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前,随着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复合载体夯扩桩在水利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水利工程在实施方面共同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实现复合载体夯扩桩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本文以复合载体夯扩桩在南水北调中线磁县段工程中的应用为例,对这一技术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复合载体夯扩桩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水利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乔燕  方芳 《粉煤灰》2012,(1):32-34
对城市建筑垃圾的分类、危害以及国内外处置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应当对城市建筑垃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尽量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的同时,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为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我国建筑材料不断发展,这代表建筑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在一些建筑工程进行时,施工单位仍选择利用传统材料,传统材料运输时间长,施工方面不占优势,还有可能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尤其是拆除废旧建筑物时,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如果未寻找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即使新型建筑材料应运而生,也不能满足我国绿色建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鉴于此,文章主要围绕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展开研究,先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作用展开研究,并分析了建筑垃圾处理危害,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策略,以期切实提高建筑垃圾处理水平,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不宜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建、构筑物基础地基持力层,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常见措施有深基础、加密法(振动加密、挤密碎石桩、强夯等)、用非液化土换填液化土层等,这些方法对处理液化地基有各自的利弊,需要针对具体的工程进行详细的经济技术比较。本文从地基液化产生的机理出发,提出了一种天然级配砂砾石夯扩挤密桩的加密地基处理方法,经工程实践验证其完全适合应用在变电站的工程设计中,具有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环境友好的特点,供同行探讨和类似工程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高速公路改扩建、城市道路改造和旧城大规模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如何将建筑垃圾作为一种资源再利用,怎么将建筑垃圾有效再利用,俨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做了大量的研究,也获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综述主要回顾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比分析后提出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上我国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指出: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会着重于建筑垃圾的循环处理利用模式——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建筑垃圾的来源、定义与特性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现状水平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国外建筑垃圾处置与利用过程的先进经验。分析了我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与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筑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说明了我国目前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污染了环境。通过对国外处理建筑垃圾分析,提出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与减量化的可能性和途径,其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建筑垃圾的定义和分类,关键因素是从保护环境与资源出发,按市场经济规律来促进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的科研和产业化工作。  相似文献   

8.
金巧平 《水泥》2016,(2):27
在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以前对这些建筑垃圾会进行填埋处理,严重浪费了资源,现在这些建筑垃圾有的被用于水泥生产的生料配料,有的作为混凝土的骨料使用。因建筑垃圾主要是废黏土砖和废混凝土,也可通过较简单的处理将其作为混合材使用,不但能变废为宝和节省处理费用,而且给水泥生产企业也带来效益。  相似文献   

9.
崔啸宇 《水泥工程》2019,32(4):43-45
本文介绍了HRM建筑垃圾立式磨的开发过程,实践证明立式磨处理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微粉,其活性与II级粉煤灰相当,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此技术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建筑垃圾产生量逐渐增多,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建筑垃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城市建筑垃圾的概念及其构成,介绍了城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及应用途径,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稳定建筑地基,就需要对建筑所在的土地进行地基处理,通过消除湿陷性提高地籍承载力。采用灰土挤密桩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灰土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然后分别从灰土桩的单桩承载力、桩间土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取值三个方面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建筑垃圾配制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垃圾用作再生骨料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选择合适的原材料,通过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等一系列试验,主要研究了建筑垃圾粗骨料掺量、水灰比、外加剂掺量等3个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及其原因,旨在探讨利用建筑垃圾替代粗骨料配制中等强度混凝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包含废弃混凝土、砖混及装修垃圾在内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具有吸水率高、压碎值大等缺陷,是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资源化利用的难点。本文从分别从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方面总结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强化再生骨料的几种途径与机理。通过分析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利用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现阶段再生骨料高值化研究与应用的方向,为处理建筑再生骨料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各种大量的建筑和装修等废料作为建筑垃圾混合物未加处理直接填埋,不仅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以贵阳城市建筑垃圾作为水泥熟料的混合材进行实验研究,将5%、10%、15%、20%、25%、30%的建筑垃圾加到熟料中生产复合水泥,经测试水泥标号达到国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基于颚式破碎机、棒条给料机、反击式破碎机、风选机、水选机等现有设备的优化改造,通过对设备结构、性能、故障诊断分析,对主要设备进行针对性的调试优化改造。通过改造,大幅增加了建筑垃圾处置线的处理能力和设备运转率,同时降低了维修费用,还提升了再生骨料产品质量;建筑垃圾处置线稳定运行,可达到设计产能,日处置建筑垃圾最高可达3?234 t,平均台时产量313.2 t/h。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房山区,乃至北京市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水平,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某工程为例,对φ400锤击沉管夯扩桩的成桩及承载机理展开分析,提出了夯扩桩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周涛 《四川水泥》2024,(3):134-136
市政公共建筑对安全性能的要求比较高,通过增强地基稳定性,有助于加强市政公共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稳定性。某市政工程项目采用强夯碎石桩法进行加固处理,着力把控平整场地、碎石填充、定位放线、夯机对位、钻孔、强夯起锤高度测量、夯沉量测量、质量验收等施工技术要点。施工结束后,对地基填土力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经过强夯碎石桩法加固处理后的地基,压缩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均满足施工要求,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城市建筑垃圾及电厂粉煤灰等工程废物的合理回收与循环利用,本文基于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与现场静载试验,对不同配比条件下的建筑垃圾-粉煤灰双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性能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凝胶材料掺入比和水泥-粉煤灰比的提高,建筑垃圾-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断升高,但上升速度逐渐降低;(2)基于室内试验确定的双掺混凝土的最佳配比为凝胶材料掺入比15%、水泥-粉煤灰质量比2:1,根据该配比浇筑的混凝土桩对软土地基进行改良,复合地基平均承载力为493.63kPa,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垃圾的产生进入了飞速增长期,建筑垃圾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对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以及不同地域旧建筑物拆除和新建筑物建设施工产生各种类型的建筑垃圾的组成成分统计,简要分析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俞枢根 《水泥工程》2019,32(5):37-38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等活动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巨大的浪费,也埋下污染和安全的隐患。中国每年建筑垃圾排放总量约为15.5~24亿t,占城市垃圾的比例30%~40%,预计2020年在建筑方面所产生的垃圾26亿t,若将这些建筑垃圾随意堆积在土地上,不仅耗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造成土质、水质和空气的污染,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如何处理建筑生产中产生的垃圾,减少和避免建筑生产中产生垃圾废料,充分实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是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社会环境,促进企业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有效创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