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患者佩戴手腕带的依从性及规范性的作用。方法研究者本人,责任护士5名,护士长组成干预小组。自制调查记录表,从2013年6月10日开始每隔14d进行一次患者手腕带佩戴的情况调查,对佩戴依从性差及不规范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在措施实施30d后再次进行患者佩戴手腕带的调查。干预前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干预效果。结果通过加强宣教规范、佩戴腕带的流程、规范护士核对流程、加强患者手腕带的监管等干预措施后,患者佩戴手腕带的依从性,规范性大大提高。干预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佩戴手腕带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佩戴手腕带的依从性及规范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普宁市人民医院(本院)自2020年1月开始对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实施PDCA循环管理,随机抽取在本院工作的6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观察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2019年1—11月)和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2022年1—11月)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院内住院患者感染率。结果 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手卫生相关知识掌握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以及接触周围环境后手卫生的依从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本院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79%,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本院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52%,与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比较,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本院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13,P=0.000)。结论 PDCA循环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对手卫生执行的依从性,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科学管理应用于供应室消毒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对比供应室实施科学管理前1年(2011年1月—2012年1月)和实施科学管理后1年(2012年3月—2013年3月)的消毒合格率和护理人员考核情况,分析供应室消毒的管理方法和效果。结果实施科学管理后消毒合格率为100.0%(1245/1245),高于实施前的90.2%(985/1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科学管理后,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评分和理论知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供应室中实施科学管理能够明显提高工作质量,更好地为患者营造无菌环境,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2月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工作情况设为A组;2016年3月~2018年4月我院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工作情况设为B组。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医院感染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医院消毒灭菌用品检查合格情况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结果 B组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的呼吸道感染、针刺伤和患者医院感染的呼吸道感染、侵入性操作感染等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呼吸机管道、氧气管、雾化管、吸痰管的合格率均为100.00%,吸痰管检查合格率与医院消毒灭菌用品总合格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呼吸机管道、氧气管、雾化管等检查合格率高于A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23±2.76)d,低于A组的(17.65±2.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护理人员和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院内消毒灭菌用品检查合格率,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姜继娟 《抗感染药学》2019,16(3):479-482
目的:探究和分析PDCA循环管理对促进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及其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12月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的系列资料为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组,另抽取2018年1—12月间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的系列资料为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组,比较管理实施前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情况、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的分布及其构成比差异。结果:实施后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护师及药师上报率显著高于实施前组,且新的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后药品不良反应种类及其涉及药品的发生率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口服用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吸入及阴道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上报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有效提高了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尤其是提高了静脉注射给药致不良反应和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种类的上报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药剂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药剂科管理情况为研究对象设置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未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120例药品为对照组,另设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实施PDCA循环模式出现的120例药品管理事件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管理情况。结果:对照组不合理事件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7.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5%,与观察组的9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可明显减少药剂科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人性化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在本院工作的76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回顾性分析其实施效果.结果 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前,护理工作人员对工作满意度为75.2%,实施后为9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人性化护理实施后,患者对整体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与实施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言文 《北方药学》2013,(2):101-101
目的:本文主要就晨间床边查房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展开分析讨论。方法:在每天的交班完成后,护士长应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患区床边查房,时间为30~40分钟。对比观察实施查房前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知晓情况、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在实施晨间床边查房之前,护理质量合格率是93.55%,而实施之后,护理质量合格率是97.40%,比较前后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实施前明显提高,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知晓率比实施前明显提高,P〈0.05。实施后,不同等级的护理合格率较实施前更高,P〈0.05。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是90.35%,而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是95.58%,P〈0.05。结论:晨间床边查房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对护理的水平与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有较大提升作用,还能将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中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心内科护士抢救药知识掌握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本院心内科护士开展品管圈活动,考核抢救药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活动前,心内科护士抢救药知识掌握率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心内科护士抢救药知识掌握率由活动前的90.74%提高到96.29%,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心内科护士抢救药知识掌握中,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本岗位抢救药知识掌握的普及,对患者的各种突发状况均能灵活应对,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调动了护理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质量,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9月某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及我院的72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予以人性化管理模式护理后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相比于实施前,实施后患者对服务态度、护理水平及风险控制意识满意度均明显升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比较显著(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满意度,进而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