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膨肺法对机械通气病人呼吸力学和生命体征的影响及其吸痰效果。[方法]将10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吸痰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膨肺,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呼吸力学变化、吸痰效果和肺不张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吸痰前后生命体征无显著变化(P〉0.05),而呼吸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1),两组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膨肺吸痰法能够有效保持机械通气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和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力学特征,从而改善氧合功能,预防肺不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定时与按需膨肺吸痰法对机械通气病人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定时膨肺吸痰组和按需膨肺吸痰组,按时膨肺吸痰组8h1次用膨肺吸痰法吸痰,定需膨肺吸痰组根据病人需要用膨肺吸痰法吸痰,对照组每日按常规吸痰,观察吸痰前、吸痰后3min氧合指数、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生理无效腔/潮气量(Vd/Vt)、气道阻力、气道压力、平台压等呼吸功能参数以及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治疗5d内累计总吸痰次数,肺不张发生率。[结果]定时膨肺吸痰组和按需膨肺吸痰组吸痰前后参数、总吸痰次数、肺不张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定时膨肺吸痰组和按需膨肺吸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膨肺吸痰法可改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防止肺不张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膨肺湿化吸痰法在心脏外科术后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心脏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膨肺湿化吸痰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病人吸痰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数值,并记录两组的肺不张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观察组在吸痰前后心率变化较小,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改善较好,两组病人肺不张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膨肺湿化吸痰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能改善病人的低氧状态,并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肺不张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定时与按需膨肺吸痰法对机械通气病人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定时膨肺吸痰组和按需膨肺吸痰组,按时膨肺吸痰组8h1次用膨肺吸痰法吸痰,定需膨肺吸痰组根据病人需要用膨肺吸痰法吸痰,对照组每日按常规吸痰,观察吸痰前、吸痰后3 min氧合指数、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生理无效腔/潮气量(Vd/Vt)、气道阻力、气道压力、平台压等呼吸功能参数以及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治疗5d内累计总吸痰次数,肺不张发生率.[结果]定时膨肺吸疾组和按需膨肺吸痰组吸痰前后参数、总吸痰次数、肺不张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定时膨肺吸痰组和按需膨肺吸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膨肺吸痰法可改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防止肺不张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机械通气时膨肺吸痰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行机械通气期间给予膨肺吸痰的效果。[方法]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51例COPD合并急性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吸痰,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膨肺吸痰,并于每次吸痰后30min观察病人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道阻力等呼吸功能参数变化,治疗前后肺不张发生率。[结果]治疗7d后两组病人呼吸功能参数及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用膨肺吸痰法能够彻底有效排除COPD病人肺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增加气血交换,预防肺不张。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机械通气时膨肺吸痰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行机械通气期间给予膨肺吸痰的效果。[方法]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51例COPD合并急性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吸痰,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膨肺吸痰,并于每次吸痰后30min观察病人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道阻力等呼吸功能参数变化,治疗前后肺不张发生率。[结果]治疗7d后两组病人呼吸功能参数及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用膨肺吸痰法能够彻底有效排除COPD病人肺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增加气血交换,预防肺不张。  相似文献   

7.
