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 基于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探讨褪黑素(MT)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DWI及脑组织中Fas、FasL、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16)、MCAO组(n=32)及MT组 (n=32)。MCAO组及MT组建立大鼠MCAO模型后,于脑缺血再灌注(IR)前后30min,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与MT;Sham组进行假手术操作,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于MCAO组及MT组中选取评分为1~3分者纳入研究。分别于假手术或IR后6 h、24 h、72 h、7天,行大鼠脑DWI扫描,计算相对DWI信号强度(rDWI-SI);并于每一时间点各组随机选取大鼠进行Fas、FasL及活性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比较各组Fas、FasL、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个/mm2)。结果 最终Sham组16只、MCAO组29只、MT组30只大鼠纳入研究。3组间大鼠行为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25,P<0.01),MT组及MCAO组行为学评分均高于Sham组(P均<0.01),MT组行为学评分低于MCAO组(P<0.01)。IR后6 h、24 h、72 h、7天,MCAO组及MT组rDWI-SI值均高于Sham组假手术后相应时间rDWI-SI值(P均<0.01);IR后6 h、24 h、72 h,MCAO组rDWI-SI值均高于MT组(P均<0.05);IR后7天MT组与MCAO组间rDWI-S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后6 h、24 h、72 h,MT组及MCAO组Fas、FasL染色及活性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数均较Sham组增多(P均<0.01),MT组较MCAO组减少(P<0.05);IR后7天,3组间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中,MT可有效减低rDWI-SI值,并可抑制Fas、FasL、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0例AD患者(AD组)和年龄与之相匹配的30名志愿者(对照组),按年龄段各分为6个亚组[55~59岁(n=3)、60~64岁(n=4)、65~70岁(n=9)、71~74岁(n=5)、75~80岁(n=6)、>80岁(n=3)],测量双侧海马、红核、尾状核、杏仁体、壳核ADC值,并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AD组红核左、右侧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22)。AD组不同年龄亚组右侧海马、双侧尾状核、右侧壳核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不同年龄亚组双侧海马、壳核、尾状核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组右侧海马(r=0.615,P<0.001)、右侧壳核(r=0.653,P=0.001)及双侧尾状核(左侧:r=0.397,P=0.030;右侧:r=0.429,P=0.020)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结论 AD患者右侧海马和壳核、双侧尾状核ADC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大。ADC值可为临床预测和早期诊断AD脑内右侧海马和壳核、双侧尾状核神经退行性病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评价亚急性期脑梗死弥散和灌注情况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MR影像资料,包括常规DWI、IVIM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序列检查。通过常规DWI序列获得ADC图,IVIM序列获得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图、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图、灌注分数(f)图,3D-ASL序列获得脑血流量(CBF)图。分别测量脑梗死灶及对照侧镜像区ADC值、D值、D*值、f值、CBF值及其相对值(rADC、rD、rD*、rf、rCBF)。比较脑梗死灶与对照侧镜像区各参数的差异,并分析rADC值与rD、rD*、rf值的相关性及rCBF值与rD、rD*、rf值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灶ADC、D、D*、f、CBF值均较对照侧镜像区减低(P均<0.05)。rADC值与rD、rf值呈正相关(r=0.687、0.601,P=0.005、0.018);rCBF值与rf值呈正相关(r=0.581,P=0.022)。结论 IVIM成像能同时提供亚急性期脑梗死的灌注及弥散信息,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亚急性期脑梗塞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基于逐层匀场技术弥散加权成像(iShim-DWI)与常规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评估iShim-DWI对膀胱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依据TNM分期将其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组(n=34)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n=36),根据术后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n=38)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n=32)。观察常规DWI和iShim-DWI图像质量的差异。