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人工瓣膜类型(人工生物瓣和人工机械瓣)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毁损患者围术期及术后远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6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接受人工生物瓣置换的全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毁损的患者52例,平均年龄(47±18)岁,平均随访时间(6.2±3.8)年,按年龄±5岁、体质量指数±20%、病变瓣膜位置、男女比例、手术时间±1年等配对条件以1∶3频数匹配接受人工机械瓣置换的同类患者156例。比较分析人工生物瓣与机械瓣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毁损患者围术期及远期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接受生物瓣置换及机械瓣置换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7.3%±2.2%和19.9%±1.8%(P=0.27)。两类患者术后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1%±5.2%和61.2%±8.1%(P=0.58),术后10年无并发症生存率分别为75.0%±3.2%和82.3%±4.4%(P=0.29)。年龄≤60岁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人工生物瓣与机械瓣术后10年再手术率分别为41.4%±7.2% 和30.5%±5.4%(P=0.02),而对年龄>60岁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人工生物瓣与机械瓣的术后10年再手术率分别为24.1%±8.5%和14.7%±5.7%(P=0.36)。结论 人工瓣膜类型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毁损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及术后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影响。人工机械瓣膜在年龄≤60岁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术后远期再手术率相比人工生物瓣膜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膜与生物瓣膜在二尖瓣置换术(MVR)中的疗效.方法 以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2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机械瓣膜,观察组采用生物瓣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80.3±21.2...  相似文献   

3.
52例人工生物瓣膜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异种心脏生物瓣膜置换的临床应用结果,评价生物瓣膜在瓣膜外科中的应用效果及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6年6月,在我科接受异种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患者52例,年龄13~73(52.4±14.0)岁,手术置入生物瓣膜53枚,合用机械瓣膜8枚;同期行双向Clenn分流术1例,B型预激旁路切除术1例,冠脉搭桥术5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4例.结果:术后早期(30 d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平均随访25个月,随访率96%.随访病例生存良好,心功能Ⅰ级41例、Ⅱ级9例、Ⅲ级1例.心脏彩超示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结论:人工生物瓣膜置换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在保证手术技术的情况下.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评价新型国产CL-V型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的早期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本组21例患者,行左房室瓣置换18例,左房室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置换3例。共植入进口瓣膜(23A)1枚,CL-V型双叶瓣23枚,其中CL-V型双叶瓣左房室瓣位21枚(25M 1枚、27M 20枚)、主动脉瓣位2枚(23A 1枚、25A 1枚)。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6个月心脏房室大小、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血液相容性指标;观察围术期及随访中是否有瓣膜相关并发症。结果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6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8个月(1.7年)。本组无早期死亡(术后30 d内),术后早期及近期随访中血流动力学性能稳定,血液相容性良好,未发现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CL-V型双叶瓣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近期随访中未发现人工心脏瓣膜相关的并发症,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病的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414例病人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14例中风湿性瓣膜病349例、退行性瓣膜病21例、先天性瓣膜病13例,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31例。共行主动脉瓣膜置换(AVR)94例,二尖瓣置换(MVR)255例,双瓣置换(DVR)65例。414例手术并发症74例(17.9%)。围术期死亡16例(3.86%)。随访4个月-10年,远期死亡12例(3.02%),余各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 适当地选择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及恰当的术后抗凝治疗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是目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主要手段,机械瓣置换术后出血、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瓣膜机械故障等一系列相关并发症是影响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后患者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人工生物瓣膜的出现及其技术的不断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瓣膜术后相关的并发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2006年9月~2008年10月期间,运用人工生物瓣膜置换二尖瓣7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机械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12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所置换人工瓣膜的类型分为两组:A组85例应用机械瓣膜置换,B组40例应用生物瓣膜置换。比较两组的疗效,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A组围术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心功能较术前均显著改善,A组术后心功能优于B组。A组瓣周漏、血栓栓塞、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疗效确切,心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存活率高。