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的压力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当前我国在人口问题上,面临着四大难题:(1)人口基数大造成总量增长过快;(2)人口素质低难以形成人力资源优势;(3)贫困人口总量过大对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形成制约;(4)剩余劳动人口吸纳能力不足形成巨大就业压力。因此,我国在解决人口问题时,要始终坚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城市化是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加速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而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的载体。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超过 9亿,不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四个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1.我国农业人口比重过大,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90年代后半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露,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需求不振,物价指数持续下滑 (1999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同比下降 2. 3%,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 1. 3% );二是最近几年经济增长趋缓,始终未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3.
朱杰堂 《中州学刊》2001,(6):118-120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口开始进入在一定制约条件下的低增长时期。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发展,我们必须从提高人口素质入手,从思想上改变人们的认识,解决人口的控制问题。人口控制的功成垂败不仅取决于人口控制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更重要的还在于实现生育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正消费、投资、出口作为中国发展经济的三驾马车,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成绩喜人,但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少,中国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外贸易只有进行转型,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一、前言持续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从2005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幅连续3年超过23%。2009年进出口规模为2.2万亿美元,20134.14  相似文献   

5.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把一切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人口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相适应,是能否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多少,增长的快慢,虽然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它可以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人口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相适应,才能起促进作用,否则就起延缓作用。我国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人口众多,增长又快,廿年来平均每年以千分之二十的自然增长率(下称自增率)发展,目前已达九亿人口,在三十年里人口几乎翻一翻,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我国人口盲目高速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和高速度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正面临工业化的一个新浪潮 据统计,在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地区)中,大致有64个实现了工业化,这些国家的总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不足20%。而中国有12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21%以上。也就是说,中国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将在几十年的时期内,使全世界工业社会的人口翻一番。这是一个意义极其巨大的世界历史事件。更确切地说,现阶段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是一段让金球工业化的版图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界历史变迁时期。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过程同世界其他大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在许多方面,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广度是罕见的。特别是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出的开放承诺,连外国和国际组织(例如世界银行)的一些专家都承认,在许多方面是“非常激进”的,甚至在有些方面是所有国家中“最彻底”的。可以说,中国是有史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人均)低收入状态时,开放速度最快、开放领域最广、开放政策最彻底的一个大国。  相似文献   

7.
<正> (一) 人口是一个含意十分丰富的概念,人口意识的含意自然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认为人口意识,主要是人口的数量意识和人口的素质意识,增强人口意识,主要是增强人口的数量和素质的优患意识。一、人口的数量意识1.我国人口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人口数量意识之一我国人口数量的控制,由于从70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人口出生率由60年代的33.65‰和76年代的24.57‰下降到近十年的18.3‰;自然增长率由60年代的22.(?)8‰和70年代的16.23‰下降到近10年的11.98‰。但是控制人口数量的巨大成绩,却不能掩饰我国人口发展速度快和人口基数大这样一个基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反失业的财政政策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十年来,失业一直是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难题。由于人口膨胀造成了劳动力的巨大增长,远远超过了其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失业,这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面对这样的难题,发展中国家是如何解决的呢,财政政策在解决失业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又是怎样的?这些治理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对我国又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一、失业: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难题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如刘易斯等人曾认为,通过资本积累的提高和高速的工业增长就能吸收经济中出现的剩余劳动力。然而,不幸的是,这种…  相似文献   

9.
一 1、农业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 跨入九十年代,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时期,面临新挑战:首先是人口起始基数大,增长惯性强,潜在威胁重。人口正以每年1600万的惊人速度增长,使得我国每年52%的新增粮食和58%的新增消费用于满足新增人口需要,人均占有耕地从1949年的2.71亩下降到1988年的1.35亩,下降幅度达50%,庞大的人口数量通过对粮食、衣着等基本生存条件的巨大需求而转化为对土地、淡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沉重压力。二是农产品供给短缺趋于扩张。当前我国处于需求结构急剧变动时期,在相当长的阶段内食品需求将持续增加。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人均千斤粮是一  相似文献   