测量iShim-DWI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比较NMIBC组与MIBC组、高、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ADC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鉴别膀胱癌肌层浸润及高、低级别膀胱癌和T2WI、传统DWI及iShim-DWI诊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效能。结果 2名医师对iShim-DWI图像的主观评分均高于传统DWI(P均<0.01)。NMIBC组ADC[1.12(1.06,1.18)×10-3 mm2/s]大于MIBC组[0.81(0.75,0.83)×10-3 mm2/s,Z=-6.79,P<0.01],ADC鉴别MIBC与NMIBC的AUC为0.97;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ADC[1.13(1.06,1.17)×10-3 mm2/s]大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0.80(0.74,0.82)×10-3 mm2/s,Z=-6.79,P<0.01],AUC为0.99。基于T2WI+常规DWI诊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AUC均低于T2WI+iShim-DWI(P均<0.05)。结论 iShim-DWI有助于评估膀胱癌病理分级及肌层浸润,且图像质量优于常规DWI。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三维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估急性脑梗死(ACI)缺血性半暗带(IP)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ACI患者的颅脑ASL图像及DWI,根据随访3个月末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好、中等和差组。测量病灶最大层面DWI高信号面积(SDWI)和ASL异常灌注面积(SASL),评估患者是否存在IP;记录梗死病灶(IL)、近病灶边缘脑组织(BNL)及相应对侧区域脑血流量(CBF)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计算患侧/对侧相对值(rCBF和rADC)。比较不同预后组内IL与对侧CBF、ADC值差异及各组间rCBF及rADC差异,分析IL及BNL的rCBF对于ACI预后差的单独诊断效能和联合诊断效能,观察rCBF、rADC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45例ACI中,40例IL区表现为低灌注,将其纳入研究;其中23例存在IP,与不存在IP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2,P=0.034)。不同预后组内IL的CBF和ADC值、预后好组及中等组BNL的CBF值均低于对侧(P均<0.05)。预后差组IL的rCBF与预后好组及预后中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预后组间BNL的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0,P=0.05)。IL和BNL的rCBF评估ACI预后差的AUC分别为0.92和0.79,最佳界值分别为0.41和0.93,约登指数分别为0.72和0.57;两者联合AUC为0.94,约登指数为0.79。IL的rCBF与mRS评分呈负相关(r=-0.642,P<0.001)。结论 三维ASL联合DWI可用于评估ACI患者IP及预后,为制定ACI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DWI评价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DWI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生物学特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7个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DWI数据,测量ADC值,评价并比较ADC值在不同腋窝淋巴结状态、组织学级别及分子学分型间的差异,并分析ADC值与腋窝淋巴结状态、组织学级别及分子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淋巴结阳性病灶ADC值低于淋巴结阴性病灶(P=0.035),高级别乳腺癌ADC值低于中级别、低级别乳腺癌(P=0.021、0.002),ADC值在不同分子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组织学分级呈低度负相关(rs=-0.357,P=0.001),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分子分型呈弱的负相关(rs=-0.227,P=0.034;rs=-0.093,P<0.001)。结论 DWI能够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WI及ADC值鉴别诊断良恶性脑膜瘤以及对脑膜瘤病理分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9例脑膜瘤患者,于Functool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ADC值,计算相对ADC值(rADC);比较不同病理亚型及良恶性脑膜瘤的DWI信号特征及ADC值的差异。结果 良恶性脑膜瘤DWI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5,P=0.29),不同病理亚型脑膜瘤DWI信号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7.86,P=0.12)。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强化区rADC值(rAD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而二者肿瘤实质强化区ADC值(ADCt)、瘤周水肿区ADC值(ADCe)及瘤周水肿区rADC值(rAD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瘤型脑膜瘤ADCt及rADCt值高于其他各病理亚型(P均<0.05);间变型脑膜瘤ADCt及rADCt低于纤维型及脑膜皮细胞型(P均<0.05)。