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题目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受力分析时运用平衡力分析法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技巧.在初中物理学中着重介绍了二力平衡,即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一般对二力平衡的应用,例如在研究摩擦力,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拉动时,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二力平衡.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这就是我们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基本原理.包括用弹  相似文献   

2.
教材:人教版物理第一册课型:大气压测量探究课一、课程浅析“大气压的测量”是教学难点,教材以托里拆利实验展示给学生,由于水银有毒,只能用课件讲解.学生的经验甚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复习本章时,安排了这节探究课.二、学生学情分析通过本章学习,学生知道了不能直接利用P=FS和p=ρgh测定大气压,而托里拆利实验是让某一段液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进而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计算大气压的大小,但是学生对此的直接经验甚少.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从生活中的器具寻找…  相似文献   

3.
冯朝 《甘肃教育》2010,(7):55-56
在学习“液体压强”这一知识点时,不仅要运用密度、质量、重力、二力平衡等方面的知识,而且液体压强是学习大气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一般采取如下措施来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4.
在“二力平衡条件”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天花板上吊着的电灯,一定有电线的拉力与重力平衡;放在桌面上静止的书,一定有桌面给书的支持力与重力平衡;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一定有汽车的牵引力与阻力平衡等等。这样分析的结果却往往是让同学们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认识:一个物体在受到某个力时一定会有另外一个力与之平衡。比如有同学在对行走的人进行受力分析时,认为人除了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与重力平衡外,人自身还会产生一个力与摩擦力平衡。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注意的是“二力平衡条件”应用于…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了“力”的概念与“二力平衡”的知识后 ,一些同学对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及二力平衡的理解不够深入。比如 ,常有这样的判断题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不少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将二力的平衡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混为一谈。怎样才能将二力的平衡与力的相互作用分清楚呢 ?首先 ,要弄清二力平衡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特点。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并且在一条直线上 ,那么这两个力就平衡 ,简言之 ,平衡的两个力一定等值、反…  相似文献   

6.
冯容士  李鼎 《物理教学》2012,(10):24-28
背景二力平衡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时第一次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关键知识点。上海二期课改中学物理课程标准针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巩固力和力的图示的知识;加深对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理解;又为学习液体压强和阿基米德定律做准备。鉴于初中物理没有涉及"牛顿三定律",二力平衡的概念又相对抽象,因此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把"二力平衡条件"作为"机械运动"章节的重点内容,并安排了"用DIS探究二力平衡"的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7.
力学是中学物理教学重点,也是许多学生学习物理的难点.而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力的平衡概念是涉及初中以至高中的基础知识,而九年制义务初中物理教材中,只研究了二力平衡,没有介绍三力平衡以及受力分析的方法,在我多年的教学中,感受到“力”已开始逐渐渗透受力分析的方法,在学习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学习一点三力共线平衡是可以的,从初中、高中教材的结构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简单机械等问题很有必要,也有利于降低力学部分初、高中教材的梯度,对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二力平衡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内容.我们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实验,可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为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奠定基础.问题提出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  相似文献   

9.
韩丙山 《黑河教育》2013,(10):21-2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滑动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滑动摩擦力。 3.经历探究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难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物理学习中,比较可以帮我们理清知识间的关系,理解知识的内涵.二力平衡是初中力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大多力学试题的解答过程中,会用到二力平衡.但由于对二力平衡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我们常常会混淆二力平衡和其他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导致解答错误.下面,让我们在比较中,理解二力平衡和一些知识的几个关系吧!  相似文献   

11.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我们都可把它们叫做平衡力.但平衡状态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情况.所以,同学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才受平衡力作用.正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物体所受的外力不能是一个力,至少同时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两个以上的力作用于物体,我们总可以利用物理方法将诸多力转变成两个力.因此,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简单的二力平衡.那么,二力平衡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同体”、“同时”、“共线”、“等值”、“反向”十个字来高度概括它,具体地说:同体:二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相似文献   

12.
1 问题提出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对二力平衡概念的叙述有所不同。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将二力平衡概念定义为“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接着,通过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应该指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反映的是物理规律。又如四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物理》(试用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也提出了二力平衡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这一物理规律。虽然对二力平衡概念的  相似文献   

13.
二力平衡是力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为增进学生对二力平衡知识的理解,在利用图1所示的演示实验得出二力的平衡条件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若将研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如图1所示)中的木块换成弹簧秤,两边小盘(小盘质量忽略不计)内各放一质量为100...  相似文献   

14.
双滴漏仪的制作与使用孝感市孝南区车站街教育组肖怀清(432111)我在初中物理大气压教学中,设计了简单实验装置——双滴漏仪。一、作用演示大气压对滴漏速度的影响。二、制作方法1.材料:1)L形木框架:一个长40cm,宽15cm,高40cm。2)三夹3块...  相似文献   

15.
一、课前设想 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二力平衡、压强和浮力等知识,对于一般物理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杠杆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也是学习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基础.学生认识从平动到转动,从二力平衡到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思维方法上经历较大的跳跃,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设置阶梯,让学生有思维跳跃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力,有两个显见作用,一是促进教学效率,二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常,迁移力不仅是指思维能力,还包含迁移意识和技巧——这是一种综合的素养,需要教师有科学、系统的培养策略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托里拆利实验为测量大气压强提供了一种方法,并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这个实验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课本对实验原理所做的分析不够细致,同学们对“管内的水银柱为什么是外界大气压支持的?”,“为什么大气压强的大小正好等于管内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等等感到疑惑不解.本文试对这一实验的原理提供几种分析方法,供读者参考.1.设想波片法设想在管内切出一个小浪片,其位置与水银槽水银面等高(如图1).液片足够薄,其薄的程度达到可使液片上下面视为在同一高度,重力可忽略不计.因为液片平衡且本身重力不计,故有:又因为液片…  相似文献   

18.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学中有关“力”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考纲中的重要知识点。掌握好这一知识,有利于初中学生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力学问题,因此受到任教老师的重视。在历年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有关“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都设计在“水平桌面上”做。目前,这个实验还没有现成的仪器。如果照书做一个小桌,老师们感觉携带不方便,且演示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种情况,我制作了“二力平衡的条件”演示器,该教具紧扣教材的教学要求,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演示直观、生动,效果好,可见度大,深受老…  相似文献   

19.
覆杯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一个非常生动的实验:取一只玻璃杯注满水,用一张薄塑料片覆盖杯口,然后倒置,将看到塑料片不会掉下,水也不会流出.该实验的解释是:由于大气压的存在,其对塑料片施加一个向上的托力,该托力托住了塑料片和水柱.然而做该实验时笔者发现,其实在杯中注入半杯水实验也能成功.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很少会注意,但由此引起的一例研究性学习令笔者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从教化学教育多年,也做了多年的学生德育工作——"班主任",经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化学原理教育观"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即:利用化学原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于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自信,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入手,通过"平衡观"、"电离观"、"活化分子观",阐述"化学原理观"在高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渗透,以实现教学、教育的统一。一、"平衡观"——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