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华 《黑龙江医药》2012,25(1):141-143
目的:分析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探讨输液外渗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分析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方法.结果:针对引起输液外渗的婴幼儿本身、药物以及护理操作技术等因素,给予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对婴幼儿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输液性静脉炎(infusion phlebitis,IP)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该病症的发生有药物因素,如抗肿瘤药、抗生素、镇静催眠药等可能诱发IP,输液渗透压以及输液pH值也与IP的发生有关.非药物因素有微粒污染、导管材质和静脉留置针等.IP的发生机制可能与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有关.IP应以预防为主,事先静脉注射西咪替丁200mg可有效预防长春瑞滨引起的IP.局部外敷25%硫酸镁溶液和山莨菪碱溶液也可减少IP的发生率.IP的治疗可采用局部封闭、局部外敷及物理疗法,常用药物包括硝酸甘油贴膜、肝素钠软膏、多磺酸黏多糖软膏、吡罗昔康凝胶、三七乳膏、双氯芬酸凝胶和口服片剂等.  相似文献   

3.
输液静脉炎的诱发因素及其防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但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输液静脉炎诱发因素主要有输液的pH值及可滴定酸度、输液的渗透压、药物的化学毒性、机械性刺激等。本文对静脉炎的诱发因素及其防治进行概述,旨在对各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静脉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沿穿刺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和结节。静脉炎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在末梢静脉输入非生理pH值的液体、较血浆渗透压高  相似文献   

5.
干海英 《江西医药》2007,42(4):370-372
目的 探讨两种输液速度调节方法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时液体渗出的影响.方法 抽取2006年5~6月500例8/12~2岁采用100ml规格4:1液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50例,用一次性输液器中的滴速调节器自上而下缓慢调节至理想滴数:对照组250例,一次性输液器中的滴速调节器先关闭,然后自下而上调节至理想滴数.比较不同时刻两组累计液体渗出发生百分比.结果 观察组小儿头皮静脉输液5min时液体渗出总累计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待穿刺成功后,一次性输液器中的滴速调节器自上而下调节滴数的方法有助于减少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时液体外渗.  相似文献   

6.
韦笑云 《北方药学》2013,(7):164-165
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既给患者带来身体的痛苦又影响正常的药物应用。本文分析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措施及护理,为提高临床静脉治疗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静脉输液患者的滴速。方法对841例静脉输液患者的滴速进行现场调查,以输液卡上的滴速为标准,计算时间为1min,≥5gtt/min为过快,<5gtt/min为过慢。结果 95.84%的患者滴速正常,3.33%过快,0.83%过慢,存在发生急性肺水肿的危险。结论我院静脉输液患者的管理仍有待加强,医院要重视对静脉输液患者的滴速管理,防止发生严重的输液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病人采用上肢输液和下肢输液方法与静脉炎发作的关系。方法 在相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机抽样观察200例全麻病人,分上肢桡静脉组100例,下肢内踝静脉100例,观察两组病人静脉发生情况。结果 上肢桡静脉输液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下肢内踝静脉输液发生率为2 0%。下肢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发生静脉炎20例,有3例达Ⅱ°而上肢静脉炎全部为Ⅰ°;各年龄组的发病率为:20~40岁(2 3.3%);40~60岁(8.8%);60~80岁(6.7%)。结论 下肢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比上肢静脉液高,而且下肢静脉炎的严重程度比上肢静脉炎严重。  相似文献   