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有效的术后抗凝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对建立绵羊新型人工瓣膜植入实验模型的影响.方法 8只雄性绵羊左侧升胸、降主动脉插动脉管,右心耳或上-下腔静脉插静脉管,经左心耳将自行研制的新型人工瓣膜置换二尖瓣位.结果 8只绵羊全部存活(超过1个月).平均转机时间(60.0±5.0)min,平均预充新鲜血量(530.0±265.4)ml.术后平均输血(275.0±98.5)ml,平均转中最低鼻温(28.0±3.3)℃.早期轻度肺部并发症3只,经做相应处理均痊愈.结论 采用体外循环下经左心耳手术的方法可顺利完成人工瓣膜的植入,掌握好几个关键的体外循环技术环节可有效地提高绵羊的人工瓣膜植入实验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进行手术的236例瓣膜性心脏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提高对本病的手术疗效。方法:机械瓣置换265瓣(进口双叶瓣171瓣,进口单叶瓣84瓣,国产瓣10瓣),生物瓣置换17瓣。结果:术中死亡2例,均为左室后壁破裂占0.8%。住院死亡11例(占4.7%)。随访205例,91%患者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对瓣膜性心脏病手术方式和时机应认真选择,并重视围手术期监测,术后合并症的早期有效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30例60岁以上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评价生物瓣膜在巨大左心室的心脏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生物瓣膜置换术的30例巨大左心室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80(67.3±5.4)岁。置换二尖瓣生物瓣膜15枚,主动脉瓣生物瓣10枚,联合置换生物瓣膜5例10枚。结果:术后无死亡患者。院外随访3个月~3年,随访患者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现瓣周漏、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生物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结论:高龄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手术,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及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患者术后瓣膜无杂音,同时避免抗凝治疗带来的风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1997~2007年10年间我院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278例,同期随访225例。观察术后患者心脏功能改善、并发症以及生存情况。结果随访225例中,5年生存率(92.2±2.2)%,10年生存率(90.2±2.7)%,12例死亡。发生并发症有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瓣周漏、溶血、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术后心功能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满意;保留二尖瓣下结构、三尖瓣形成术对术后恢复效果明显;加强无菌操作,减少补救时间,降低心内感染机会;术中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单中心10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结果,总结相关经验。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我中心行TAVR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00例,观察分析手术成功率、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8.1±6.8)岁,其中男性68例,胸外科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STS)平均分数9.9±6.0。12例患者经颈动脉途径,87例经股动脉,1例经升主动脉。均使用自膨胀瓣膜,手术成功率97%。术中预扩张球囊平均大小(19.6±2.0) mm,后扩张球囊平均大小(21.4±2.2) mm,瓣膜植入平均深度为瓣环下(4.3±3.4) mm。术前、术后平均跨主动脉瓣压分别为(51.3±19.7) mmHg和(11.7±6.1) mmHg (P<0.001),术前、术后瓣口面积分别为(0.6±0.2) cm2和(1.7±0.5) cm2 (P<0.001)。随访30天内,死亡率为2%,中风发生率为1%,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率9%,TAVR术后起搏器植入组与非起搏器植入组的瓣膜植入深度分别为(7.2±3.1) mm和(4.2±3.3) mm (P=0.011)。二叶式主动脉瓣组与三叶式主动脉瓣组在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方面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TAVR对我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二叶式与三叶式主动脉瓣膜的手术结果相似。TAVR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发生率较低,这与植入深度密切相关,可能与较小球囊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13.
闫成雷  高长青  李伯君  叶卫华 《医学综述》2012,18(11):1755-1757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类型对患者术后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68例患者,年龄23~73(48.9±11.2)岁,其中男54例,女14例。病变类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1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其中53例植入机械瓣,15例植入生物瓣。结果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径[(37.9±5.3)vs(40.5±5.7)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6.2±9.1)vs(58.9±11.6)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生物瓣及机械瓣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主动脉直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升主动脉直径的术前及术后的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瓣膜的类型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对心功能的改善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与评价少儿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机械瓣膜置换的适应证、瓣膜选择、抗凝及疗效。方法 2000.3~2001.12,9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的少儿施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年龄9~17岁,平均11.4岁。房室管畸形3例,二尖瓣中—重度返流3例,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6例二尖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三尖瓣置换。置入瓣膜内径:二尖瓣23~25mm,平均24mm;主动脉瓣21mm;三尖瓣33mm。结果 无手术死亡。9例随访2~20月,平均13月,无死亡及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抗凝过度胃出血1例。结论 少儿心脏瓣膜畸形机械瓣膜置换早中期效果满意。置入双叶机械瓣膜的内径,二尖瓣>23mm,主动脉瓣>21mm,三尖瓣>29mm可保证长期血流动力学的需要而无需再换瓣。少儿机械瓣置换术后仍需抗凝。  相似文献   

15.
