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梳理<庄子·齐物论>从"吾丧我"到"物化"的行文结构出发,把握庄子在文中要表达的真意;并进一步总结出此文从"齐是非"到"道通为一"的思辨逻辑,齐物论首先在于"齐是非","齐万物"是"齐是非"的深入,"道通为一"是齐物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齐物·齐论·齐语言——论庄子"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思想具有很强的解构性,这具体表现在他的"齐物论"思想中.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是真正把握庄子思想的前提,但大多庄学研究者对"齐物论"的内涵却理解不够.前人对"齐物论"的理解主要从"物"、"论"着眼,而忽视了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齐物论"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齐物、齐论及齐语言.整个庄子哲学思想以"物"、"论"和"言"为目标进行解构,以打破儒墨言论、解构儒墨是非,为世人心灵找到一个通向逍遥的出口.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篇是反映庄子与名家思想交锋撞击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是理解庄子与公孙龙不同思想理论的重要论述;又如战国时代“正名”思潮盛行的情况下,《齐物论》篇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以“道通为一”的平等观念来“齐一万物”的思想。结合庄子思想的学术背景和其文本的语境是解读《庄子》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等齐万物的“齐物论”,庄子解构了世俗的价值尺度;通过“坐忘”“心斋”等直接体验,庄子领悟到至高存在的“道”。通过“齐物论”和直觉主义,庄子从无奈的外在世界转入了内在的心灵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不依赖于外物的绝对自由。然而,由于庄子的自由不含有实践的精神,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并不把这种内在的自由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尽管如此,庄子的自由依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心灵的避风港,影响着古代和现代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篇章。《齐物论》中的齐物有三齐:齐是非、齐万物、齐物我。齐物我是齐是非和齐万物的根本途径,齐物我主要体现在吾丧我、人故无情乎及合天人三个方面。齐物我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物我舍一,逍遥自得,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相似文献   

6.
与现今许多对《齐物论》诠释的论文相比,本文力图为之提供一个诠释的新视角,即“象思维”的视角。“象思维”不仅是庄子等先贤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其文的表达方式。虽然《齐物论》多辩论之言,但“象以筑境”的思考和表达仍是根本。辩论之意,或从“象以筑境”出发,或回归“象以筑境”。正是这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使《齐物论》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而且也具有同样丰富的启迪性。“齐物”的根本在于回归于“道”,在“道通为一”的感悟中,从精神上消除世间由于陷入脱离“道”的异化,或者说是消除陷入“知”、“言”、“辩”而导致“真伪”、“是非”争论的异化。而回归于“道”,不是概念思维的概念转变,而是在于境界在感悟中的转变,在于能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使精神境界提升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度。从文开篇天籁、地籁、人籁的描述到文尾“庄周梦蝶”的描述,确乎庄子都是在“立象以尽意”,在非实体、非概念的动态整体的象中来涵咏和展示其文的深邃意蕴。  相似文献   

7.
庄子在"道通为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万物齐一"的观点。该观点强调的"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的相对主义认识论,顺物自然、回归于道的价值取向,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清醒高瞻的人生反思,智慧地调整生活态度和观念,缓解心理压力,保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齐物论>是庄子系统责难和嘲讽人类知性和逻辑思维的一篇著名哲学论文.从"道通为一"的本体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知性思维中"名"的主观性与"实"的客观性、"言"的有限性与"道"的无限性、概念的凝固性与表达对象的流动性之矛盾,否定了逻辑思维的真实性;从本体不可致诘的维度阐明了知性产生逻辑矛盾与逻辑悖谬的必然性.否认逻辑思维的真实性,必然在认识论上走向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齐物论"包含有"齐物"、"齐言"和"齐论"三方面的内容.人们往往只把"齐"理解为没有差别的绝对的"齐一"、"等同",其实不然."齐"与"不齐"正好构成了对事物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完整认识,不可偏执.在庄子的"齐物论"中,"齐"并没有否定"不齐",而正是以之为中介,"齐"的内涵才得到充分的展开.  相似文献   