9.
输液所致静脉炎的药物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输液带来的静脉炎等问题是护理工作的难点,药物的渗透压、pH值、刺激性、毒性及输注速度是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原因.文献报道可致输液性静脉炎的药物有多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医院静脉输液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开展优质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抽取的全院静脉输液的全部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临床静脉输液需要关注输液时药物是否需要避光、输液时的滴速、输液的顺序及配伍禁忌,否则易造成静脉输液治疗无效.结论 临床药师应有针对性地深入临床开展宣传,减少导致静脉输液使用不当的医源因素,实行静脉输液有效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住院季节、溶媒、输液速度与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静脉炎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住院季节、溶媒及输液速度为自变量,对应用七叶皂苷钠后静脉炎程度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回归模型的因素有住院季节、溶媒及输液速度;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溶媒比10%葡萄糖溶液溶媒更容易引起静脉炎发生,但静脉炎程度没有明显差异;滴速为30滴/min比60滴/min更容易发生静脉炎,且容易出现Ⅲ级静脉炎。结论住院季节、溶媒及输液速度与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有明显相关性,输液速度还与静脉炎程度有相关性;临床上以10%葡萄糖溶液作为七叶皂苷钠溶媒,并以较快速度输液是防止静脉炎发生及减轻静脉炎程度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输液滴速对应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20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110例,滴速40~50 滴/min;观察组110例,滴速15~25 滴/min.观察两组输液所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严格控制输液滴速能明显减少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张小红 《安徽医药》2013,(9):1622-1623
目的 通过对比输液室静脉化疗患者中应用一日留置针与钢针的情况,观察比较静脉炎和化疗药物渗漏的发生率,寻找合理的穿刺工具,以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20例肿瘤患者分成2组,57例使用一日静脉留置针输液作为观察组,63例使用头皮针输液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化疗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化疗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输液室使用一日静脉留置针输液可有效预防化疗药物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护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卢娅仙 《首都医药》2010,17(16):34-35
目的总结减少呼吸内科静滴输液所致刺激及静脉炎的对策,提高护士工作能力。方法从笔者的工作出发,记录和总结减少静滴输液所致刺激和静脉炎的对策。结果未用对策前,记录600组输液静滴后发生静脉血管红肿、疼痛、恶心呕吐、胃痛、轻微头痛5组,发生率0.83%;应用对策后,记录7152组输液静滴过程未见不适。结论减少输液静滴所致刺激和静脉炎的对策经过应用其效果有效,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继而减少甚至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日常观察,从临床输液中常出现的输液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临床常见输液反应如热原反应、空气栓塞、循环超负荷及静脉炎等是由操作因素、热原因素、药物因素、器具因素、环境因素、患者因素等造成。结论输液过程中常见的输液反应,多因未能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或因患者身体属特异质等原因造成。只要我们严守操作规程、合理用药、把好药品和器具质量关,加快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密切观察输液期间患者反应,以及通过精心、针对性的护理,输液反应是可以减少甚至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急诊输液患者输液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室2015年5月至6月收治的100例输液患者为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另选取急诊室2014年5月至6月收治的100例输液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输液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输液滴速不合理、输液反应、输液外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穿刺前准备、静脉穿刺、输液监护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显著减少了急诊输液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药品滴速预警规则,降低某院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查询文献,总结某院易出现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的21种药品及不良反应。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设置203种静脉滴注给药注射剂的药物滴速预警规则,对于无法计算滴速范围的注射剂相关信息维护至处方前置审核系统规则库中;临床药师在药学查房中重点监控输液速度。结果 建立药物滴速预警规则后,未再出现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药师可通过建立药物滴速预警规则而减少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58例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减少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本院近2年来发生的58例静脉输液反应从致热源、细菌、药物因素、输液器具、季节、患者年龄、环境、消毒剂浓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对静脉输液发生反应的药液进行热源检测,共有5例阳性;血培养7例阳性;药液细菌培养2例阳性;同一批号未开封药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输液器及头皮针细菌培养和热源检测全部阴性;引起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药物以中药制剂、大分子物质、血液制品及含钾离子的药物为主;夏季为高发季节;发生率高的为老年人。结论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因素是复杂的,它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有效降低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输液用药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静脉炎时患者轻者表现为穿刺点红、肿、疼痛,重者沿穿刺点静脉可出现红线,条索状改变,甚至可触及硬结,在临床工作中,笔者总结以下几种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输液所致静脉炎的药物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输液带来的静脉炎等问题是护理工作的难点,药物的渗透压、pH值、刺激性、毒性及输注速度是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原因。文献报道可致输液性静脉炎的药物有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