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结果:(1)腋神经在腋窝后发自臂丛后束,主要分支有前支和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距皮肤距离为5.0cm,前支在四边孔中点外旁开3.0cm处,距皮肤3.5-4.0cm,后支在三角肌后缘中,下1/3交点处距皮肤距离为3.0cm。(2)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冈上肌支和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距皮肤和冈上肌支起始处距皮肤均为4.0-4.5cm,冈下肌支起始处距皮肤4.0cm。结论:对腋神经及其分支和肩胛上神经的冈上肌支、冈下肌支选择多点在正确的体表定位和熟练掌握穿刺浓度的基础上进行阻滞,可成为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提供有关腋动脉分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甲醛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4,女6),解剖、观察腋动脉分支的起点及数目。结果胸上动脉(ST)起自腋动脉第1段者占85%,胸肩峰动脉(TA)起自第1、2段者,分别占5%和95%,胸外侧动脉(LT)主要起自第2段,占68 33%,肩胛下动脉(S)主要起自第2、3段,分别占23 33%和65%,旋肱前动脉(AH)主要起自第3段,占83 33%,旋肱后动脉(PH)直接起自第3段者为38 33%,主要与肩胛下动脉共干(41 67% ),右侧桡动脉(RR)起自第2段者1例,占1 67%,胸背动脉(TD)和肱深动脉(DB)起自第3段,分别占3 33%。结论腋动脉的分支大多为6支,也有9支者;胸肩峰动脉起点及出现率最恒定,胸外侧动脉发出部位最不恒定,可发自胸肩峰动脉,肩胛下动脉和胸背动脉。旋肱后动脉大多与肩胛下动脉共干。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肩胛上、下神经和腋神经,观察其走行、位置及分支分布,测量有关数据,并进行了模拟穿刺观察。结果: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网上、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与冈上、冈下肌支起始处与皮肤的距离为4.0-4.5cm。肩胛下神经起始处与腋窝前襞中点的距离为5.0-5.5cm。腋神经主要分支有前、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与皮肤的距离为5.0cm。结论:对肩胛上、下神经、腋神经及其分支的5个穿刺点进行了准确的体表和深度定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设计带伴行营养血管蒂腓肠神经电缆式神经移植体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26例成人下肢腓肠内侧皮神经(MSCN),腓神经交通支(PCN),腓肠神经(SN)及其伴行营养血管等。设计带伴行营养血管蒂腓肠神经电缆式神经移植体。结果 (1)腓肠内侧皮神经、腓神经交通支、腓肠神经的长度分别为20.01±0.61 cm、20.19±0.80 cm、12.98±0.61 cm,其横径分别为1.51±0.10 mm、2.50±0.10 mm、2.95±0.12 mm。(2)腓肠内侧皮神经伴行动脉(ANV)1支,外径为0.80±0.04 mm,伴行神经干的长度为8.78±0.52 cm。腓神经交通支伴行营养动脉1支,外径为0.91±0.03 mm,伴行神经干的长度为7.61±0.41 cm。结论可设计和应用带伴行营养血管蒂腓肠神经电缆式神经移植体桥接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腋动脉为中心4支主要神经的解剖位置及变异,为上肢局部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07年12月-2009年3月行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67例,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明确各组织结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记录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在以腋动脉为中心划分的4个象限内的位置;记录腋动脉距皮深度及周围腋静脉数量。结果: 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在腋鞘内按顺时针方向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正中神经(83.8%)主要分布在第Ⅳ象限(腋动脉的前外侧),尺神经(72.5%)主要分布在第Ⅰ象限(腋动脉的前内侧),桡神经(61.7%)主要分布在第Ⅱ象限(腋动脉的后内侧),且3支神经间相对位置固定。肌皮神经大部分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89.2%),有10例(6%)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头侧。有8例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4支神经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由深到浅依次为肌皮神经(1.58±0.59)cm、桡神经(1.33±0.69)cm、正中神经(0.62 ±0.13)和尺神经(0.59±0.22)cm,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间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2支神经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7例患者中,47.3%腋鞘内静脉为2条,平均为(2.4±0.8)条。结论: 在腋窝顶点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6.
