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春  蒋伟  耿承芳  陈琪华  周洁 《江西医药》2010,45(12):1223-1224
目的 探讨生物共振技术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摩拉生物共振诊断仪对36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 共检出主要过敏原31类111种,主要是螨类169例,占46.43%,蛋白103例,占28.30%,香烟95例,占26.10%.结论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摩拉生物共振技术检测过敏原的种类更多,范围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慢性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检测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慢性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并对其中部分同意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2400例,共检测出常见过敏原25种.1094例采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进行治疗,痊愈202例,显效252例,有效431例,总有效率80....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慢性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检测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慢性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并对其中部分同意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2400例,共检测出常见过敏原25种.1094例采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进行治疗,痊愈202例,显效252例,有效431例,总有效率80.9%.结论 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在诊治慢性过敏性疾病方面优势明显,且检测、治疗过程安全、无痛苦,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慢性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检测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慢性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并对其中部分同意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2400例,共检测出常见过敏原25种.1094例采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进行治疗,痊愈202例,显效252例,有效431例,总有效率80.9%.结论 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在诊治慢性过敏性疾病方面优势明显,且检测、治疗过程安全、无痛苦,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过敏性疾病过敏原的检测对指导患者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过敏原检测多采用皮肤试验,该方法成熟、价格较低,但有其局限性。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可存储1 000多种常见过敏原和药物的电磁信息,同时还有开放的过敏原和药物检测系统,较传统方法大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仪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百康生物共振检测仪及UniCAP自动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对533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533例患者中,生物共振法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为71%,血清sIgE检测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为43%。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分类/组比较:除豚草和鱼类外,余5类/组过敏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共振检测与血清sIgE检测的符合率在47%~83%之间,其中尘螨、花生的符合率较低分别为52%和47%,其他过敏原的符合率均在69%以上。结论生物共振与血清sIgE检测过敏原具有一定的符合性,蒿草、豚草、尘螨是本地区常见的过敏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仪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百康生物共振检测仪及UniCAP自动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对533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结果533例患者中,生物共振法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为71%,血清sIgE检测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为43%。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分类/组比较:除豚草和鱼类外,余5类/组过敏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共振检测与血清sIgE检测的符合率在47%~83%之间,其中尘螨、花生的符合率较低分别为52%和47%,其他过敏原的符合率均在69%以上。结论生物共振与血清sIgE检测过敏原具有一定的符合性,蒿草、豚草、尘螨是本地区常见的过敏原。  相似文献   

8.
吕静 《医药世界》2009,(2):50-51
目的:观察百康生物共振系统治疗过敏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利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将过敏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叫体内进行脱敏治疗。结果:利用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将过敏原牛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体内进行脱敏治疗,阳性率最高为尘螨60.78%。结论: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变应性疾病疗效显著、无痛苦、无不良反应,对小儿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治疗过敏性鼻炎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将过敏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回输入患者体内进行脱敏治疗的127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脱敏治疗的127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1%。结论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治疗过敏性鼻炎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无毒副作用,安全简便易行,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的治疗方法.但患者相对治疗次数的多少影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仪确定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效果。方法选取208例过敏性皮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生物共振仪检测过敏原及脱敏治疗。观察其过敏原类型及脱敏治疗效果。结果①受试患者因食用牛乳制品过敏者118例,因食用鱼类过敏者93例,因化妆品过敏者58例,为本次检出最多的三项过敏原;②生物共振仪对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及过敏性紫癜等四类过敏性皮肤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65%、77.42%、85.14%和8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过敏性皮肤患者给予生物共振仪过敏原检测及脱敏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临床上有效检测过敏性皮肤疾病患者过敏原的可靠检测方法,从而为过敏性皮肤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46例过敏性皮肤疾病患者分别采用生物共振检测法和血清过敏原检测法,对患者的过敏原进行检测。观察本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过敏原检测方法检出的阳性病例数和阳性检出率。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组间比较,生物共振检测法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血清过敏原检测法,且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2935, P=0.0001)。结论在临床针对过敏性皮肤疾病患者实施过敏原检测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生物共振检测法的临床检测效果更好,是临床实践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16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检测过敏原,并将测得的变应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回输人体进行脱敏治疗.结果 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痊愈60例,显效43例,总有效率为61.31%.年轻者较年长者有效率高,病程长者较病程短者有效率低而复发率高.结论 生物共振技术可有效地治疗慢性荨麻疹,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德国百康(BICOM)2000型生物共振检测治疗仪治疗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效果。方法对85例过敏性鼻炎及7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及脱敏治疗,并将检测出的过敏原的生物共振波进行逆转、放大后输回体内,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疗效统计。结果8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总有效率为88.2%,7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总有效率为85.7%。结论百康生物共振检测治疗系统对治疗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见效快,疗效较好,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蒋伟  黄春  耿承芳  周洁 《江西医药》2014,(9):898-901
目的:评价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在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过敏性皮肤病中过敏原检测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利用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提供的36大类近千种常见过敏原样本的快速筛查或患者提供的可疑过敏原,对经采用规范性治疗方法,规则治疗4周以上,无明显效果或病情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212例,过敏性紫癜54例,进行过敏原检测和脱敏治疗。结果21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位居前5位的是:粉尘螨、蛋白、糖、小麦麸、花粉;5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过敏原位居前5位的是:细菌、虾、蛋白、花粉、药物。212例慢性荨麻疹和5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治疗10周时,总有效率分别为73.11%和74.07%。结论生物共振治疗系统过敏原检测种类多,覆盖面广,疗效明显,无试剂消耗,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无痛苦,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澳大利亚在本国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中提出,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的选择时提倡使用: A.成本一效益分析B.成本一效果分析C.最小成本分析l)成本效用分析 2.成本一效用分析出现于: 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80年代后期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70年代后期 3.在结果评价中最具有  相似文献   

16.
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项重大技术,它与半导体、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一起被称为20世纪的四大发明,是人们长期对量子物理学、波谱学、光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激光医学己逐步形成.激光医学是研究激光对生物体的作用规律,以及将激光技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相似文献   

17.
<正>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我科采用德国BIcom—2000生物共振检测治疗仪对8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和脱敏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药学实践杂志》2005,23(1):60-61
1.药物经济学的英文全称为: A .Pharmaeolo群B.pharmaeeutieal C.pharmacoeeonomies D.pharmaeodynamie E.pharmaeognosy 2.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最早开始应用于哪个年代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E.20世纪90年代 3.根据成本与卫生服务项目之间的关系,在药物经济学中成本被分为: A.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B.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C.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D.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E.直接成本和边际成本 4.下列属于隐性成本的为 A.诊断费用B.护理费用C.药品费用 D.应患病造成精神上的负担E.…  相似文献   

19.
生物特异相互作用分析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执中 《中国新药杂志》2001,10(11):828-830
生物特异相互作用分析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生物传感芯片上配位体的生物分子的特异相互作用以表面等离子共振为检测系统的新的分析方法。本文综述生物特异相互作用与检测系统的原理、分析仪器及其在基因组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抗菌药物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 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发现此现象,但到20世纪70年代才对PAE现象下了定义.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PAE的研究愈渐深入和广泛,并将之作为评价抗生素的重要参考依据,用以指导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