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宝成  李长生 《吉林医学》2003,24(3):203-203
已有研究发现,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需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房颤发生率为80%[1],并都有一定程度的心功能损害。随着对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2],人们发现房颤是一种起源左心房的自我延续性心律失常,房颤可以诱发房颤,其机制是房颤引起了心房重构包括心房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排列方向紊乱等形态和结构的改变(心房解剖重构)以及房颤引起心房肌有效不应期进行性缩短和传导速度减慢等心房电生理学特性改变(心房电重构),并引起心功能变化。本文通过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探讨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2.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血栓栓塞及心功能恶化。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房颤的发生率可达40%~50%,二尖瓣病高于主动脉瓣病,二尖瓣关闭不全高于二尖瓣狭窄[1]。关于房颤发生的机制涉及的两个主要问题是发生房颤的基质和诱发房颤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纪明  饶大勇  杨科  张利进  刘春 《疑难病杂志》2011,10(11):813-813
<正>患者,女,71岁。因"反复胸闷、气喘2年,加重2d"入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史10年,一直未予手术治疗。患者缘于2年前反复出现胸闷、气喘,尤以感冒或劳累后明显,未予正规治疗。近2d来,自觉上述症状加重,在休息时亦有气喘,就诊我院。入院查体:T 36.3℃,BP 102/57mmHg。神清,气喘貌,右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HR80次/min,律齐,心前区可闻及3/6级SM,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肌钙蛋白正常;肾功能及电解质未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胶原纤维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异常表达以及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33例风湿性心脏病接受换瓣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与房颤组.于手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采用转录组学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RT-PCR检测Ⅰ~Ⅳ型胶原纤维RNA在右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心肌组织各型胶原纤维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转录组学分析显示COL1A2、COL2A1、COL3A1以及COL4A3与COL5A2、COL6A3、COL11A1等胶原纤维存在相互关联之外,与多种细胞因子也存在相互作用;RT-PCR结果示COL1A2、COL2A1、COL3A1和COL4A3均在房颤患者右心房组织中上调表达,其中COL3A1、COL4A3上调表达显著(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Ⅰ型胶原纤维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基底膜;Ⅱ型胶原纤维分布在心肌细胞肌节;Ⅲ型胶原纤维分布在间皮细胞及心肌细胞浆;Ⅳ型胶原纤维分布在心肌细胞外膜.结论 心房组织中COL3A1与COL4A3表达异常,与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引发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下称风心病)是内科常见病病,虽然近十年来各种抗生素及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其患病率已大大下降,但在青壮年中患病率仍高。因其致残严重,病死率高,为提高诊治水平,以延长患者寿命,现将我院自1986~1988年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心电图检查等诊断为风心病的68例住院患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肺隔离症合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同期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患者,女,31岁。活动后心悸、气促伴反复咳嗽、咯痰10年入院。先后在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肺部感染而给予强心、利尿及抗感染治疗,症状未见好转。我院于2002年8月12日接诊后,胸部X线检查心影发现可疑阴影。进一步行胸部CT,考虑左下肺血管畸型或左下肺隔离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同期心脏瓣膜置换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心脏瓣膜置换术分期治疗,观察组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和心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LVEF)、心胸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D(A-P)]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疗效可靠,能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治疗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在临床应用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及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心脏彩色超声证实有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给予华法林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药物剂量,观察患者血栓消失程度、心功能改善状况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患者经抗凝药物治疗14~21 d,心房附壁血栓消失,心功能均有所改善,部分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加等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及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心脏超声以发现附壁血栓,给予积极抗凝药物治疗,对预防血栓脱落造成体循环血管栓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外科治疗风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了孙衍庆教授设计的窦性心律重建手术,为10例风湿性心脏病和1例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施行了手术,通过心房区域化减少心房损伤的范围;采用电热凝加缝合法以消除或减少并发症;同时通过对左房底部操作消除局部纤颤。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术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无心房麻痹发生,无心房出血并发症。结论:窦性心律失建手术对于治疗风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具有疗效满意、手术操作简化、并发症少的优点,是适合于在基层医院开展相对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将151例瓣膜置换术后为窦性心律的风心病患者分为胺碘酮组47例和对照组104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药物,胺碘酮组除常规药物外,术后加用胺碘酮,比较两组术后房颤转复率、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窦律的维持情况。结果胺碘酮组术后房颤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能够有效地保持术后患者的窦律、预防房颤复发,缩短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按是否合并心房附壁血栓分为两个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AF患者左房血栓的危险因素有:单纯二尖瓣狭窄;联合瓣膜病;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结论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是RHD合并AF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单纯二尖瓣狭窄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存在使左房血栓形成的风险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方法6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心房颤动50例,窦性心律18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应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组织CVF(15.89%±1.29%)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8.46%±3.45%,P<0.01)。