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里东期华南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加里东期,华南处于板块活动阶段.盆地演化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盆地性质的转化是通过奥陶/寒武纪之间的郁南运动,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推进;志留纪末发生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华夏和扬子两大陆块沿江山-绍兴断裂带最终拼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南华褶皱带.据此,将华南加里东阶段划分为一个Ⅰ级层序和7个Ⅱ级层序.Ⅱ级层序SS1代表了被动陆缘盆地发展的初始阶段,Ⅱ级层序SS2~SS5是华南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Ⅱ级层序SS6是华南由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演化的过渡时期,Ⅱ级层序SS7是华南前陆盆地发展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2.
晋宁旋回的若干古老地体经拼合形成原始华南大陆地壳;澄江旋回破裂解体;加里东旋回经多次拉张、挤压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海西—印支旋回在挤压上升背景上平静拉伸张裂,最后发生大陆碰撞;燕山—喜马拉雅旋回发生拉张断陷。泥盆纪古构造格局表现为华南海西期古大陆板块及其南、西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可划分出华南陆块、右江-南岭被动陆缘、南秦岭-龙门山-盐瀑、丽江被动陆缘、钦防残留海槽以及它们的次一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文县马家梁金矿位于扬子板块古活动大陆边缘碧口增生体南缘及扬子板块的交界部位,金储量丰富。本文对马家梁金矿氧化矿石进行了柱浸选矿实验,结果证实:马家梁金矿矿石采用柱浸法选矿流程可获得较好的技术指标,其金浸出率可达到83%以上,吸附率均在98%以上,吸附性能好。  相似文献   

4.
文县马家梁金矿位于扬子板块古活动大陆边缘碧口增生体南缘及扬子板块的交界部位,属碧口-阳坝金铜多金属成矿带。金矿体赋存于阳坝组第一岩性段碎裂岩中;区内出露地层为蓟县纪碧口岩群,为呈NEE向展布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变质岩广泛发育,以区域变质岩为主;区内断裂、褶皱构造发育广泛,断裂控矿明显。研究认为该矿床属于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并指明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 D·G·Howell 等人关于地体的定义,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划分为三个地体。初步研究认为,上述二板块的碰接,实质上是先行拼贴于该两大陆边缘的诸地体间的再拼贴。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地质效应中,主要的构造效应有:体间滑动、层间滑动、热构造事件以及叠缩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华南古板块兴凯地裂运动特征及对油气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的兴凯地裂运动始于晋宁运动后(800 Ma B.P.),强烈活动于新元古代中期的苏雄—开建桥组火山岩喷发期(700 Ma B.P.),结束于中奥陶世的郁南运动(458 Ma B.P.)。演化历程大体相当于Rodinia(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应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的组成部分。兴凯地裂运动在新元古代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对中上扬子区后期构造变形有重要的影响,为后兴凯期(加里东运动)形成大型古隆起和大形拗陷提供了基础;产生的基底断裂对四川盆地后期构造活动有控制作用;形成的稳定大陆边缘为下组合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条件等。  相似文献   