结论 rADCt可用于鉴别良恶性脑膜瘤;ADCt及rADCt值对鉴别诊断脑膜瘤病理亚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WI ADC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9例接受DW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病理组织均经Ki-67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镜下癌细胞及间质的分化程度进行Gleason评分,将其分别纳入高分化组(<7分,n=17)、中分化组(7~8分,n=23)或低分化组(>8分,n=19)。比较各组间ADC值的差异,分析病灶ADC值与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59例前列腺癌病灶的ADC值为(0.98±0.19)×10-3 mm2/s,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组ADC值分别为(1.14±0.17)×10-3 mm2/s、(1.05±0.17)×10-3 mm2/s和(0.88±0.24)×10-3 mm2/s,总体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列腺癌ADC值与Gleason评分、Ki-67和P53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s=-0.611、-0.491、-0.511,P=0.019、0.016、0.021)。结论 前列腺癌ADC值分别与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通过ADC值可初步评价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细胞分化、增殖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前列腺炎合并前列腺癌的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急性前列腺炎合并前列腺癌患者的MRI (n=15)、DWI (n=10)及DCE (n=5)资料。7例患者在接受抗感染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复查DWI。结果 抗感染治疗前,15例患者前列腺中央带或外周带显示为弥漫性低信号,中央带及外周带分界显示不清,包膜模糊;10例患者的DWI图像可见明显高信号,ADC图可见明显低信号;5例接受动态增强患者显示为典型的流出型曲线。7例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患者除T2WI水肿表现消失,外周带弥漫性低信号区范围缩小外,DWI和ADC图的相应区域仍可见高信号和低信号。结论 MRI常见的局灶性或弥漫性低信号并不具有特征性,水肿的存在是急性炎症的特异表现;DWI影像学特点未因前列腺炎的治愈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上可能较动态增强更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月经状态下正常子宫ADC值的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绝经前和绝经后因子宫以外的盆腔器官病变接受MR检查的女性患者78例,根据其月经状态分为月经期(n=18)、卵泡期(n=20)、黄体期(n=20)和绝经后(n=20)。在ADC伪彩图中测量子宫各层结构(内膜、结合带、肌层)的ADC值,分析并比较不同结构、不同月经状态下子宫ADC值的差异。结果 相同月经状态下,子宫内膜、结合带、肌层间ADC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子宫肌层、内膜、结合带ADC值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各层结构在不同月经状态的ADC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内膜ADC值在月经期、卵泡期和黄体期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绝经后与月经期、黄体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合带ADC值在月经期、卵泡期与黄体期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绝经后与黄体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ADC值在绝经后与月经期、卵泡期和黄体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月经状态下正常子宫各层结构ADC值变化较大。利用ADC值评判子宫疾病时,应考虑不同月经状态下的基线ADC值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栓法大鼠脑缺血模型不同区域DWI和PWI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对成功建立的30只SD大鼠血栓法脑缺血模型在不同时间段进行MRI扫描,分析rADC、rNEI、rTTM和rMSI的变化规律.结果 缺血灶内不同部位均表现为rADC、rNEI、rMSI下降,rTTM延长,中心区较边缘区明显.中心区24 h内rADC无明显变化,24 h后逐渐上升,边缘区rADC于脑缺血后逐渐下降,10 h达最低点74%,7 d后逐渐恢复至对侧相应区域水平,中心区与边缘区在脑缺血0.5~4 h、8~24 h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心区和边缘区rNEI变化相仿,分别为17.83%和50.45%,随缺血时间逐渐上升,中心区和边缘区24 h内不同时间均存在差异(P<0.05).缺血后rTTM逐步缩短.缺血3 h内rMSI呈下降改变,随后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rTTM和rMSI均存在交叉重叠.结论 动态观察血栓法脑缺血模型DWI及PWI演变规律,可以更好地了解脑缺血后不同区域的血流及病理生理改变,为溶栓治疗时间窗提供个体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常规MRI联合DWI诊断非典型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价值。方法 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典型性PCNSL患者的常规MRI及DWI特征,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近侧水肿区、瘤周远侧水肿区、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并计算相对ADC(rADC)值,比较不同区域ADC值和rADC值的差异。