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新生儿气胸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预后,从而提高对新生儿气胸的进一步认识.方法 收集本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气胸的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气胸发生的原因将其分为4类:病理性、医源性、自发性、特发性,重点分析病理性气胸与患儿一般情况的关系、各类气胸的治疗措施和预后.结果 50例气胸患儿中,病理性气胸30例(60%)、医源性气胸18例(36%)、自发性气胸2例(4%),3类气胸患儿胎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2,P=0.01).结论 新生儿气胸以病理性及医源性为主,其中早产儿以医源性为主,足月儿多发生病理性气胸.针对新生儿气胸不同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积极采取相应的临床措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963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4周)679例,晚期早产儿组(34~<37周)204例,足月儿组(≥37周)80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入院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诊治、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R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均以早期早产儿占多数,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RDS患儿男婴超过女婴(P<0.05),且胎龄和体重越大,男婴比例越高;足月儿RDS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与感染;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的临床诊断和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足月儿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P<0.05),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但并发气胸的比例高于早产儿组(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逐年增高,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性别比例、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足月儿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胸发生的病因、诊断及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98例新生儿气胸的病因、诊治手段及预后.结果 98例气胸患儿中,足月儿71例,早产儿27例;自发性气胸10例,非自发性气胸88例,分别给予原发病治疗、胸腔穿刺排气、胸腔闭式引流及机械通气等救治措施后,治愈88例,好转8例,死亡2例.结论 新生儿气胸与剖宫产、窒息复苏时正压通气过度、胎粪吸入、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机械通气等因素有关,绝大部分继发于肺部疾病.预防早产和窒息,避免错误的气道加压,可减少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高危因素、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入院的156例RDS新生儿,依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出生胎龄34周)42例,晚期早产儿组(出生胎龄34~36周)52例,足月儿组(出生胎龄≥37周)62例。回顾性分析RDS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156例RDS新生儿中,男女比例2.25:1;3组新生儿均以男性比例为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发病时间和入院年龄随胎龄增加均有递增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新生儿高危因素分析,出生窒息、胎盘异常、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均以早期早产儿最多,晚期早产儿次之;足月儿剖宫产率最高;早期早产儿不明原因早产概率高于晚期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新生儿中,足月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率最低;早期早产儿X线分级Ⅱ级以上的比例最高,吸氧和住院时间最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合并肺部感染、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概率均为最高,足月儿合并气胸的比例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新生儿中,早期早产儿治愈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胎龄RDS新生儿的发病特点、高危因素、并发症及治疗反应均存在差异,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的时候需考虑胎龄因素。对于足月儿要严格掌握择期剖宫产的指证,减少RDS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生儿胃肠穿孔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新生儿胃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出生胎龄分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比较两组间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80例新生儿胃肠穿孔中,早产儿62例,足月儿18例。两组病因均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为主,临床均以腹胀为主要表现,早产儿发生反应差、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明显多于足月儿(P0.05)。早产儿组平均发病日龄9(1.75,20)d,足月儿组平均发病日龄4.5(1,7.75)d。62例手术治疗,其中胃穿孔8例,肠穿孔54例,18例因未手术穿孔部位不明确。死亡32例,病死率40%,早产儿死亡26例(病死率41.9%),足月儿死亡6例(病死率33.3%)。结论新生儿胃肠穿孔是新生儿期的严重疾病,病死率高。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尽早外科干预可能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显著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气胸是新生儿危急重症之一,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病理性、医源性及自发性气胸,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现将我院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共5年时间收治的31例新生儿气胸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对其诱因、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进行探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本组共31例,男19例,女12例。