10.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的经济发展过分地依赖城市市场以及国际大型市场,这种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巨大,适当的开拓农村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丰富市场经济,不管是对于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莫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赵红 《青海学刊》2003,(4):41-43
一、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丰富内涵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用先进机器和机器体系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使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城市迅速发展。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都是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发展信息化。从我国的基本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2.
一、农业大省必须牢固树立多产粮食,多做贡献的思想众所周知,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品,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其安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问题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供求大体平衡。但从长远看,我国农业既面临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巨大需求压力,又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严重制约。1978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净减少近7千万亩,而人口则增加了2.3亿.人均占有耕地由1.55亩…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业的后劲,促使农业持续发展是当今全世界的共同课题.台湾农业走过的成功之路值得海南学习和借鉴.一、台湾农业的成就二战后台湾农业的发展,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转变.在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农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从中获得了发展.60年代以前,台湾农业增长很快,1953年至1962年,年均增长率为4.8%,1963年至1972为4%,70年代以来虽然受自由贸易和国际竞争影响,农业生产受到冲击,但1973年至1982年的年均增长率仍为2%.1952年至1991年,台湾农业增长了3.5倍,农产品产值年均增长7.7%,每户农户农业净收入从1966年的21314元增长到1991年的181196元,增长8.5倍.台湾农业的成就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崛起的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就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引起了争论。进入21世纪初,中国正在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国民经济连年高速增长,GDP增长速度一直居于世界首位。“中国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相似文献   

15.
产品结构调整虽然是各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老生常谈 ,但将这一主题置于中国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疲软的严峻现实环境中却又显得十分新颖。在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环境支撑下 ,面对农村市场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中国工业也许能从中获取无限商机。  一、中国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现实难题  自 80年代初到 90年代末 ,中国工业生产展现了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 :1 980—1 998年的 1 9年中 ,有 1 2年的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高达 2位数 ,其中有 6年超过 2 0 %。尽管按人均工业产品占有量以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来衡量 ,我国工业化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发达…  相似文献   

16.
一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广实行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和促进生育率下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极大成功。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50和60年代(除三年困难时期以外)一直保持在每个妇女6—7个孩子的高水平,1963年更高达7.5。从1971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世界面临三项巨大的挑战:一是人口爆炸性增长,二是资源趋向枯竭,三是环境状态恶化.于是,人类开始面对一个紧迫的问题:如果长此以往,我们人类是否可以继续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1亿人口,9亿在农村。这个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全部问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农业和农村工作,是关系治国兴邦的重大问题。农业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就上不去;农村不安定,整个社会就不会安定;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不可能实现。”这是至理之论。古今中外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即使发达国家,仍不敢在农业发展上有丝毫疏忽。发达国家将工业化的生产手段引入农业,使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大为减少,但是  相似文献   

19.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省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和全国比较起来,我省经济仍然十分落后。从一九五○年到一九八○年,三十年来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0.5倍,平均增长速度为8.5%;我省只增长了5.4倍,平均增长速度为6.4%。同一时期,全国人口增长了78%,平均增长速度为19.4‰;我省人口增长了96%,平均增长速度为22.7‰。1980年,我省工农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比重由1949年的2.4%下降到1.1%,而人口的比重却由1949年的2.6%上升为2.8%。按人口平均的工农业产值:1950相当于全国的77%;1957年相当于全国的62%;1965年相当于全国的51%;1980年相当于全国的39%。三十年来我省经济发展和全国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日益增大的趋势。坚决改变这种状况,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也是我省对于四化建设应作的贡献。为了尽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我们认为,从现在起,就应该从宏观经济上认真考虑哪些事情我们有条件办好,哪些事情要办好还有困难,并相应地调整我们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农村工业化浪朝的兴起。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农村工业化已经进入了战略转折关头:一方面,农村工业化拉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底层结构变革的帷幕,另一方面又遇到了空前的高难度的障碍。清醒地认识农村工业化变革的性质和意义,妥善解决工业化面临的战略性问题,客观上已成为深化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环节之一。根据我们最近对浙江省部分县(市)的调查,农村工业化当前主要面临下述五个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