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土家情歌中女性的婚恋观及其美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山高林密,河水碧绿,溪涧清澈,气候温和的环境中,古老的历史、秀美的山水孕育了独特的土家文化,其中就包括一枝散发着乡土芬芳的奇葩——土家情歌。土家情歌在土家民歌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它是土家儿女思想感情的真实表达,是对爱的讴歌,对情的释放,集中反映了土家  相似文献   

2.
土家人与歌     
土家族人爱唱歌,逢人便唱,每事必歌。土家人唱着歌比拟自己的歌唱生活: 土家生来爱唱歌,/歌子好比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唱得一只牛耳朵。 土家人一生与歌相伴。谁家新生小儿,众亲友“打十朝”祝酒贺新生,歌声伴随他走上人生之路。妈妈唱摇篮曲;外婆教唱儿歌。自个儿学的词语能连成句子了,差不多就用歌词表达意思。十二三  相似文献   

3.
土家织锦"老鼠嫁女"图纹蕴寓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土家人对鼠神的崇拜,寄寓着土家人多子多孙、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也折射出土家人避鼠除害,希望人寿年丰的功利追求。同时,对于聪明灵巧的土家族姑娘而言,编织"老鼠嫁女"的图纹还是一种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美满的理想寄托。  相似文献   

4.
正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和征战场面。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团圆联欢,土家族人都要跳摆手舞。在土家人聚居的村寨,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摆手舞历史悠久。清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相似文献   

5.
湘西是土家、苗族聚居地区,湘西民歌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珍品,它章句简朴,曲调优美,托物言理,情理交融,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彩。许多专家多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研究其价值,本文拟以情歌为主,兼顾生活、时政歌,就其哲学思想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6.
鄂西山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位于鄂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河东乡的舍米湖村,是摆手舞的发祥地,被誉为"摆手之乡"。"舍米湖"由土家语音译,意思是美丽的小山坡。2013年农历新年期间,记者有机会到鄂西土家村落舍米湖和与之毗邻的湘西龙山县,对土家族文化有了亲身体感,尤其是对土家人的热情好客、豪爽直率、能歌善道  相似文献   

7.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九连环……弯弯环环,环环弯弯,都绕着土家人的水和山。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湖北的土家族妹子李琼凭借这首《山路十八弯》一炮而红。《山路十八弯》是词作者佟文西1990年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风之后创作的土家风情声乐组曲12首歌词中的一首,原名为《土家的路与歌》,优美的歌声背后却也道出土家人生活环境的偏远和闭塞。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声音,丈化是语言的内核。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人民都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和苗语,是湘西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湘西文化之歌中最悦耳动听的乐章。但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这些来自时光深处的声音正慢慢从我们的耳边消失,而新一辈的湘西人,已经很少有人能像老一辈人那样,用这些独属于自己民族的音符讲述和歌唱。  相似文献   

9.
“无粮无曲不成酒,无郎无姐不成歌”。爱情,是民歌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主题。 情歌是鄂西土家族民歌中的主体部分,在数以万计的民歌中,大部分是情歌,而最具特色的又是五句子情歌。它显得姿态各异,情采纷呈,美不胜收,是土家族的爱情绝唱。 鄂西土家族五句子情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望春、试情、巧恋、志趣、思爱、忠贞、苦情、相思、抗争等类。 姐儿想郎真想郎,煮米忘记放米汤。喂猪跑去抱茅草,喂牛跑去撮猪糠,魂魄掉在郎身上。 这是首望春的歌。望春,即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渴望,怀春少女,钟情郎儿,你看他们望春望得痴痴如醉。 …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人爱唱歌,土家寨处处是歌台,一年四季各类礼仪和劳作都有歌。春夏之交的薅草锣鼓便是土家人的劳动进行曲。薅草锣鼓,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民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田间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由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息。薅草锣鼓是土家人创造出来的。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换工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的习惯,并…  相似文献   

11.
田明 《民族论坛》2013,(7):30-32
正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其华丽璀璨的图纹色彩,细腻精美的制作工艺,在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中享有盛名,是充分反映土家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意识的艺术珍品。作为土家人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织造物,土家织锦与土家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当寻起土家织锦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见史籍典章。在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流传的历史里,缺失了这一方面的记载。但细细寻觅,在浩瀚的历史烟波中仍可找到其发展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2.
宋秀亮 《民族论坛》2008,(11):12-13
<正>30个春秋,他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报纸杂志,发表土家医药学术论文百余篇;编写42万字的专著《土家族医药学》,被誉为"土家族传统医药发展的里程牌";编写80万宁的《中国民族药炮制集成》,填补了国内空白;1998年,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职工自学成才标兵"称号,土家人称他为"湘西的李时珍"——他的名字叫田华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在土家族民族识别过程中,土家族语言成为确认土家为一个单一民族的重要依据之一。土家族田心桃在北京让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语言学专家们首次认识土家语。许多专家学者经过对湘西土家族语言的反复地实地调查,得出土家语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语言的科学结论,为土家族确认单一民族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土家语在确认土家族单一民族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撒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祭祀歌舞,它的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弥足珍贵。开发和保护撒尔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以撒尔嗬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巴东撒尔嗬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文化的原生态魅力"撒尔嗬"是土家语,实际上是一个衬词,因为每一段歌后面都要用它  相似文献   

15.
养侬长大又陪妆,养女由来也自伤.最是哭声听不得,一声宝宝一声娘.这是土家词人彭勇行用竹枝体状写土家人唱哭嫁歌的情景,“最是哭声听不得,一声宝宝一声娘”道出了听哭嫁歌的感受.哭嫁,这种土家族独特的仪式,饱含着出阁在即的姑娘对父母亲友的感恩和依依不舍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刘妹 《中国民族》2012,(5):35-36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人的花铺盖。它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也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体现姑娘“价值”的重要标记。而西兰卡普的纹样,也逐渐成为土家人相互认同的符号形式,承载着民俗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哭嫁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渲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形式,在湘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就唱这种“歌”来迎接这一人生喜典。土家族诗人彭秋潭(清)在竹枝词中写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土家族哭嫁歌的一种)的情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哭有这样几种缘由:一、新娘出嫁时离别亲人、朋友,与亲人难分难舍,哭嫁歌中的“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众亲友”等就是如此。二、按土家习俗,姑娘…  相似文献   

18.
湘西地质公园内居住着土家、苗、汉等族人民,古朴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与台地-峡谷、自然生态完美结合,构成了自然、淳朴、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共同造就了神秘独特的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圈。涵盖龙山、永顺、古丈、保靖等县境内土家族聚居区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土家语地名。这些土家语地名既是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和"名片",也是湘西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历史产物和地质文化变迁的"活化石"。对园区内地质遗迹点部分土家语地名进行正确考释,既有助于还原土家语地名的本来面目,也有助于湘西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9.
位于湖南省永顺县境内的老司城是湘西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老司城及其周边也是土家族世代居住之地。土家语是土司时期土家族土司与土民的主要交际工具,因此在老司城及周边地区也留下了大量的土家语地名,这些土家语地名承载着土家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随着土家族语言的日趋濒危,许多土家语地名已难晓其义甚至出现误释。对老司城及周边土家语地名进行考释,可以丰富土家族土司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恩施土家族"五句子"赏析田发刚读者是否还记得中央电视台今年春节晚会上的《土里巴人》?在这里我们谨向您推荐土家族摇人心旌的情歌......恩施土家族五句子传统情歌是劳动人民的情歌。它所表现的劳动人民爱情婚姻生活中的传统美德具有摇人心旌的魅力。青年男女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