其中(1)病理性气胸18例(58.1%),足月儿16例,早产儿2例。18例中14例(77.7%)有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羊水Ⅲ度粪染,胸片为典型胎粪吸入性肺炎征象,重度窒息3例。(2)医源性气胸7例(22.6%),足月儿2例,早产儿5例。4例因出生窒息而行气管插管、气囊加压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生儿休克发病的主要原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探讨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休克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总结发病和致死的高危因素.结果 新生儿休克发病率6.7%,其中日龄3 d内占75%,窒息和硬肿所致休克的发病率最高,分别为36.7%和32.3%.休克合并脏器损害5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33例,总病死率51.6%,窒息居首位占64%.早产儿休克病死率高于足月儿,原发病情况、休克程度、脏器功能损害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新生儿休克多发生于新生儿早期,以心源性休克最常见,其次为感染性休克,早产儿的病死率高于足月儿.新生儿休克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上要加强监护,重视新生儿休克的早期症状,早期治疗,适时的呼吸支持.保护脏器功能才能改善预后.预防窒息和早产是降低新生儿休克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及足月儿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经影像学确诊的19例新生儿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早产儿及足月儿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19例脑梗死新生儿中足月儿8例、早产儿11例。8例足月儿均为缺血性脑梗死;早产儿中3例为缺血性脑梗死,8例为出血性脑梗死。11例缺血性梗死患儿中,9例梗死部位为大脑中动脉;8例出血性脑梗死则均为脑室旁静脉性梗死。发病因素包括血管发育异常6例、围生期缺氧6例、重症感染3例、先天凝血因子缺乏2例,4例病因不明,5例为多因素。8例足月儿脑梗死患者中6例表现为惊厥,发生在生后4天内;11例早产儿起病无特异性,仅2例表现为惊厥,发生于生后7天内。好转出院12例;家属放弃治疗7例,放弃治疗后死亡5例。结论足月儿和早产儿均可发生新生儿脑梗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胃肠穿孔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新生儿重症监护、呼吸管理、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胃肠穿孔仍有很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院近8年收治的新生儿胃肠穿孔病例进行分析,对早产儿与足月儿胃肠穿孔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后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西北地区三级医院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疾病特点和防治状况,为西北地区RDS 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1 年1 月至12 月西北三省12 家三级医院诊断为RDS 的新生儿440 例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n=247)、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 周,n=131)和足月儿组(胎龄≥ 37 周,n=62),收集各组患儿发病基本情况、围产因素、防治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期早产儿组多胎率最高;两个早产儿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足月儿组无宫缩剖宫产率高于两个早产儿组。产前激素应用率以早期早产儿组最高;早期早产儿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使用率及首次应用时间均高于其余两组(PPP结论 西北地区不同胎龄RDS 患儿在围产期因素、产前预防、PS 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小于1 5 0 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 ,由围生期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其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判断也不一致,必须区别对待。近年来国内由于新法复苏的推广,新生儿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也随之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早产儿存活率提高,早产儿围生期缺氧引起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其神经后遗症显得更为突出,成为影响早产儿预后最重要因素之一。1 发病率及临床症状据国…  相似文献   

12.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消炎痛关闭新生儿(足月儿及早产儿)动肪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对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新生儿PDA 90例,其中72例(足月儿33例,早产儿39例)口服消炎痛治疗,另18例未用消炎痛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消炎痛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早产儿关闭率(92.37%)高于足月儿(78.78%),并明显高于对照组(92.37%比42.8%);足月儿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消炎痛治疗组中有21例合并其他先心病,结果单纯PDA导管关闭率(94.12%)明显高于合并其他先心病的PDA组(61.9%)。早产儿动脉导管的自闭率低于足月儿。结论:口服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的效果优于足月儿,单纯PDA优于合并其他先心病者,足月儿在治疗原发病后PDA自闭的可能性大,早产儿自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消炎痛关闭新生儿(足月儿及早产儿)动肪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对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新生儿PDA90例,其中72例(足月儿33例,早产儿39例)口服消炎痛治疗,另18例未用消炎痛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消炎痛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早产儿关闭率(92.37%)高于足月儿(78.78%),并明显高于对照组(92.37%比42.8%);足月儿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消炎痛治疗组中有21例合并其他先心病,结果单纯PDA导管关闭率(94.12%)明显高于合并其他先心痛的PDA组(61.9%).