腓肠神经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目的 为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2方法  15具成人尸体 ,其中男性 12具、女性 3具共 3 0例下肢 ,经股动脉灌注氨水稀释的红色乳胶后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 3结果 腓肠神经主干起点横径 (3 .3 2± 0 .97) mm、长度 (13 8.5 5± 40 .72 ) mm,腓肠交通神经起点横径 (2 .2 2± 0 .44) mm,长度 (2 5 8.85± 40 .17) mm,腓肠内侧神经起点横径 (1.5 9± 0 .43 ) m m,长度 (2 40 .85± 3 1.82 )m m,腓肠外侧神起起点横径 (2 .5 7± 0 .73 ) mm,可游离长度 (193 .45± 3 6.86) mm ,小动脉分布密度 ,腓肠神经主干 >腓肠外侧神经 >腓肠交通支神经 >腓肠内侧神经。小静脉分布大致同动脉。4结论 可根据移植需要选择合适长度和横径的腓肠神经 ,有 10 %~ 15 %的小动脉适合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7.
在腋窝内于腋静脉与肩胛下静脉的内侧夹角内即为胸背神经近段的显露点。  相似文献   

8.
腋神经应用解剖与颈椎病患者肩胛痛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腋神经及其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 ,明确颈椎病肩胛部扳机点的位置 ,探讨软组织压痛点与腋神经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 7具成人尸体上对腋神经的分布及分支部位观察解剖形态学。对 33例 39处压痛点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和测量 ,并在尸体标本上对肩胛部相应位置的肌肉进行解剖观察相关各肌肉的起止点、走行、相互关系以及筋膜的分布特点。结果 腋神经在四边孔内分为前支和后支 ,其中前支支配三角肌 ;后支发出肩关节支、皮支和小圆肌支。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肩胛部扳机点多位于肩胛内上角与肩胛下角连线中下 1/3外约 2~ 3cm处 ,即小圆肌起始部与冈下肌移行处。结论 本研究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及治疗的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隐神经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自体隐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具成人尸体 ,男性 12具 ,女性 3具 ,共 30侧下肢。经股动脉灌注氨水稀释的红色乳胶后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 隐神经双干型占 46 .7% (14/30 ) ,浅出点横径 0 .2 8± 0 .0 3cm ,可游离长度 8.42± 4.5 8cm ,距体表深度 1.19± 0 .44cm ;前外支横径 0 .14± 0 .0 3cm ,可游离长度 18.81± 4.5 0cm ;后内支横径 0 .14± 0 .0 4cm ,可游离长度 19.32± 3.0 4cm。单干型占 5 3.3% (16 /30 ) ,浅出点横径 0 .2 5± 0 .0 6cm ,可游离长度 2 9.94± 3.34cm ,距体表深度同双干型。隐神经小动脉丰富 ,其上段小动脉直径≥ 1mm者 2 9条 (2 3% )。下段小动脉少而细 ,寻找隐神经 ,有两个可靠的手术部位。结论 隐神经是较理想的微血管吻合的移植供体 ,可从两个可靠的部位手术获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解剖方法探索在肩部做一个“U”形切口能同时显露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全长的可行性。方法:用6具尸体做解剖显露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切口自腋前襞开始沿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向上通过锁骨中点至肩胛冈基部下方约2cm处,然后向外下方延至腋后襞;将喙突尖凿断并将附着于其上的胸小肌、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向远侧翻转显露腋神经;切断部分斜方肌和三角肌附着端,显露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末端。结果:“U”形切口可以显露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的全长,且对软组织损伤较少。结论:此方法对于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合并损伤的手术探查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支转位修复腋神经与肌皮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50侧成人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的起点、入肌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肌皮神经分支及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体视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主干无损伤分离长度为44.6±1.7 mm,有2~4个分支,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与腋神经前支、肌皮神经分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起点与肱二头肌支起点在同一平面.结论 臂丛上干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皮神经.  相似文献   

12.
