.37),P<0.000 01]。[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位的准确性方面能达到X线胸片定位法的效果,能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降低导管尖端异位率。建议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特征性P波病人可考虑免除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符合PICC置管要求的新生儿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将0.9%氯化钠溶液作为探测电极,拾取PICC穿刺的新生儿心腔内心电信号,根据心腔内心电图P波的特征性变化来实时定位导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并用胸片结果评价定位效果。结果对照组一次到位率为85.0%、穿刺点出血(1.87±1.7)ml,观察组一次到位率为95.0%、穿刺点出血(1.20±1.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精确性为87.5%。结论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指导新生儿非导丝PICC导管尖端运行方向,该技术安全性高、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简易心电连接器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30例病人使用简易心电连接器,采取静脉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简易心电连接器在30例PICC置管病人中,在即将进入右心房全部显示高峰P波,有效帮助置管护士判断PICC尖端位置。[结论]通过心电图Ⅱ导联P波变化可以判断PICC尖端位置,简易心电连接器可以有效地帮助护士在置管过程中确定导管尖端位置,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