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景润去世,请速回办公室。”读到呼机上传递的这条信息时,我正在报社资料室查阅“863”计划的有关资料,时间是3月20日上午近11点钟。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质量     
生命的质量陈福郎与出版社同仁策剁《走近陈景润》、《陈景润》(传记)选题时,我脱口而出道:“陈景润是一棵小草。”众人诧异,自己亦愕然。摘取数学王冠上明珠的科学泰斗,怎么会是微不足道的小草呢?当你走进陈景润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就会看到:一棵无人知晓的小草,在...  相似文献   

3.
最近,从报纸、电视上看到几位名人相继逝世的消息,我联想到标题的制作。中央电视台关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逝世的专题报道特别引人注目,当荧屏上出现《魂系歌德巴赫猜想》这一醒目标题时,我们的心弦被震撼了;而回头看看报纸上的标题,多半是一行题:《陈景润同志逝世》或《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逝世》,这似乎太简单太平淡了。  相似文献   

4.
2009年3月15日收到王益同志治丧办公室讣告,惊悉敬重的王益老于2月25日病逝,切切不能自已.因遗体送别仪式已于3月14日举行,乃通过电话和传真向治丧办公室及王益老家属表示哀悼.  相似文献   

5.
我很注意看报纸上刊登的讣告,特别是人民日报上登的讣告,几乎条条都看。5月1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毕修勺同志逝世》的讣告,我读后,觉得其写法的独特之处有三。一、写法有创新。消息的导语只写一句话,“带着深深的遗憾,著名翻译家毕修勺于5月12日  相似文献   

6.
我很注意看报纸上刊登的讣告,特别是人民日报上登的讣告,几乎条条都看。5月1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毕修勺同志逝世》的讣告,我读后,觉得其写法的独特之处有三。一、写法有创新。消息的导语只写一句话,“带着深深的遗憾,著名翻译家毕修勺于5月12日晚去世。”连标点符号只25个字,很耐人寻味和深思。他带的是什么遗憾?一句话勾引你不能不往下读下去。也许有人认为,讣告这类文章,就是老格式,怎么写也写不活,能通报明白就行了。我不这  相似文献   

7.
已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逝世已有5载,但我和他从相识到他成名的情景,历历在目。虽说人生苦短,但是,如今陈景润的遗物已经永远地陈列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和历史上所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一样,将永垂史册;因此,他又是不朽的。这是陈景润生前万万想不到的。这也启示人们,无论干哪一行,只要为国争光,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我和陈景润相识在十年动乱中回想当年我不由自主地为他奔走呼吁,实在是出于我同情“文革”中科学家的遭遇的原因。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春日,我作为新华社的一名科学记…  相似文献   

8.
讣闻报道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锋 《新闻记者》2006,80(12):26-29
讣闻又称讣告(death notice),先秦时“讣”通“赴”,讣告通奔走相告之意。汉以后,“赴”字从言而成“讣”,讣告意为报丧的通知文书,可由死者亲友向相关人物发出,亦可通过媒体公布。通过媒体发布的讣告属于分类广告。死者亲友需按所占版面的尺寸大小向媒体支付费用。  相似文献   

9.
陈景润其人与《陈景润文集》潘承彪在我最不愿意回忆往事的时候,江西教育出版社于景润离开我们两周年的前夕寄来了我所盼望的他的文集。书中印有我十分熟悉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和筛法》一文手稿中一页的封面,设计古朴、典雅、凝重。我凝视良久,思绪万千,实在不愿去翻...  相似文献   

10.
与出版社同仁策划<走近陈景润>、 <陈景润>(传记)选题时,我脱口而出道: "陈景润是一棵小草."众人诧异,自己亦愕然.摘取数学王冠上明珠的科学泰斗,怎么会是微不足道的小草呢?  相似文献   