吴波以  石凯军 《医学争鸣》1989,10(2):97-100
对44只家兔做一侧腓总神经无缺损对端吻合术,另侧做3cm自体神经原位移植术,手术后4、8、12、16、20周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轴突、髓鞘、胫前肌组织学和伸跖展趾功能研究。结果表明:4周时各吻合口处均可见到再生轴突,8周时双侧胫前肌都可测出MAP,16、20周时再生轴交通过率和MCV,对端吻合侧优丁移植侧,MAP振幅、髓鞘化程度、胫前肌组织学改变及伸跖展趾功能,两侧无明显差别。实验结果提示,当修复神经伤有明显张力时,应采用神经移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颗粒对大鼠坐骨神经挤压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麻醉后行坐骨神经夹伤术。术后第2天开始灌药,并随机分为5组:阳性对照弥可保组;实验组神经生长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灌药后3周,通过对术后动物的整体观察,压伤段神经电生理学检测和腓肠肌组织学形态测量,评价修复效果。结果:灌药后3周,大鼠坐骨神经干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和神经传导速度(MCV),NGG高剂量组与弥可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腓肠肌肌湿重比,NGG高、中剂量组与弥可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显著优于生理盐水组;胶原纤维面积NGG高剂量组与弥可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神经生长颗粒有明显的促神经再生和促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化学萃取同种异体神经修复鼠坐骨神经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化学萃取同种异体神经 ,去除髓鞘和雪旺细胞 ,形成无细胞基膜管后桥接鼠坐骨神经缺损 ,研究神经再生效果。方法 :正常鼠坐骨神经用非变性生物剂处理后得到无细胞的基膜管 ,桥接鼠坐骨神经 2 0mm缺损。实验分 3组 :无细胞基膜管移植组 (A组 )、自体神经移植组 (B组 )和异体神经移植组 (C组 )。术后进行肌电图、组织形态学及图像分析仪检查。结果 :A组再生神经有大量轴突通过移植体 ,术后 2个月电生理检测再生神经的潜伏期及波幅低于B组 (P <0 .0 5 ) ,3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髓鞘厚度在术后 3个月时亦低于B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轴突直径及数目两组无差异。结论 :这种无细胞基膜管移植体能支持轴突的生长和雪旺细胞的迁移 ,是一种良好的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大鼠受损坐骨神经修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rhNGF)促进大鼠受损坐骨神经修复的作用。方法:夹闭大鼠坐骨神经造成挤压性损伤,给予rhNGF后不同时间点测定神经传导速度(NCV)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同时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再缝合法造「成神经损伤,不同时间点测定动作电位潜伏期。结果:与模型组相比,4μg/kg rhNGF组在第35天、第56天的NCV显著加快(P〈0.05),而8μg/kg rhNGF组  相似文献   

16.
视神经再生模型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正常大鼠视神经及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了解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模型吻合段超微结构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方法 建立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模型,第15,30,45及60天取出吻合段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正常大鼠坐骨神经纤维较视神经纤维明显增粗,吻合15d,神经细胞明显变性、水肿及坏死,吻合30,45及60d,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逐渐恢复。结论 坐骨神经移植有可能支持视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血管支架支撑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对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缺损再生修复作用。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组(A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组(B组)、血管支架支撑后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组(C组)3组。分离并切除大白兔左后肢腓总神经约10 mm,制备腓总神经缺损,A组将切除的腓总神经旋转180°后缝合于缺损处,B、C组:分离切取20 mm长的颈外静脉,静脉回缩修剪后,B组将取下的静脉桥接于神经缺损处,C组将血管支架置入获取的颈外静脉,再接于神经缺损处。术后观察兔足部溃疡情况,进行兔左足展趾反射评分,术后12周,进行神经缺损修复的大体观察及电生理检测,比较各组兔左、右侧后肢腓肠肌湿质量比,并对修复的神经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检测,分析各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各组均发现兔手术侧足跟部溃疡,以B组最严重,A组最好。术后12周A组展趾反射评分恢复最快且最好,C组次之,B组最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生理检测A组神经传导速度最快(64.01±5.61) m/s,C组次之(53.43±7.99) m/s,B组最差(29.15±4.45) m/s,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腓肠肌湿重比A组>C组>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周,A组再生神经形态正常,B组静脉导管坍陷,直径较小,C组自体血管支架支撑的静脉导管未塌陷,直径略大于A组。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再生神经束面积、纤维密集程度及髓鞘厚度均为A组和C组明显优于B组( P<0.05)。 结论 血管支架支撑自体静脉神经导管能够较好的促进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缺损的再生。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建立右侧坐骨神经挤压伤家兔模型,然后进行电针治疗,用肌电图诊断仪测量患肢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并与正常进行对比。结果电针治疗4个疗程后,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有所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应用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家兔的神经传导速度,从而促进损伤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解剖观测了30例成人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结果表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各分支数为8~10支,多数可分离长度为48.2-121.1mm,横径为0.5-0.9mm。据此解剖学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种以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移位修复肌皮神经损伤的新的手术方式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ANA)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促神经再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自体移植组,桥接2,4,8,12周组,每组6只,分别观测患侧L4脊髓及胫前肌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ANA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2周患侧脊髓内BDNF表达增高,4周时达高峰,持续到8周,然后逐渐降低,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自体移植组相比无差异。而患侧胫前肌最初4周内逐渐降低,然后逐渐升高,12周时达到正常水平,与自体移植组相比无差异。BDNF mRNA的表达基本与蛋白表达一致。结论ANA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也许可替代自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长距离缺损,此作用可能与上调脊髓BDNF蛋白及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