早产儿动脉导管的自闭率低于足月儿.结论口服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的效果优于足月儿,单纯PDA优于合并其他先心病者,足月儿在治疗原发病后PDA自闭的可能性大,早产儿自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其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IBWI),由围生期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其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判断也不一致,必须区别对待。近年来国内由于新法复苏的推广,新生儿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发生率明显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也随之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早产儿存活率提高,早产儿围生期缺氧引起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其神经后遗症显得更为突出,成为影响早产儿预后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足月儿和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n=46)及足月儿组(n=56),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结果及临床转归。结果 早产儿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应差和呼吸暂停/急促(P < 0.05),足月儿组则以发热及抽搐多见(P < 0.05)。足月儿组脑脊液糖高于早产儿组(P < 0.05),早产儿组C-反应蛋白、血培养阳性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P < 0.0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蛋白及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产儿及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早产儿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在NICU住院的22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对发生气胸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方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2286患儿中发生气胸的有36例,气胸的发生率为1.57%;足月儿气胸发生率明显高于早产儿(23/1033 vs 13/1253,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湿肺、肺炎、机械通气是新生儿气胸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7.951、6.090、7.898、6.272、4.389,均P<0.05)。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PIP)越高,气胸发病率越高(P<0.001);对于NRDS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气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9% vs 10.1%,P=0.006)。结论:新生儿气胸多发生于足月儿;剖宫产、NRDS、湿肺、肺炎、机械通气与气胸的发生密切相关;严把剖宫产指征、机械通气时采用低PIP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可以预防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06年7月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27例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气胸患儿中,早产儿17例,足月儿10例。肺部都有原发性疾病,20例在正压通气时发生。右侧18例,左侧7例,双侧2例。肺压缩〈30%3例,无明显临床表现;肺压缩≥30%24例,均在正压通气或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发绀20例,气促19例(其中伴呻吟10例),局部胸廓隆起伴肋间隙增宽13例,三凹征10例,反应差10例,烦躁不安6例,患侧肺呼吸音减弱5例,皮下气肿1例。21例肺压缩≥30%的单侧气胸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27例中,治愈19例,好转2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新生儿气胸早产儿多于足月儿,绝大部分继发于肺部疾病,不适当的气道加压易诱发气胸的发生。预防早产和窒息,防止肺部吸入,避免错误的气道加压,可减少气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末闭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消炎痛关闭新生儿(足月儿及早产儿)动肪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对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新生儿PDA90例,其中72例(足月儿33例,早产儿39例)口服消炎痛治疗,另18例未用消炎痛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消炎痛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早产儿关闭率(92.37%)高于足月儿(78.78%),并明显高于对照组(92.37%比42.8%);足月儿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消炎痛治疗组中有21例合并其他先心病,结果单纯PDA导管关闭率(94.12%)明显高于合井其他先心病的PDA组(61.9%)。早产儿动脉导管的自闭率低于足月儿。结论:口服消炎痛治疗早产儿PDA的效果优于足月儿,单纯PDA优于合并其他先心病者,足月儿在治疗原发病后PDA自闭的可能性大,早产儿自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期早产儿又称近足月儿,是一种特殊胎龄段的早产儿,因其具有独特的生理及病理特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从早产儿中单独分出.晚期早产儿虽然外表接近成熟,但相比足月儿仍存在很大发病风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高危新生儿人群.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窒息(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Ⅲ预后1.病理改变与预后关系窒息后,许多患儿留有后遗症。早产儿与足月儿预后测定方法因为发病的病理学基础不同而有显著差别。(1)足月儿:窒息后多为选择性神经元坏死,矢状旁皮质损伤,基底节丘脑大理石状态。(2)早产儿:窒息后受累部位是脑室周围,即可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亦可为脑室周围出血。早产儿的病理改变较足月儿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