10.
文章谈了读庄子《齐物论》的一些疑惑及其解析,例如:如何理解《齐物论》的主旨和重点;如何理解"三籁"、"两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和"以明";如何理解《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和《齐物论》中"万物齐一"观之间的矛盾等。最后,谈了读《庄子》的一点建议:先读寓言,再读"内篇";"内篇"中,最值得将《逍遥游》和《齐物论》比照而读,以培养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庄子创作《齐物论》的追求和《齐物论》本身的内容 ,讨论了三个问题。首先是对篇名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 ,指出庄子的本意是在“齐”各家之“物论”,展现的是道家理论的超越性 ;其次 ,“莫若以明”作为庄子超越各家理论最终的解决办法 ,却属于千古无解悬拟的语言 ,庄子的超越是在肯定各家理论相对价值上的一种超越 ,体现了道家博大的学术胸襟 ;再次 ,广为人知的“庄周梦蝶”的寓言 ,主要是对《齐物论》全文的总结 ,古今注者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本文作了一些澄清。  相似文献   

12.
全文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笔者从《齐物论》内容出发,联系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解决了对题目含义历来存有歧见的问题;并对全文结构和被认为纠葛不清的内容,进行了清理。在第二部分,笔者从对《齐物论》基本概念的解释入手,上溯老子哲学,联系庄子的其他篇章,对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且论证出在观念世界里,没有人类生命价值的绝对真理,得出了与当代存在主义类似的结论。最后,笔者指出了“庄周梦蝶”寓言的蕴涵,认为:前人和时贤的误解,来源于对寓言所起的总结全篇的作用重视不够,也对庄子创作《齐物论》仅仅是属于观念世界里的一种真理追求的努力,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13.
《庄子·齐物论》主旨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所言《齐物论》是表达大小、是非、生死、贵贱、彼我混同为一没有分别的思想,这个认识是不准确的。《齐物论》实际是说万事万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是不能判断和确定的,世上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和固定不变的标准,不能用某一个标准去要求和规范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14.
“天籁”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重要寓言,自古注《庄》者对“天籁”之意涵众说纷纭.通过对这些解释的批判性考察和“天”之意涵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天籁”之“天”是万物之存在依据,而“天籁”即万物,其为“天”之显现自身的手段;只有通过“因是”等修养工夫,我们才能聆听到“天籁”之声.  相似文献   

15.
"彼是方生之说"是《齐物论》特意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极为关键。然而,历代注《庄》者对这个命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人往往把"彼是方生"等同于"彼此方生",把"彼是"等同于"彼此",从而为把庄子归为一种知识论意义的相对主义铺垫了道路。这种解说模式不仅不符合庄子原文的语境逻辑,也不符合庄子思想的根本精神。事实上,"彼是方生"是庄子探讨心物关系的哲学命题,它与《齐物论》开篇提出的"吾丧我"及篇末通过庄周梦蝶而点出的"物化"一线贯穿,是理解《齐物论》进而理解庄子整体思想的重要线索。无视这一条线索,庄子注定会沦为各种知识论解说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庄子·齐物论》中“彼此是非”一节,历来论者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且由于此段话在文字辨正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遂造成种种误解。对此段话作逐字逐句的考辨,庄子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彼此是非”。庄子“彼此是非”的思想最出色的运用表现在其生死观上,他并不是一味地将生死等同起来,而是在看到异中之同时,也看到同中之异,其心态和思想十分复杂,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体味人和他所在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的。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个认识主体、这个认识主体”,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实际上,庄子的这段话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说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评价的那样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齐物论》提出了《庄子》全书的理论宗旨,即万物虽然作为个体各有特殊性,但在道的高度上他们没有轻重、先后、优劣之分,并在道中相统一。与"齐物"相反的状态就是"分",在现实中表现为是非之辨与善恶之别。庄子认为"分"是世间一切混乱的根源,因为"分"意味着局限性、确定性,而这种暂时的以不确定的标准确立的分别,是违背最终的道的。这种拒斥"分"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齐物论即齐万物而为一的理论,《庄子》内篇中的《齐物论》一文曾集中阐述了这一理论。齐物论实际上也就是庄子的发展观和矛盾观。庄子的齐物论是诡辩论,这是没有疑义的。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庄子的齐物论中有没有辩证法因素,有哪些辩证法因素,这些辩证法因素又是怎样滑向诡辩论的。讨论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全面地理解和评价庄子思想,而且可以提高我们对于诡辩论的警惕性以及坚持辩证法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齐物思想与“道”都是《庄子》的重要内容。在庄子齐物思想中蕴含着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不仅是动态的、立体的 ,而且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它可以实现齐物思想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智到情感的统一。理解和把握这种思维模式 ,可以使《庄子》中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对更形象、深刻、系统地理解齐物思想乃至整部《庄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