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选取5种口罩对北京市不同污染程度的真实环境中4种大气颗粒物的防护作用进行分析,研究颗粒物粒径、口罩种类、吸气流速和环境大气PM2.5浓度对口罩防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因素均对口罩防护作用具有显著影响.口罩的颗粒物防护作用呈现随颗粒物粒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4种KN95或KN90 口罩对实际大气颗粒物的防护作用可以达... 相似文献
2.
3.
2013年1月,雾霾天侵袭多个省市,各地的PM2.5数值更是频频爆表。一些商家趁机推出大量PM2.5口罩,街上人们的口罩也是五花八门。这些口罩真的能防住PM2.5对我们的侵袭吗?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质量分数的聚酰胺酸(PAA)溶液为前驱体,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不同结构的PAA纳米纤维膜,并对其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PAA的质量分数为20%时,静电纺纳米纤维表面光滑且直径均匀。测试不同面密度下PAA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显示,面密度为5 g/m2的PAA纳米纤维膜具有较为优异的过滤性能及力学性能。进一步探究热交联工艺对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膜成型的影响,并将逐级交联20 min处理后的PI纳米纤维膜与熔喷层、针织层复合,得到具有多层结构的纳米纤维防护口罩,结果表明,口罩的初始过滤效率高达98.1%,水洗30次后仍可保持81.8%的过滤效率。由此可见,PI纳米纤维膜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与过滤性能,对提升口罩的耐水洗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由太阳能吸热板、弯曲流道以及多孔材料单元组成的呼吸墙.作为一种可过滤大气尘颗粒的新型墙体,呼吸墙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但是关于呼吸墙过滤效率的计算建模却鲜有研究.采用经典理论模型计算多孔材料的过滤效率,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弯曲流道内的过滤效率.统计方法中通过追踪弯曲流道内颗粒轨迹来统计弯曲流道内的沉积颗粒数,进而获得颗粒在弯曲流道内的净化效率.为了验证以上模型,利用颗粒计数器对呼吸墙内沿程颗粒数量浓度变化进行了测试,并与计算值相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计算模型可有效地预测呼吸墙对气载颗粒的过滤效率. 相似文献
6.
系统地比较了各种口罩的性能及防SARS病毒口罩的要求,介绍了驻极超细纤维滤材的纺丝设备、方法、工艺,给出了口罩结构设计、加工与测试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模拟分析了孤立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颗粒物的扩散沉积.计算中选取中低来流风速(3,5,10 m/s)和高来流风速(20 m/s),颗粒粒径范围为0.01~10μm.得到了峡谷内气流速度场、颗粒运动轨迹和颗粒在建筑物不同表面及地面上的沉积率.结果表明,颗粒在地面上的沉积率明显高于在建筑物各表面上的沉积率;来流风速一定时颗粒在峡谷迎风面、背风面、建筑物屋顶及地面上的沉积率都对粒径的变化不敏感,中低风速范围内颗粒在建筑物各表面和地面的沉积率都对风速变化不敏感;在峡谷迎风面及地面上,颗粒在高风速下的沉积率明显大于中低风速下的沉积率,而在峡谷背风面及建筑物屋顶上,颗粒在高风速下的沉积率明显低于中低风速下的沉积率;在中低风速下,颗粒在背风面的沉积率高于在迎风面的沉积率,而在高风速下,颗粒在背风面的沉积率却低于在迎风面的沉积率. 相似文献
8.
亚微米颗粒物的沉积与凝并的模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一个带有粒径高分辨率的亚微米颗粒物的动力学模型,应用高精密仪器SMPS做了系列实验以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亚微米颗粒物的粒径谱演变,同时模型显示了对不同峰值形态粒径谱的适应性;表面沉积效应对超细微粒的影响更为明显,凝并与浓度值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亚微米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和CMD(Count Median Diameter)的变化可以反映凝并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蔓延,严峻的疫情形势使公众产生了焦虑、恐慌等情绪,甚至作出抢购物资、听信谣言等非理性行为。风险偏好是人们在决策与行为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程度。在这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卫生防疫物品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可以体现出自身的风险偏好水平。通过问卷调查探究公众风险偏好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挖掘问卷结果的关联规则得出:影响公众购买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个体差异的性别因素、感知到的风险程度以及居住地疫情严重程度等。 相似文献
10.