术后50例心房颤动患者46例转复为窦性心律,4例转复未成功;随访12月后,维持窦性心律者35例(76.07%),心房颤动复发11例(23.97%);心房颤动复发患者心房组织CVF、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组(P<0.05,P<0.01)。结论心房纤维化程度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发病特点及各临床因素与房颤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我科接受二尖瓣置换手术的483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43例,女性340例,年龄22~74(45.23±11.51)岁,其中单纯二尖瓣病变355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病变128例。合并左心房血栓51例,有脑栓塞病史4例,术中同期行氩气刀心内膜消融术10例,左心房折叠术26例,行三尖瓣成形127例(其中使用人工成形环21例)。全组病例根据有无房颤及房颤持续时间分为慢性房颤组(268例)、阵发性房颤组(133例)及窦性心律组(82例),于我科标本库中随机抽取每组患者右心房组织蜡块5例,行Masson染色,观察心房纤维化情况,计算胶原容积分数。结果阵发性房颤组右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14.17±1.96)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8.65±2.30,P<0.05),慢性房颤组(19.06±1.85)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及窦性心律组(P<0.05)。手术后死亡8例,病死率1.66%,体外循环时间(90.27±46.86)min。术后二次开胸止血9例,发生瓣周漏2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20±5.87)h。10例同期接受心内膜消融术患者有8例由房颤转为窦性心律。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发展,右心房纤维化程度随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瓣膜置换术同期行迷宫手术,术后早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需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48例(ASA分级Ⅱ~Ⅲ级),分为研究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5 mg/kg.麻醉维持,研究组吸入七氟烷1.0% ~3.0%,观察组吸入异氟烷1.0% ~ 3.0%,按需间断推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记录手术过程及术后24 h内房颤事件的发作次数.同时,在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开始后6h及24 h分别收集血清,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研究组房颤事件的发作率下降(16.7%)明显低于观察组(62.5%,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CRP及TGF-β1在麻醉诱导前及体外循环后6h表达均明显升高,而24 h后逐渐下降,但研究组升高和下降趋势均无观察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具有降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瓣膜置换术房颤事件发生率,其可能与抑制CRP及TGF-β1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56例收缩末期的巨大左心房[内径为78~210(96.5±33.2)mm]行左房折叠术并同期行心房纤颤直视射频消融术及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合并心房纤颤的瓣膜病手术的同时对巨大左心房行左心房折叠术,并同期行改良直视射频消融术.术后恢复窦性心律比例较满意,心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冲洗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冲洗式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型手术(IRFMM)加瓣膜置换治疗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选择2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AF患者,在心内直视下行IRFMM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并用胺碘酮辅助治疗3个月。结果无手术死亡。射频消融时间为(15±7)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22±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5±17)min。25例患者均在心脏复跳时自动或经除颤立即恢复窦性心律,2例在24h内转为结性心律,5例在术后1周内出现窦性心律伴阵发性AF经胺碘酮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7±4)个月,23例(92%)窦性心律者心律稳定无AF复发,结性心律2例。结论本方法达到了治疗房颤的目的,简捷安全,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17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86例和窦性心律组84例,检测2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并与对照组85例健康人相比较。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和对照组(P<0.01),窦性心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心房颤动组和窦性心律组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者TNF-α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Ⅰ级者(P<0.05,P<0.01);心功能Ⅲ级、Ⅳ级者TNF-α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Ⅱ级者(P<0.01);心功能Ⅳ级者TNF-α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0.05)。结论TNF-α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及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左、右心房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31例风心病换瓣患者分为3组:①实验Ⅰ组(11例)为阵发性房颤或房颤持续时间≤6个月;②实验Ⅱ组(12例)为房颤持续时间均>6个月;③对照组(8例)为窦性心律.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①对照组、实验Ⅰ组及实验Ⅱ组Aschoff小体阳性率分别为37.5%(3/8)、46%(5/11)及50%(6/12),并且左、右心房肌改变一致.②细胞变性、间质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反应在3组内左、右心房肌或组间亦改变一致.③3组患者左、右心房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肌丝溶解、糖原聚集及间质纤维化,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有加重.结论风心病患者左、右心房肌病理形态学改变基本一致;心房肌的纤维化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房波电振幅特点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在房颤产生和持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44例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在术前作16导左、右房同步心外膜标测图并进行分析,同时与10例室上速(对照组)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A波,左房后壁中、下部f波振幅明显低于对照组A波,左房后壁上、中、下部位f波振幅明显低于右房(P<0.05). 14例房颤电复律后心房各部位的A波幅明显大于术前f波振幅(P<0.01),左心耳f波振幅显著大于左房后壁上、中、下部,左房后壁上部f波振幅显著大于左房后壁中部.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f波振幅与心房内径和容积无相关.结论: 左房后壁中、下部f波振幅最低,在左房心耳、左房上和左房中、下部之间存在明显电位差,提示左房中、下部是最易产生各向异性传导的部位,推测为AF起源,在明显电位差的部位易形成折返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