11.
2005年5月27日,突然接到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电告:爱泼斯坦同志于26日上午11时40分在北京去世.随后,爱泼斯坦治丧办公室寄来讣告,真令人震惊悲痛.就在4月17日,央视还播出胡锦涛总书记前往爱老寓所祝贺他90大寿的新闻,我们正为他的健康祝福.毕竟是90高龄的老人了,他一生为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直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完成了他同中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自传体巨著<见证中国>.他深深热爱中国,于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正如他在<见证中国>的题词中所述:"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误发的讣告     
1930年3月20日,正当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英勇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时,共产国际的官方公报《国际新闻通讯》英文版上正式发表了一份讣告,沉痛宣告毛泽东同志因患肺结核在福建去世。”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断绝,毛泽东本人生前始终不知此事。嗣后,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学者都提到这一讣告,但都未说到“讣告”详细内容。不久前,袁南生同志在北大图书馆终于找到了这则767字的原文,其中写道:“作为国  相似文献   

13.
悼叶秋先生     
案头放着厚厚的书稿,叶秋先生撰写的“序”摆在那里。看那熟悉的字体,读那熟悉的韵律,依稀中,我总觉得他在与我面谈。可是,就在昨天,我收到叶秋先生治丧办公室发来的讣告……除书信往来,我和叶秋老只见过3次。但他留给我的印象却颇深。我想,这其中除却晚辈对前辈学者的崇敬和追随,也与叶秋老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不无关系。初识叶秋老,是1986年11月,在天津编辑业务培训班学习期间。当时,为我们进行专题讲学的,大都为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其中叶秋老和戴文葆先生都已年愈花甲了。记得当时正值叶秋老不适,学习班是派专人在京津两地间接送他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讣告类消息似乎只是写些死者姓名、何时何地何因致死、享年多少、一生主要经历之类枯燥的内容,因而无需讲究写作技巧。然而,当读了新华社记者赵兰英撰写的《著名新闻工作者赵超构辞世》(见附件)这条消息,我深感讣告类消息同样可以写出特色来,写好这类消息同样需要功力。  相似文献   

15.
谁能想到,由于舆论差错而引发了两件历史性的大事:诺贝尔决定设立和平奖和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甘油炸药成名后的那一年,他的哥哥死了。当时的报纸在发讣告的时候不知怎么搞混了,把他哥哥的讣告发成是诺贝尔本人逝世的讣告。讣告里提到他曾发明了一种战争用的东西,导致大量的死亡和破坏。看完这则讣告,诺贝尔心里难受极了。本来,他发明甘油炸药的动机是用于开发矿山,征服自然,造福人  相似文献   

16.
谁能想到,由于舆论差错竟然引发了两件历史性的大事:诺贝尔决定设立和平奖和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最近,美国作家詹姆斯·W·摩尔在《抓住那一瞬间》一书中披露了诺贝尔和平奖产生的秘闻,与一则发错了的讣告有关。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甘油炸药成名以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一年他的哥哥死了,当时的报纸在发讣告的时候不知怎么搞混了,把他哥哥的讣告发成是诺贝尔本人逝世的讣告。讣告里提到他曾发明了一种战争用的东西,这种东西曾导致大量的死亡和破坏。看完这则讣告,他心里难受极了。本  相似文献   

17.
何地,是新闻的五要素之一。可是读报中常见有地名之误。今年元旦后的一个多月中,仅笔者就发现多例(依先后顺序): “河南省高城县人”(1月5日西安晚报四版讣告)。我国无“高城县”名,疑为商城县。因“商”与“高”二字貌似。“甘肃城县人”(1月6日陕西日报四版讣告)。我国无“城县”:应为  相似文献   

18.
西方报纸,知名如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等等,都有专门的讣告新闻版面,有专门的编辑和记者,也有著名的讣告撰稿人,更多的城市报和社区报里,讣告新闻也是一块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2日,华南地区某日报刊出了一整版的讣告广告,是当地的一高龄长者因病辞世。广告内容非常简单:菊花掩映下,逝者的微笑平静慈祥;逝者的死亡时间、告别仪式时间;家属姓名;讣告时间。广告刊出后,有群众向报社及相关政府部门投诉称:党报不该刊登整版的讣告广告,涉嫌只顾经济利益而损害读者的权益。那么,党报该不该刊登整版的讣告广告呢?  相似文献   

20.
怀念赵家璧     
怀念赵家璧张志强像往常一样,上午11点多钟到系里取信。不料却接到了赵家璧治丧委员会的讣告:赵老已于3月12日仙逝。我默然许久,才对系的研究生说:赵家璧去世了。去年12月中旬到沪上拜访赵老时,赵老的神情、气色均不错,与我谈了近一个小时,要不是他们家的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