陈雪  唐泓波  胡大清 《医学综述》2012,18(11):1772-1774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为医院管理者和医师压缩术前住院天数、控制住院总费用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某心脏病医院739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总费用,并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不同年龄组、不同瓣膜、不同性别患者等的差异。结果本组739例平均住院(22.5±8.8)d,瓣膜成形术患者住院时间最短为(19.1±6.7)d,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住院时间最长为(35.1±17.1)d;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住院总费用为(6.35±4.22)万元,进口瓣置换明显比国产瓣置换费用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总费用最高是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和大血管+瓣膜置换;不同性别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较高,以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和瓣膜置换+大血管更明显;年龄对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49例重症瓣膜病手术病人,其中二尖瓣置换(MVR)129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9例,MVR+AVR 8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TVP)152例,左房折叠术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8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3.2%(8/249)。在241例中,随访235例,随访率为97.5%,随访时间6个月至5.5年,死亡2例,随访病死率.8%(2/235),其余232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射血分数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的。结论:对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围术期处理,术前注重改善心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尽量保留瓣下结构,选择合适的瓣膜,同时处理三尖瓣病变和巨大左房,采用含血停跳液温冷温顺序灌注,加强术后处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is the primary goal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valve disease. However, in cases with irreparable valve lesions, valve replacement is the only op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heart valve prosthesis replacement in children.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1990 and July 2009, 35 pediatric patients (16 boys, 19 girls) underwent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 in Shandong University Qilu Hospital. The ages ranged from 2.5 to 14 years (mean, (8.8±3.8) years) and body weight varied from 11 to 37 kg (mean, (22.1±5.2) kg).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 was performed becaus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23 patients, rheumatic disease in ten patients and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two patients. St. Jude bileaflet mechanical valves were implanted in all the 35 patients including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 in 18,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AVR) in 12,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TVR) in two, AVR and MVR in two and MVR and TVR in one. The size of the prostheses ranged between 19 and 27 mm. All patients received long-term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with sodium warfarin, aiming to maintain an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between 1.5 to 2.0. Follow-up was performed in all the patients with a total follow-up of 119.4 patient-years.
Results  The operative mortality was 8.57% (3/35). One patient, who underwent cardiac debridement and AVR, died 2 hours after being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because of severe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Two patients died of cardiogenic shock and renal failure during initial hospitalization after the operation. One patient who received replacement of a tricuspid valve developed complete heart block requiring temporary pacing and recovered sinus rhythm 4 days later. Thirty-two patients survived and their cardiac function was in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class I to class II when discharged. Late events included hemorrhage and endocarditis. Two patients required reoperation. No late deaths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
Conclusions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 remains an acceptable treatment option in children when the valve reparation is impossible or unsuccessful. The operative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of any valve-related events such as endocarditis, reoperation, thromboembolism or anticoagulation-related bleeding are acceptable.
  相似文献   

18.
120例联合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20例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0年间120例患者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术前改善患者心功能,胸骨正中切口,取房间沟径路或右房房间隔径路,尽量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右房切口探查,需手术者予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后强心、利尿、扩血管处理。结果围术期(术后30d内)死亡7例,死亡率为5.8%。术后早期并发症22例,占18%。心功能较术前改善者96例,占80%。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者61例,>120min者59例。结论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34例,年龄23-78(51.0±12.4)岁,其中男性28例(82.3%),女性6例(17.6%).单纯主动脉瓣狭窄10例(29.4%),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9例(55.8%),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14.7%).合并主动脉根部扩张30例(88.2%),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17.6%).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32例,行Bentall 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 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其中21例植入机械瓣,13例植入生物瓣.结果 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径((45.4±5.9)mm vs(40.9±6.5)mm,P<0.05)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56.9±15.5)mm vs 年44.3±9.0)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结论 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合并主动脉根部扩张要根据病情行不同方式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