结果 14例PCNSL中,单发12例,多发2例,共20个病灶,其中9个病灶位于非常规好发部位,包括脑浅表部位5个,脑干脑桥区、小脑半球、鞍区和第三脑室各1个。非典型性PCNSL的MRI表现包括3个病灶出现囊变、坏死区,1个病灶可见内部出血,7个病灶呈环形强化,3个病灶呈不规则片状强化。肿瘤实质区的ADC值为(0.70±0.15)×10-3mm2/s,rADC值为0.86±0.14,均低于瘤周近侧和远侧水肿区(P均<0.05),瘤周近侧水肿区ADC值高于远侧瘤周水肿区(P<0.05)。结论 对比常规MRI及DWI中肿瘤实质区、瘤周近侧水肿区、瘤周远侧水肿区的ADC、rADC值的差异,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PCNS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Micro PET/CT观察经三七总皂苷(PNS)治疗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脑葡萄糖代谢动态变化,探讨PNS影响葡萄糖代谢的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及PNS组,每组10只,以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造模成功后2、6、24、48及72 h各组Micro PET/CT图像,测定感兴趣容积(VOI)的标准摄取值(SUV);对比术后72 h各组大鼠脑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表达。结果 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SU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NS组术后6、24、48及72 h SUV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术后6 h脑缺血灶糖代谢水平最低,术后24 h、48 h及72 h不同程度恢复。模型组及PNS组GLUT-1、GLUT-3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且PNS组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 PNS可通过影响GLUT-1及GLUT-3表达而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葡萄糖代谢,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WI评价大鼠超急性脑缺血的价值。方法 对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采用线栓法构建超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于栓塞20min及2.5h分别行SWI及DWI,参照缺血2.5h时的DWI及ADC图,分别测量20min及2.5h时梗死区、周围区及对侧镜像区(ROI1、ROI2、ROI3、ROI4和ROI’1、ROI’2、ROI’3、ROI’4)的相位弧度值及SWI信号值,并比较不同ROI及相同ROI两个时间点间的相位弧度值及SWI信号值。结果 栓塞20min和2.5h时,各ROI的相位弧度值及SWI信号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ROI1与ROI2、ROI’3与ROI’4、ROI1与ROI’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在大鼠MCAO20min后即可显示脑缺血,表现为SWI信号及相位弧度值降低。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核心区SWI信号升高,接近正常脑组织,预示不可逆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超声联合微泡介导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预防性治疗作用。方法 将27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BDNF组和BDNF超声组,每组9只,建立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模型,评价术后24 h脑组织中BDNF含量,并于术后第1、3和7天进行MR检查以及行为学评价。结果 BDNF超声组脑组织中的BDNF含量明显高于BDNF组及假手术组(P均<0.05)。BDNF超声组脑梗死面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缩小,第7天时,梗死面积明显小于BDNF组。BDNF超声组和BDNF组术后第7天行为学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介导下BDNF可增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预防性治疗作用,并可明显减小梗死灶,改善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术前评估听神经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患者57例,术前均接受脑部常规MR及3D-SPACE序列检查,观察3D-SPACE序列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等,评估其对相邻脑神经的显示率,并与常规MRI及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 57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1例(1/57,1.75%)局限于内听道内,56例(56/57,98.25%)超出内听道口生长;26例(26/57,45.61%)充满内听道底,31例(31/57,54.39%)未充满内听道。57例中,3D-SPACE序列显示实质型肿瘤21例(21/57,36.84%),实质伴囊变型肿瘤35例(35/57,61.40%),囊型肿瘤1例(1/57,1.76%),与术中所见符合率为85.96%(49/57)。3D-SPACE序列对三叉神经脑池段、后组脑神经脑池段、展神经脑池段、面神经内听道段、面神经脑池段及听神经脑池段的显示率分别为100%(57/57)、100%(57/57)、75.44%(43/57)、50.88%(29/57)、17.53%(10/57)和19.30%(11/57),均高于常规MRI (P均<0.05)。