7.
Rodinia裂解与华南微板块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Rodinia研究的历史、现状及主要进展,分析了华南相关地块在Rodinia中的位置以及从Rodinia到Pangea的演化历程.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陆块从Rodinia裂离后,其间在Gondwana形成时,可能发生过湘桂地体、云开地体、浙闽地体、保山地体和腾冲地体的碰撞拼贴造山作用过程.在古特提斯演化阶段,这些地体随古特提斯洋的开启而与扬子陆块裂离,并逐渐形成多岛洋的构造格局,之后又随Pangea的形成而再次与扬子陆块碰撞拼贴增生.因此,Rodinia,Gondwana,Pangea等的形成、裂解和裂离后地体的拼贴增生是认识华南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的关键之一.Rodinia应该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构造演化的时间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块构造理论中的构造旋回含义与早期经典的强调以不整合为基础的认识不同。对亚洲显生宙特提斯演化和前寒武纪地块及造山历史的分析表明,构造演化是一个均变过程,地质历史早期大陆地壳已显示具有板块构造基本模式特征。板内同造山和造山后变形具有连续性,其中大型走滑断裂的作用相当明显,调整着构造连续演化的统一进程,这在特提斯和中国西北地区表现明显。加里东、海西和阿尔卑斯等经典造山运动或旋回的阶段性特征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9.
下扬子地区盆地的"四层楼"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扬子地区震旦纪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大地构造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盆地演化相应地经历了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沿江前陆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陆相伸展盆地。下扬子地区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盆发育于伸展性被动大陆边缘。沿江前陆盆地形成于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活动中的前陆变形带上。火山岩盆地出现于区域性走滑剪切和环太平洋岩浆弧背景下。库拉—太平洋板块高角度、高速正面向东亚大陆下的俯冲 ,造成了岩石圈上拱拉张 ,从而产生了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陆相伸展盆地。随着西太平洋边缘弧后盆地的出现及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中国东部遭受近东西向挤压 ,从而结束了下扬子地区的盆地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皖南南部构造性质及构造单元的归属的争论,在最近一次全国性编图会议,意见仍未统一。作者在实际调查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构造——建造分析和比较大地构造的方法研究了本区前寒武纪及早期古生代各时代建造成分,确定了各建造的名称、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划分出几个不同性质的建造序列;描述了不同时代地层和不同空间的构造形态,划分了构造层及构造形态的级别,並分析了构造形态形成的原因;论证了本区加里东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在上述资料基础上,阐明了本区是华南加里东地槽区皖南浙西加里东地槽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並对皖南加里东地槽与其北隣的下扬子台缘沉陷带的界限予以确定,进一步说明了本区在加里东旋迴是冒地槽,具有残余地槽和边缘地槽拗陷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海西-印支期华南板块的沉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板块在海西—印支期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从发展到消亡的五个亚阶段,并和海平面相对升降的Ⅱ级旋回相当,早晚二叠世间的东吴运动是这个阶段由发生到衰亡的转折点。这个阶段沉积盆地的展布特点,是两个克拉通盆地夹持一个北东向的伸展盆地以及边缘盆地。次稳定的伸展盆地,是沿着加里东期两个古老陆块的拼合边界由南而北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江-绍断裂的走滑作用起了重要作用。西部的扬子克拉通盆地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东部的华夏克拉通盆地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其间的伸展盆地及边缘盆地,则以硅-泥质为主的欠补偿的深水沉积为主,浊积岩及基性火山岩也较发育。这些特点说明,这一阶段的沉积作用是在伸展应力环境下形成的,其特点与加里东期十分近似,也说明加里东运动没有使华南板块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直到印支运动后才真正开始其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手风琴式开合或多旋回复合造山的观点,也许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下扬子地区五个火山盆地(庐枞、宁芜、溧水、溧阳和天目山)中生代火山岩的微量元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区火山岩的 REE含量较高,配分曲线以 LREE相对富集,并且具Eu负异常为特征。在17种元素的标准化曲线图上,具Rb、K的峰和 Ta、Ti的谷,表明了火山岩中大离子半径元素的相对富集和高场强元素的贫化。这些特点相似于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在 Hf/3-Th-Ta和 Th/Yb-Ta/Yb判别图解上,本区火山岩的成分点都落在破坏性板块边缘及岛弧的区域内。这些分析结果有力地证实了下扬子地区的火山活动是中生代时期库拉-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论活动大陆边缘地质学研究的若干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探讨大陆边缘地质学的新进展,主要评论下列三个重要问题:1、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系的新发展;2、活动大陆边缘地质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3、板块构造理论的新模系(Paradigm)—构造地层地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扬子地块及其南缘中新生代盆地内或盆地边缘分布着由基底岩系构成的、被断层围限的上宽下限呈倒三角形的无根岩块--楔状体,常出现在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其成因是先逆后张的特定地质条件下,逆冲体后缘受价 正断层切割破坏形成的,反映了盆地的伸展成因和扬子地块及南缘晚白垩--始新世地壳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东北部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南与中朝板块相邻。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历经西伯利亚板块的向南增生、地体拼贴、“中东亚洋”关闭和西伯利亚-中朝板块的对接碰撞形成统一欧亚板块等一系列构造事件,形成规模巨大的兴安-内蒙古地槽褶皱系(大陆边缘造山带)。中新生代主要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表现为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动力学--多力源多时期分段作用模式.早-中侏罗世,扬子与华北地块碰撞后的持续会聚力、古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力(安第斯型)联合作用于郯庐断裂带,产生了左旋压扭活动.晚侏罗世,西太平洋型的古太平洋板块挤压力作用机制率先作用于中国大陆边缘的北部地区,并一直持续到古近纪.其在郯庐断裂带中、北段诱发出上地幔上涌力,使其产生了右旋拉张活动;郯庐断裂带南段直至晚白垩世才受到这种机制作用.晚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后退,上地幔上涌力作用已退到边缘海地区,郯庐断裂带全段受到边缘海地区上地幔上涌力诱发的次级挤压作用力,形成了右旋挤压活动.  相似文献   

17.
辽东—吉南地区早元古代变质地体的组成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辽东-吉南地区存在两个性质不同的变质地体:辽北地体和辽南地体,二者之间以断裂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接。辽北地体包括北辽河群和老岭群,辽南地体包括南辽河群和集安群。不同变质地体内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在地层系统及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及沉积环境、变质作用类型及pTt轨迹、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它们在早元古代时期形成于不同的大陆边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两个变质地体最晚在早元古代  相似文献   

18.
甘肃北山地区同位素定年与构造岩浆热事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面积约100000Km~2的甘肃北山地区,共搜集同位素年龄数据216个,其中22个是本次测定的。依据这些资料做了年龄频谱图和地质环境一岩浆热事件综合示意图,从这些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看法:1.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东端前寒武纪褶皱基底以微大陆的形式延入了本区,即本区有两大构造单元—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2.虽然有30多属燕山期的表现年龄,但从年龄频谱的骤然下落和野外复查表明,这些是后期岩脉和矿脉的年龄,而不是大规模岩浆活动的记录,即本区没有燕山期的大规模的岩浆活动。3.从加里东到印支期的每一构造岩浆旋回中,岩浆活动似有滞后现象,甚至延至下一个旋回,很可能这种滞后具有普遍意义。4.在每一构造单元内,大陆边缘区、过渡壳区和海洋区的喷发、侵入及变质作用也不尽相同。海洋区内喷发作用强于侵入和变质作用,而大陆边缘区侵入作用强于变质和喷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天山加里东造山带为一沟-弧-盆褶皱系,共内部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可分为海沟俯冲杂岩带、岛弧带和弧后盆地褶皱带。它主要是在晚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阶段于塔里木古板块北缘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逐渐演变成西太平洋型,最后伴随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之沟-弧-盆体系的闭合而形成的陆缘增生造山带。  相似文献   

20.
推覆体的泥盆纪沉积是上扬子被动大陆边缘典型滨浅海补偿沉积。浑水陆源碎屑前滨相与近滨相旋迴沉积,是在不断水进背景下的由西至东的超覆;浑水清水混合沉积,是由陆棚、近滨至泻湖的海退序列充填沉积;进入清水沉积阶段,是平坦的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根据沉积梯度计算,水平推覆距离大约为36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