11.
在单纤维表面粉尘树枝生长随机模拟基础上,采用Dahneke碰撞反弹模型分析纤维过滤中气溶胶粒子碰撞反弹行为。讨论捕集体近壁区粒子碰撞反弹运动特性及其对沉积物形态结构和过滤单元捕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子直径增大,粒子与纤维表面的碰撞反弹频率增大;输送粒子与沉积粒子发生多次碰撞反弹后仍有可能被捕集;所有过滤工况下,粒子碰撞反弹频率增大,均将导致沉积物向紧密结构演变;引入粒子碰撞反弹作用后,较低拦截参数下过滤单元捕集效率随沉积量的变化关系呈现出两阶段性特征,各阶段的变化关系仍满足近似线性,而较高拦截参数下过滤单元捕集效率随沉积量的变化关系未出现此特征;在相同黏附能下,多分散粒子的捕集效率均高于单分散粒子情形。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一种新型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单元块旋转式的过滤体微波加热再生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再生过程中过滤体壁面温度沿径向分布和过滤体单元的形状结构参数对微波加热再生过程的影响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过滤体壁面温度从外弧面向内弧面逐渐升高,且整个过滤体的峰值温度出现在内弧面;较小的过滤体圆心角将会缩短再生时间;较小的过滤体单元长度以及较小的过滤体单元厚度都可使再生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3.
The stochastic simulation method,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ntrol window and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Langevin equation,is applied to solve the deposition problem of particles from the flowing suspensions onto a fiber collector. Using the Kuwabara model to characterize the flow field,the effects of Stokes number,interception parameter,packing density,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n the collection efficiency,and the deposition morphology of particles onto a collector are examined. The morphology of deposit...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一种新的假面变换和模板匹配的人脸检测算法,能够对复杂环境中大小不等的人脸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算法首先通过假面变换来预测人脸位置上边沿的中心,然后对图像中的预测位置进行模板匹配,设计了一类对照明变化、噪声干扰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模板匹配方法,最后对匹配结果进行验证,确定人脸准确位置.采用多种环境下的大量图片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具有较快的检测速度和较高的准确性及鲁棒性. 相似文献
15.
使用一种新的假面变换和模板匹配的人脸检测算法,能够对复杂环境中大小不等的人脸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算法首先通过假面变换来预测人脸位置上边沿的中心,然后对图像中的预测位置进行模板匹配,设计了一类对照明变化、噪声干扰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模板匹配方法,最后对匹配结果进行验证,确定人脸准确位置.采用多种环境下的大量图片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具有较快的检测速度和较高的准确性及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用高速摄像和加速度传感器观测方法研究物体在重力加速度作用下撞击二维颗粒床并在其中穿行的运动过程。由高速摄像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床颗粒受撞击后的位移分布情形,揭示了颗粒床被流化的区域及程度和可能产生喷流的物理机制。流化区域仅限于撞击物路径附近,反应了颗粒介质的强耗散特性。通过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撞击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与在液体中穿行阻力进行了比较。相关的实验数据反映了在这样的二维体系中,撞击物受到不可忽略的与速度相关的阻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首次提出采用袋滤技术降低柴油机微粒排放的方法,选择了滤料、清灰方式及滤袋结构,可行性试验表明,袋滤器在不同工况下,均可命名柴油机排气的烟度降至0.2BSU以下;稳定工况下,袋滤器压降与时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滤袋变形清灰方式的清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全反射X射线荧光(TXRF)分析是一种较先进的核分析技术,探测限可达到ng级.本文描述了TXRF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应用它分析了环境大气颗粒物. 相似文献
19.
PM10治理措施有效性的灰色关联评价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区域大气环境受整个大气环境影响的同时,更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布局、环境治理实效等因素密切相关。如何有效地监测和控制大气环境中的PM10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及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PM10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大气治理措施的不稳定性等系列特征,使大气治理措施与PM10在区域环境中的分布和运动现状构成了一个灰色关联系统。首次将斜率关联分析法应用于PM10治理措施有效性的评价,并实证分析重庆市“九五”期间各大气环境治理措施与PM10污染的相对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