膨肺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膨肺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和影响.方法将68例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采用膨肺吸痰法,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气分析值,并记录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吸痰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t=2.840,P<0.05)、肺不张发生率(x2=4.570,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x2=5.9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膨肺吸痰法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的低氧状况,并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膨肺吸痰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气体交换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吸痰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膨肺吸痰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2组患者吸痰前后生命体征及肺功能参数等指标的变化、治疗5d内累计总吸痰次数和肺不张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吸痰前后肺功能改善(P〈0.05),生命体征变化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吸痰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膨肺吸痰法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气管内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探讨膨肺吸痰对痰液清除的效果。方法:有创机械通气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膨肺吸痰,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2组病人吸痰前后潮气量、气道阻力、肺的顺应性、呼吸音改善情况、黏膜损伤发生情况和SPO2升至96%以上时间。结果:2组间吸痰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吸痰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膨肺吸痰能较彻底地促使肺部分泌物排出,防止肺不张,纠正低氧血症,同时能有效地改善呼吸力学,减少黏膜损伤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气道吸痰方法,但膨肺吸痰的作用和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膨肺吸痰在心脏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我科心脏术后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分别采用膨肺吸痰法及常规吸痰法,观察两组病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日吸痰次数。结果实验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日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膨肺吸痰法吸痰可以有效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吸痰次数,从而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心脏手术并进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方式,对照组则采用膨肺吸痰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力学以及吸痰后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的比例。结果:密闭式吸痰方式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气道压影响明显小于对照组,一次吸痰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患者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的概率密闭式吸痰方式较低。结论:对心脏手术后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排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有效防止肺不张、肺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肺部超声引导的护理策略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湖南省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机械通气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根据肺部超声的结果实施目标导向的综合胸部物理治疗护理策略,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胸部物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肺部超声评分、膈肌功能、氧合指数、生命体征、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肺部超声评分都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在入住ICU第3、4、5天肺部超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膈肌位移在第5天大于对照组,膈肌增厚率在入住ICU第3、4、5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氧合指数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在入住ICU第4、5天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入住ICU第3、4、5天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在入住ICU第2、3、4、5天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比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基于肺部超声引导的综合胸部物理治疗护理策略可以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肺部情况、膈肌功能和氧合,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ICU机械通气患者两种吸痰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ICU行机械通气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进吸痰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吸痰前后心率、血压、潮气量、气道压力、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部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吸痰前后除心率、血压、潮气量外,气道压力、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部相关并发症等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吸痰时,使用吸痰→湿化→扩肺→吸痰→扩肺或者吸痰→扩肺的方法,可以提高吸痰效果,减少肺部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对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重症VAP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肺泡灌洗联合吸痰治疗,观察组则采取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吸痰治疗,比较两组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肺部感染评分(CPIS)、白细胞计数、呼吸功能、血气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肺部感染评分(CPIS)、白细胞计数、呼吸功能、血气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可明显改善重症VAP患者呼吸功和血气指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 将106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封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吸痰过程患者SaO2值、HR的变化、肺部感染率、血气分析以及气道黏膜的损伤情况等.结果 两组SaO2变化、肺部感染情况和血气分析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心率下降>20%例数、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密闭式吸痰较开放式吸痰能更好维持患者的氧合状态,减少气道黏膜损伤,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操作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预防痰痴形成的方法.方法 将9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48例为试验组,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双数48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痰液黏稠度、痰痴形成、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吸痰时呛咳的情况.结果 插管24h时,两组Ⅰ-Ⅲ度疾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痴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及120h时,两组Ⅰ-Ⅲ度痰液黏稠度和痰痴形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湿化及吸痰中患者的反应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相比,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和密闭式吸痰方法能使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呛咳反应轻,有效预防痰痴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定位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对机械通气并发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9月于该院治疗的机械通气合并重症肺部感染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在支气管镜灌洗前未做肺部影像学检查,观察组患者在气道灌洗前给与CT检查。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及血压等生命体征,灌洗前和灌洗后1 h的呼吸力学指标,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灌洗中及灌洗后10 min的呼吸频率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灌洗后1 h气道峰压(PIP)、吸气阻力(RAW)及呼吸功(WOBvent)均低于对照组(P0.05),肺动态顺应性(Cdyn)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有效率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胸部CT定位下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气道高反应性,缩短机械通气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有两种气道内吸引技术,为开放式气道吸引技术与密闭式气道吸引技术。前者主要是在气道内吸引时,断开患者与机械通气管路连接即暂停机械通气,将吸痰管伸入到气管插管内吸引;后者气道内吸引时,不会断开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是改善氧合的主要措施之一,进行开放式气道内吸引时,断开PEEP,导致肺泡塌陷,可能会增加分流效应、死腔样通气和通气/灌注不匹配,进一步加重肺损伤。本文从分流、死腔、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及血流动力学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利于ARDS肺保护的气道内吸引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