结论 3D-SPACE序列可准确显示肿瘤与相邻脑神经的关系,对于术前评估听神经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DWI评价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制备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探讨DWI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判定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可靠性.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脑梗死组(10只).脑梗死模型组用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大脑中动脉闭塞),假手术组手术方法同脑梗死模型组,仅将线栓插入颈内动脉内约1 min即拔出.两组分别于术后6 h行MR扫描.各组大鼠均于检查完后行断头取脑,将脑组织进行TTC染色和常规HE染色.结果 脑梗死模型组中,栓塞后6 h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3.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脑梗死模型组中1只大鼠脑组织病理结果为正常,T1WI、T2WI及DWI均未见异常信号.脑梗死组8只DWI序列显示大鼠大脑右侧基底节区出现高信号.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判断脑梗死造模成功的敏感性为89.00%,特异性为100%;DWI表现判断脑梗死造模成功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结论 DWI技术在显示急性期脑梗死的灵敏度方面较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优越,可以早期显示脑缺血部位、范围,为动物脑梗死造模提供直观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3.0T MR多b值DWI序列评价胰腺癌放疗疗效。方法 对24例胰腺癌患者行DWI扫描,b值为0,600,800,1000 s/mm2,于AW 4.5工作站利用Functool ADC软件进行处理,记录胰腺癌肿块区、肿块邻近区、肿块远离区ADC值;放疗1个月后再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比较胰腺癌患者放疗前后各b值条件下各测量区域ADC值,计算放疗前后胰腺癌肿块区ADC值变化率(rADC)、筛选评价放疗疗效的最佳b值。结果 b值分别取600、800、1000 s/mm2时,放疗前肿块区与邻近区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0.22、0.38,P均>0.05),肿块区与肿块远离区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3.98、3.50,P均<0.01);肿块区、肿块邻近区放疗前后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块区:t=7.94、5.95、6.51,P均<0.01;肿块邻近区:t=2.96、6.46、8.83,P均<0.01),肿块远离区放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1.99、2.02,P均 >0.05)。b值为600,800,1000 s/mm2时的rADC分别为(32.42±1.97)%、(28.44±2.44)%、(30.27±2.03)%。评价放疗疗效最佳b值为600 s/mm2结论 3.0T MR多b值DWI序列评价胰腺癌放疗早期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缺血半暗带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在组织学和细胞学上对半暗带的认识已取得了进展,而关于水通道蛋白(aquaporin-4,AQP4)与半暗带和磁共振成像相结合的报道不多.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在缺血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IP)中的表达规律.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健康Wistar大鼠35只,体质量300~400 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栓塞组;栓塞组又分为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后15,30min,1,3,6,24 h组,每组各5只大鼠.干预对照组的大脑中动脉不栓塞,其余操作同栓塞组.在对照组术后30 min、各栓塞组于栓塞结束时行脑部T1WI,T2WI和DWI扫描.采用刘梅丽等方法界定影像半暗带,计算影像半暗带和中心梗死区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ADC1和ADC2),将缺血脑组织进行红四氮唑(TTC)染色,并与DWI图像对比.取最大层面的影像半暗带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实验,用图像分析检测AQP4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影像半暗带组织病理观察结果.②影像半暗带和中心梗死区的相对表现扩散系数.③AQP4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对照组的DWI和T2WI未见异常,ADCR为(98.7±0.8)%,AQP4蛋白表达平均值为(7.9±0.5)%,基因表达平均值为0.5±0.06.栓塞后15min即在DWI上出现高信号;平均于栓塞后1.4 h在T2WI显示高信号,ADC1在24 h内始终呈下降趋势,在1 h内迅速下降;而ADC2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在1 h内AQP4表达迅速上调,1~24 h仍缓慢增加,AQP4表达与ADC1呈显著负相关(r=-0.989,P<0.001).影像半暗带与组织半暗带都具有相同的病理改变-细胞性水肿.结论影像半暗带与组织半暗带是等值的,半暗带的病理基础之一是细胞内水肿,AQP4表达增强是缺血半暗带形成的重要原因,半暗带组织的ADC值下降可以间接反映AQP4表达上调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